武则天为什么要创建“武举”呢?谈谈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


引言: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武举就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武举始创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它的实行使唐代军事人才的选拔规范化、制度化,也为唐朝统治者延揽了许多军事人才,巩固了其统治基础。然而从绝对数量上而言,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的统治思想以及武举录取规模小,所以纵观整个唐朝,武举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

武则天为什么要创建“武举”呢?谈谈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


武举始创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前后延续一千二百余年。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体现,也是古代科举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武举创立的背景、考试内容及影响,学界已做了一定的研究。然而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如:纵观唐朝二百余年的历史,为何高层武官很少有通过武举及第呢?为何武举没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

一、武则天创立武举的背景

关于武则天为何创立武举,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一)唐以前历代选举武人的方法所提供的历史经验

秦汉时期,以武勇选官最早见于汉武帝时举“材力之士”为官;魏晋时期,晋成帝咸和八年(333),“令诸郡举力人能举千五百斤以上者”闭;隋朝也采用了荐举武臣的方法,隋炀帝大兴三年诏五品以上职事官举地方人才,“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唧;唐高宗显庆时期曾诏日:“宜令京官五品以上及诸州牧守,各举所知。或勇冠三军,翘关拔山之力⋯⋯”此后高宗年间多有诏举武臣的记载。因此,唐以前历代选举武艺人才的方法为武举的创置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武则天为什么要创建“武举”呢?谈谈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

武举考试中的骑射!


(二)武则天为笼络人才与巩固统治的政治需求

为巩固统治,武则天“不惜爵位,以笼四方豪杰自为助”,“务取实求真贤”,首创“殿试”、又开“南选”,她在位期间每年科举取士人数是唐太宗时期的两倍。但是,这些人才多以学习儒家经典为基础,

只能以文治国。为巩固武周天下,武则天便于“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同这使习武之人通过考试进人统治集团,从而扩大了国家统治人才的来源,巩固了统治,通过对军事力量的控制达到稳固新兴政治局面的目的。

(三)唐前期对外战争失利,对内缺乏兵源的军事需求

高宗、武则天时期,吐蕃、契丹、突厥等纷纷侵扰中原,边境战争频频发生,“国家频岁出师”。当时武将兵士缺乏,周边战争频频失利,边疆出现了空前的危机。为了解决危机,武则天开创了武举,用以选拔善于指挥的战将和作战勇敢的武士来抵御边境的侵扰。随着均田制的日益破坏,府兵制逐步瓦解,府兵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家在战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因此,补充兵源、转换武士选拔方法就成为摆在统治者面前的迫切问题。在此背景下,武则天通过开创武举的方式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武则天为什么要创建“武举”呢?谈谈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


(四)当时社会普遍存在“尚武”之风

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民族杂居融合,少数民族的尚武之风感染中原人民,使关东人民逐渐轻文风而重武艺;唐统治者皆含鲜卑血统,善于骑射,官僚和百姓也就上行下效地练习武艺,积极进取。武举的创置可为人们提供以军功入仕的机会,调动了人们参军的积极性。

二、武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

狭义武举属于常举武科。武举初创时,举子的来源只有“乡贡”一途。乡贡指未在学校学习而学业有成者向州县“自荐”,后又经地方官吏考核合格的人。各州府掌管武官选举的官员先对举子进行资格审查,然后进行规定内容的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及第,考试合格的人便可于每年十月至京师,十一月于尚书兵部参加省试。

武则天为什么要创建“武举”呢?谈谈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


省试武举的主持机构是兵部,初由兵部员外郎职掌,后改由兵部侍任知武举官。

关于考试的内容,唐六典》记载:“武举,其试用有七:一曰射长垛…二曰骑射…三曰马枪……四步射…五曰才貌…六曰言语…七曰举重,谓翘关,率以五次上为第。”《通典》《唐会要》等也有一致记载。

可见,武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考试,一是基本的身体条件;二是武艺技能;三是对特殊武器的掌握。其中,武艺技能是评定成绩高低的最重要标准。

