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一曾經的納稅大戶,過年分年貨時很多人用架子車拉,而今破落

20世紀50年代,通過公私合營,我市組建市塑料廠,然後由人民路搬遷至南郊群眾路。經過發展,在市塑料廠分出一個車間的基礎上建成了許昌市絕緣材料廠,並發展成為我市的一個納稅大戶。


許昌一曾經的納稅大戶,過年分年貨時很多人用架子車拉,而今破落


許昌一曾經的納稅大戶,過年分年貨時很多人用架子車拉,而今破落


市絕緣材料廠曾是市塑料廠的一個車間

“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時,開始組建市塑料廠。隨後,從市塑料廠分出一個車間,成立了市絕緣材料廠。”4月19日,在魏都區新興街道辦事處工農社區群眾路西頭的一個街頭遊園裡,88歲的於江順回憶說。於江順是長葛市石象鎮斧頭村人。1947年,他到奎樓街一家雜貨鋪當學徒。“雜貨鋪老闆叫周俊德。”

1956年公私合營,當時市場前街即現在人民路上的紐扣廠、古槐街路西的制鏡廠、北大街的榨油廠和一個籮底廠合建為市塑料廠,廠址在人民路。“人民路路南的32間門面房都屬於市塑料廠,當時生產紐扣、燈頭等塑料製品。”

因材料易燃,市塑料廠的車間多次發生火災,市塑料廠遂於20世紀60年代從人民路搬至南郊群眾路西段。“當時,這兒周圍是一片田地,人煙稀少。”

群眾路西段與街頭遊園相鄰的就是市絕緣材料廠的老廠院,一眼可以望見裡面枝葉茂盛的雪松。“我的辦公室在院門口那棟樓一樓南邊。雪松是1993年我退休前兩三年栽種的。最初建廠時只有11個人,我是其中之一。”於江順說。


許昌一曾經的納稅大戶,過年分年貨時很多人用架子車拉,而今破落


許昌一曾經的納稅大戶,過年分年貨時很多人用架子車拉,而今破落


許昌一曾經的納稅大戶,過年分年貨時很多人用架子車拉,而今破落


煙囪高聳鍋爐有4層樓高

搬遷新址的市塑料廠生產編織袋、紐扣、拉線開關、燈頭、鞋底、塑料管等。市絕緣材料廠原來是市塑料廠的一個車間。但塑料屬於輕工業,而絕緣材料屬於重工業。20世紀60年代末,二者分開。市絕緣材料廠迅速發展,並很快成為當時許昌市的納稅大戶。

在廠院東南角,有一座磚砌煙囪高高聳立,與相鄰的大鍋爐配套。安置大鍋爐的是一座4層高的樓房。“這樣的煙囪和大鍋爐,在當時的許昌市區沒有幾個。”於江順說。

工農社區居民57歲的楊金安、65歲的於俊州都是市絕緣材料廠的員工。楊金安1980年接父親的班到市絕緣材料廠工作,負責熬製絕緣漆。於俊州是於江順的兒子。他1980年從部隊轉業到該廠工作,主要負責電力維修。

“熬製絕緣漆的原料有氨水、甲醛、苯酚、酒精、汽油等,生產車間裡的氣味很大。”楊金安回憶,因為熬漆工屬特殊工種,他比一般員工提前5年退休。


許昌一曾經的納稅大戶,過年分年貨時很多人用架子車拉,而今破落


斑駁廠房難掩昔日繁華

“我好幾年沒有來廠院了。這是二分廠的車間,現在看著心疼啊!”採訪中,恰逢市絕緣材料廠二分廠廠長鄭松宇買菜歸來。他移步走向市絕緣材料廠院內,思緒萬千。

除廠院東南隅被一家駕校租用,有學員正在練車外,其他區域一片寂靜。

鄭松宇今年76歲。1972年,他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調入市絕緣材料廠當普通工人。1975年,他被派到哈爾濱電工學院學習技術,回廠後先後擔任車間主任、二分廠廠長等職務。

鄭松宇說,廠區分為3個部分,東南側為一分廠,主要生產絕緣漆、絕緣布;西北區域為二分廠,主要生產絕緣管、絕緣板、絕緣棒;西南區域為三分廠,主要負責管理鍋爐房、機器維修、電力保障等。當時,廠裡的生產均是“三班倒”。10多輛車不停地運輸原料和產品。為了供應車輛用油,廠裡專門建造了一個地下油庫,有多個油罐儲存汽油、柴油。

過年時,廠裡分年貨,很多人都用架子車拉。


許昌一曾經的納稅大戶,過年分年貨時很多人用架子車拉,而今破落


在布上刷絕緣漆製成絕緣材料

“當時,二分廠生產絕緣漆、絕緣棒等產品。這兩側的房子分別是壓制車間、卷管車間、上膠車間。”鄭松宇說,“當時生產很紅火!”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廠裡的生產形勢最好,僅二分廠每年能生產絕緣管100噸、絕緣棒四五百噸,每月生產總值有200多萬元。市絕緣材料廠生產的絕緣板等多個型號的產品被評為部優產品。

在一座4層高的樓房前,鄭松宇透過窗戶向裡望。“這裡面的兩個烤房還沒有扒掉。”這棟樓房是當年生產絕緣材料的重要車間。普通的白布刷上絕緣漆後,在烤房內烘乾,製成絕緣布;然後進入壓制車間,製成絕緣板、絕緣管等產品。

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及國營企業在一些方面經驗不足,曾經紅火一時的市絕緣材料廠沒能逃脫停產的命運。如今,該廠院的地上建築被一家煤炭公司收購。按照老廠院提升改造計劃,該廠院的土地將由政府進行收儲,隨後進行開發建設。這塊沉寂多年的土地將涅槃重生。(郝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