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的關雲長是如何在《水滸傳》中變成菩薩的?

《水滸傳》小說第第六十三回之中說、當時梁山好漢兵打大名府時候,神行太保戴宗前去大名府給宋江報說:“東京蔡太師拜請關菩薩玄孫蒲東郡大刀關勝,引一彪軍馬,飛奔梁山泊來。寨中頭領主張不定,請兄長早早收兵回來,且解梁山之難!”那麼三國之中的漢壽亭侯、前將軍的關雲長是如何變成水滸中說的關菩薩那?

三國中的關雲長是如何在《水滸傳》中變成菩薩的?


看過三國或者對歷史熟悉一點的都知道,大意失荊州,即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事情,關羽所在的荊州在地理上屬於楚地,楚地自古崇尚巫風,已為學者所共識。並且按照他們的傳統,不得好死的人皆被視為怨靈,人們為防止其作惡,因此才祭祀之,時經久遠,便承神靈,比如河神馮夷(投水死)、廁神紫姑(在廁所裡自殺)在比如唐朝之前,江東遍地項王祠。民間稱項羽為項羽神、憤王,去擊拜祭、唐朝,為削弱南方地區的分離傾向,從狄仁傑為代表,官方大規模拆除各地項羽廟,強行禁燬,歷時多年方令項羽崇拜就此衰落。

三國中的關雲長是如何在《水滸傳》中變成菩薩的?


荊州是關羽一生事業的頂點,也是他功敗垂成之地。對於在荊州地區不得善終的敗軍之將,安撫其怨靈,防止他作惡,同樣也是慣例、很快關羽在他戰死的荊州民間,化身為一個怨靈“關三郎”

傳說他是一個帶領鬼兵、給人類帶來流行疾病的神靈,而且偷吃他的奉食,地上便會出現一個大掌印;輕視他的人,毒蛇猛獸便也會追隨其後。可以說早期這些地區並非是自發崇祀關羽,而是懼怕他驅使毒蛇猛獸,給自己帶來疾病。

三國中的關雲長是如何在《水滸傳》中變成菩薩的?


《佛祖統紀》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十二月,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到荊州,欲建精舍於玉泉山,一日,他正趺坐入定,忽然天地晦冥,風雨怒號,妖怪倏變,只見關帝顯靈,率其鬼神眷屬現出種種可怖景象,以擾亂智者大師。大師面無懼色,並斥之為死生輪迴、貪貴戀福,言畢,妖象俱變,是夜,雲開月朗,關羽現身,經大師教化後,關帝乃向智者大師求授五戒,正式成為的佛弟子,並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後來還有禪宗北派六祖神秀(公元606─706年)來到玉泉山創建道場,欲毀一祠,又夢見關公「提刀躍馬,於雲霧之中往來馳驟」,具言前事。神秀遂欣然以關公作為護法伽藍。從此以後,這位在當地流行的“關三郎”關羽,乃成為佛教寺院的護法神、而且至遲從唐代開始,玉泉寺就有關羽祠。這可視作關公信仰的發端。

三國中的關雲長是如何在《水滸傳》中變成菩薩的?


天台宗和禪宗的相繼出現,意味著佛教中國化的開始。從這個意義上看,佛教最初記述中的「關公信仰」,也是其本土化進程中的一個插曲。《三國演義》上出現過一位在汜水鎮國寺和關羽敘過鄉情,聲言「貧僧與將軍家只隔一條河」,後又在玉泉山結茅, 因應關羽「還我頭來」的痛苦呼喊,而以一句「顏良安在」喝破前孽的「普淨」,其實就是這個佛教故事的演義版。

三國中的關雲長是如何在《水滸傳》中變成菩薩的?

北宋時期道教興旺,為了和佛教爭奪影響力,便將一些在民間香火較盛的神靈也被吸納進神仙體系中,關羽這個本土大將當然不容放過。目前最早記述這個故事的,是被視為《水滸傳》祖本,成書於宋元年間的《大宋宣和遺事》元集,講了關羽顯聖在解州地區,斬殺了為禍鹽池的惡蛟,保障了鹽業生產的神話故事。以後的道教派系也陸續接受了關公神話及其靈蹟,並不斷髮展。

三國中的關雲長是如何在《水滸傳》中變成菩薩的?


隨著佛道兩教爭相神話關羽,儒家尤其是理學出於「神道設教」的政治設計,也開創出一整套國家體制下的儒家祠廟祭祀制度,並且開始用儒學系統闡釋關羽精神,他們以關羽「興復漢室」作為「《春秋》大一統」理念的標誌,以「尊劉貶曹」為「正統史觀」的涇渭,以「寧死不屈」作為「忠節相尚」的象徵。隨著理學在元明清時代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關羽形象也愈加完美了。

三國中的關雲長是如何在《水滸傳》中變成菩薩的?


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定要說關羽是因為忠義,才被民間崇拜;或是項羽因為其殘暴,才不被民間崇拜,實則是無視歷史,倒果為因。其實這正是特定歷史時期,封建王朝出於政治目的,和宗教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


三國中的關雲長是如何在《水滸傳》中變成菩薩的?


當然與其說是人們崇拜關羽,不如說武將關羽經過漫長曆史發展,已變成,忠、義、仁、勇,的文化符號,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義取利,以勇精進,這種文化精神如今已然成為民族精神和大義,成為社會發展與和諧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