武举考试合格的举人即取得做官资格,兵部予以任命。

《唐六典》记载:“武贡之第者,勋官五品已上并三卫执仗、乘,若品子年考已满者,并放选;勋官六品已上并应宿卫人及子品五考已上者,并授散官,谓‘军士战官’;余并帖仗然后授散官。”

可见,举子身份的高低、纳课的年限长短是决定武举是否及第除官的必要条件。

三、武举制度产生的影响

武举的创立,是唐代科举的重要发展,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

(一)为唐统治者延揽军事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武举的创置使得唐代军事人才的选拔走向规范化,为国家选拔出一大批具有勇猛韬略的人才统治阶级掌握了军权,并通过高官厚禄笼络武勇人才,使得新兴地主阶级服从并拥护其统治地位,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人心。

武则天为什么要创建“武举”呢?谈谈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


(二)提高军队战斗力,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武举通过正规性的考试选拔出军事人才,提高了将帅的素质,比如武举及第的名人郭子仪“以武举高等补左卫长史,累历诸军使。”武举刺激了人们习武的积极性,使得具有一定军事武艺才能之人步入军界,甚至选拔出一部分具有宏韬伟略的将帅之才,从而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唐军在边境战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三)使社会尚武风气流行,人民积极向上

武举初置便“教人习武艺”,“又制为土马于闾间,教人习骑”。统治阶级公开倡导武艺,且十六国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尚武遗风也影响了中原人民,人民纷纷开始练习武艺,并希望亲历戎马生涯。从而使得唐代呈现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武则天为什么要创建“武举”呢?谈谈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


四、关于唐代武举制度的一点思考

在唐朝二百余年的历史中,武官很少有能通过此途登进高位者。那么,武举制度为什么不能在社会上造成“轰动效应”呢?下面试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历朝统治者普遍重文轻武,以文取士更适合统治需要纵观中古社会可见,统治者多重用文臣,重文轻武现象非常普遍。

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从新发现的唐人墓志等材料中,发现了兵部武举之登科者二十余人。可见武举登科人数比起文举,简直九牛一毛。当时统治者更加重视以文取士,对高素质的文官的需求比武艺人才大得多,因此通过武举录取人才的规模非常之小。虽然在古代存在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才,但是,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的统治心理,同时出于对武人干政的防卫,所以历代武臣没有文臣的人数多、地位高,他们对社会的整体影响相对较小,很少能造成轰动的社会效应。

武则天为什么要创建“武举”呢?谈谈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


(二)武举录取规模极小,武举出身的高层武官更为罕见

唐代武举录取规模极小。从唐代贡举设置的时间及地方志和墓志等相关资料的分析看,《登科记考补正》一书新增武贡举22人中,真正属于武贡举及第的只有马元埸、董虔运、郭子仪等11人。而这些及第之人能成为高层武官,受到统治者重用的更为罕见。虽然其宙;也有人能力较为突出,但未形成规模,除郭子仪这样的大唐英雄闻名于世外,其他武人多被历史“淹没”。刚既然武进士的比例如此之小,而且未有很多英雄人物位居高官,武举便很难在社会上引起大的轰动。

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如因晚唐武人专横并对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皇帝始终对其严加防范,所以武官不可能大规模得到重用;武举制度自身存在弊端,通过考试的举人多成为战士而很少能担任将帅,所以其社会影响必然受到局限。因此,武举并未像进士科一样成为当时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武举名人也凤毛麟角,所以并未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五、结语

武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近一千二百年,通过武举考试,历代选拔了一定的军事人才,从而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局面,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制度创立,使历代军事人才的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它是我国古代社会科举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古代科举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通过对比发现,从绝对数量上而言,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的统治思想以及武举录取规模小,所以纵观整个唐朝,武举登科人数没有文举多、地位高,武举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

[2]、房玄龄.晋书

[3]、魏征.隋书

[4]、钦若.册府元龟

[5]、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6]、刘啕.旧唐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