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華清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
林越瑞 華北理工大學心理學院
童年之傷—現象
2003年4月1日,張國榮從香港東方文華酒店二十四樓一躍 身亡,年僅46歲。令人唏噓的同時,人們也不禁要發問,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一代巨星選擇以這樣極端的方式隕落?
同事從現場發現張國榮生前留下的紙條上赫然在目的“Depression”一詞,我們可以推測其生前正飽受抑鬱症的折磨。那麼抑鬱症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疾病?竟能讓這樣一位璀璨一生、名利兼收的天之驕子也不堪忍受?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臨床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據統計,大約每20個人中就有一名抑鬱症患者,並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其中女性患者的比率顯著高於男性。抑鬱症患者中,10%-15%有自殺危險,在我國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群中,抑鬱症患者佔了50%-70%。有人預測,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殺手。
抑鬱症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明晰,但可以肯定的是遺傳因素、軀體因素、社會因素等都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然而不論是遺傳基因所導致的抑鬱症,還是軀體疾病所引發的抑鬱症,都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在兒童早年給予他們更多的愛而不是傷害。】
童年之傷—真相
回顧張國榮的一生,縱使他擁有輝煌的個人成就,但童年始終是他避不開的坎。從他的童年經歷中,我們能找到他以悲劇謝幕的些許端倪。張國榮出生於一個富貴家庭,父親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洋服大王,事業紅火,但大多數時間都忙於商務,根本無暇顧及家庭。張國榮曾用自己與父親‘不熟’來形容這段父子關係;母親幫助父親打理生意,跟父親同住在工廠,平常不與孩子同住;加之父親經常在外不回家,父母感情不和,母親跟孩子的關係很是涼薄;縱然家中有眾多兄弟姐妹,但是都跟排行老么的張國榮年齡差距太大,因此平常並沒有過多的交流。這個衣食無憂的富家公子,卻是內心孤獨的浪子。父母對他的忽視是他一輩子抹不去的傷痛,這也在他的人格中不經意間埋下了抑鬱的種子。
引言: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之傷—成因
【童年期經歷對人的一生都存在著深遠的影響,大量研究表明,在童年期經歷過諸如身體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忽視和親子分離等創傷經歷會增加抑鬱、焦慮、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患病風險,同時增加自傷、自殺及藥物濫用的概率。童年期創傷還與嚴重懷疑、知覺異常和情感不穩定等相關,並會造成注意力、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等的減退,嚴重的還會造成器質性病變,如大腦海馬區體積縮小等。】
嬰兒在剛剛降生的時刻是毫無生存能力的,世界上沒有哪一種動物像人類剛出生時無助得這般徹底,因此這決定了嬰兒需要與父母建立情感紐帶以彌補他們生理上的弱小。而人類達到成熟所需的時間之漫長也決定了孩子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要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可以說,在這一階段他們是仰仗著父母所給予的愛來生存的。
0-3歲作為一個特殊的時期,需要得到格外的重視,因為這一階段是孩子生理發育、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孩子單純的世界中只有父母與自己所組成的三角關係,孩子性格的底色是抑鬱的還是陽光積極的就取決於孩子與父母關係的質量。如果父母能時刻關注他們的需要,對他們的呼喚及時回應,他們就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從而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係,這種因關係安全油然而生的幸福感通常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反之,他們若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便會建立起不安全的依戀關係,在今後遇到負性事件時易產生挫折感,引起極大的情緒波動。
引言:
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經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曾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心理健康領域,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多半陽光、自信,遇到挫折總能從容面對;而那些在缺少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我們可以把“不幸”的家庭大致歸為三類:
童年之傷—分類
�️①️“虐待型”的家庭,這樣的家庭往往充斥著爭吵和打罵,父母給予孩子的是各種各樣的身體虐待及精神虐待。他們會因為孩子考了低分就罵他們“廢物”,會因為孩子打碎了花瓶就對他們拳打腳踢,會因為他們丟失了物品就叫他們“去死”。據調查,中國有近2/3的兒童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有39%的兒童受到過言語暴力。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會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早已對暴力習以為常,甚至認為這是解決問題的手段,因此在生活中通常表現得充滿攻擊性,成年後也傾向於用暴力解決問題,並造成代際傳遞,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子女;另一種是變得極度自卑,體驗不到自我價值,經常產生消極的自我否定情緒,出現自閉傾向,患抑鬱症的概率增加,酒精成癮及藥物濫用的比率比沒有遭受過暴力的孩子高4-12倍。
�️②️“以愛為名”的家庭,父母打著“愛”的旗號,常常對孩子說“我為你犧牲這麼多,你這個樣子我很失望”,“都是因為你,我才變成這樣”,“聽不聽由你,可我都是為了你好”這樣的話,殊不知這其實是糖衣包裹下的隱形暴力。這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典型弊端,來自這樣家庭的孩子多表現得乖巧可人、循規蹈矩;他們努力學習,成績優異;長大了之後拼命工作,常成為行業的佼佼者;他們也孝順父母、是父母的驕傲、親朋好友學習的榜樣。大家不禁會感到驚訝,這不就是從小到大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嗎?然而來自這種家庭的孩子,他們的內心遠不像他們的外表那麼光鮮亮麗,他們依照著父母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去奮鬥,一旦偏離他們就會感到深深的內疚;童年期的他們表現得聽話懂事,努力學習,因為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不想讓父母失望。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擁有父母所謂的“愛”,從小到大吃穿不愁;但是他們又是不幸的,因為他們像牢籠中的小鳥,永遠飛不出父母的期待;他們的內心是矛盾、痛苦的,他們一切的努力最終只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沒有用的,而他們真正想做的其實就是像別的小朋友那樣放飛自我而已。但是他們不敢想、更不敢做,因為一切違背父母意願的想法都是錯誤的,因此一直到長大了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可以說他們一輩子都是依附於父母而活的傀儡,他們患得患失,不懂得拒絕,始終生活在高壓下,一點小小的挫折就能把他們擊垮,隨時隨地都能迸發出無能感,很難感到真正的快樂和輕鬆。
�️③️“忽視型”的家庭,這種類型的父母認為只要自己保證了孩子的溫飽就盡到了為人父母的義務,因此當孩子興沖沖地找到父母想告訴他們今天在幼兒園發生的事情時父母常常回複道:“自己玩去,我現在沒空陪你玩。”等孩子大一些了,回覆可能就變成了簡單粗暴的:“要多少錢?”更甚者當孩子在外面跟人打完架滿身是血地跑回家想訴苦時,父母連頭也不抬冷冷地回一句:“趕緊洗手吃飯去。”這類父母從小到大與孩子交流極少,有的連孩子在上幾年級都不知道,還有的父母今天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明天把孩子丟給外公外婆帶,他們給了孩子經濟的保障,但是他們並沒能給予孩子一個溫馨的港灣。而且很多父母並不是沒有時間與孩子交流,只是他們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完成,比如玩手機、打麻將,因此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一面板著臉對孩子說著“別煩我,我忙著呢”,一面看到他們在麻將桌上笑逐顏開。來自這類家庭的孩子從小就萌發出了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沒有人喜歡自己的想法,他們一直如履薄冰地生活,很難信任他人;他們自卑、敏感,將所有的苦悶都埋藏在心底;他們孤獨、寂寞,很難有人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漸漸地他們將自己的心徹底地封閉起來了。
童年之傷—怎麼辦?
①家長管理好期待,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每一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獨特的人生軌跡,孩子長大後或平凡或偉大、或貧窮或富裕,但是不論平凡還是偉大、貧窮還是富裕都只是相對概念,更是外部條件。我們每一個人真正需要的只是內心的淡定從容。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對他們的管制,而是平等相待,用愛將他們包裹,讓他們從小感受到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感受到最少的傷害、最大的善意、最多的安全感;而父母教育孩子的首要目標,則應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他們想象中的完美孩子。
②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專家支招一二三
然而還有一種我們不能忽視的情況就是有的父母儘管拼盡全力想給孩子愛,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沒辦法將這份愛及時傳遞給孩子。留守兒童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據統計,中國有超過6100萬的“留守兒童”,其中57.2%是父母一方外出,42.8%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中的79.7%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13%的孩子被託付給親戚、朋友,7.3%為不確定或無人監護。他們的父母不是不愛他們,只是為了生計被迫離開他們,但是幼小的孩子不懂得這些,他們對親子分離的認知是自己不夠好,父母不要自己了,從而他們的心靈就有了一道難以抹去的傷疤,通常會變得孤僻自卑或是敏感暴躁。
那麼面對諸如親子分離、父母離異等不可避免的童年期創傷時,家長該怎麼做呢?
1孩子三歲前最好能與父母一起生活,條件不允許的儘量做到有母親在孩子身邊照顧,父母雙方若都無法照料的一定要保證撫養人和撫養環境是穩定可靠的;
2因為客觀原因父母無法親自照顧的,要保證愛不能缺席,有機會多給予孩子陪伴,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哪怕只是在孩子玩的時候默默地看著他們,孩子也會感覺安心、快樂;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抱一抱他們,一個溫暖的擁抱能化解許多不開心的情緒;常對孩子說“我愛你”,“你是我們的好孩子”,或者給予孩子愛的目光和溫暖的撫摸,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重要的;
3面對那些因環境原因而展現出各種性格問題的孩子,要用愛而不是暴力來感化他們。
童年之傷—展望
正如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所展現的那樣,環境讓一群天使變成了“惡魔”,但是棍棒教育無法改變那些頑劣孩子的惡行,只能讓他們更加變本加厲,唯有愛能感化他們,讓他們褪去“惡魔”的軀殼,迴歸本來的天使面孔。
每一位孩子都是墜入凡間的天使,是人世間最純淨無暇的珍寶,他們的世界沒有複雜的勾心鬥角,有的只是簡單的純真美好。而父母能做的就是用愛來呵護孩子,讓他們在自己的那片淨土上自由而快樂地徜徉。
8}�T�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