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 (清)王士禛選

清同治五年(1866)十月金陵書局刻本 齊之彪批校 凡八冊 

《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清)姚鼐選

清同治五年八月金陵書局刻本 齊之彪批校 凡二冊

鈐:齊潛齋(白方)、之彪(朱方)


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禹之鼎繪《王士禛放鷳圖》局部


此齊之彪批校同治五年(1866)金陵書局刻古今體詩選,一函十冊,分別為王士禛(1634-1711)輯《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及姚鼐輯《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兩書各有牌記,略有不同。漁洋所輯為“同治五年十月金陵書局開雕”,惜抱所輯為“同治五年八月金陵書局開雕”,可知二書為金陵書局同期開雕。而金陵書局此舉,原因不僅是二書皆詩歌選本,亦因其內容有緊密聯繫。

王士禛《漁洋山人古詩選》又稱《五七言古詩選》,成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其中五言古詩十七卷,七言古詩十五卷。漁洋山人之所以選輯該書,尚有一段掌故,茲事記載於徐乾學《〈十種唐詩選〉書後》,原文略長,大意乃述康熙二十二年王士禛與徐乾學、陳廷敬等人文會時,王士禛門人汪懋麟稱老師宗尚宋元之詩,且以宋詩教授弟子。徐乾學遂指汪懋麟雖已“登堂”,卻不曾“入室”,未得漁洋真傳,並稱漁洋以宋詩教授弟子乃是因材施教,而其本人實則以唐詩為宗,繼而勸說王士禛仿鍾嶸《詩品》、皎然《詩式》,選輯唐詩,以啟示學者。未久,王士禛即輯成《五七言古詩選》。

漁洋山人晚年在《答秦留仙宮諭》中回憶此事:“二十年前,曾有《五言詩》《七言詩》之選,頗有別裁。五言始《十九首》而終隋,附以唐陳拾遺、張文獻、李供奉《古風》、韋蘇州、柳柳州五人之作;七言則始《易水》《大風》《垓下》諸歌,而終於宋元諸大家。”王士禛雖稱“終於宋元諸大家”,然在其所撰《凡例》中,對明代詩人亦略有評騭,認為僅高啟等人能夠“窺見六代三唐作者之意”。該《凡例》因闡明古今五、七言詩歌之流變,總結所選詩家主要成就及風格,向為學界所重視,後世研究者甚至將此《凡例》視為五、七言詩發展小史,於詩學研究頗為重要。該書之選亦極合王士禛所強調之“神韻說”,在意含蓄蘊藉、沖淡清遠,推崇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漁洋山人古詩選》卷首


《五七言古詩選》有姜宸英、蔣景祁為之序。姜宸英序言述漁洋山人選詩大旨甚詳:“故文弊則必變,變而後復於古,而古法之微尤有默運於所變之中者。君子既防其漸,又憂其變也。新城王先生五言詩之選,蓋其有見於此深矣。……學者合二集以觀之,於以辨古詩之源流,而斟酌於風會之間,庶乎其不為異論所淆惑矣。”蔣景祁後序亦有論述:“愚按昔賢之工為近體者,其學鮮不深於古詩,猶之古文學唐宋者,必寢食秦漢以厚其氣;書家學蘇米者,必俎豆晉唐以正其筆。然則先生撰錄是書,欲人尋源返始,漸近《三百篇》,豈其厭薄近體哉!抑亦恐恐然惟慮近體之衰,而大振作之,此則是書之指歸雲耳。”

該書輯成後,於有清一代影響頗大,姚鼐稱讚該書“可謂當人心之公者也”,除康熙刻本外,又有乾隆年間芷蘭堂刻本,此本有聞人倓注,名《古詩箋》。姚鼐雖為散文大家,其詩作亦別有殊味,當代學者劉世南先生所著《清詩流派史》中有專論“桐城詩派”一節,且稱桐城詩派乃是形成於姚鼐時期。彼時詩壇流行性靈派及浙派,性靈派偏重宋詩而流於率易,浙派亦宗宋並且趨於尖新,桐城派則主唐宋兼取而標舉雅潔,故對性靈派及浙派尤為不喜,對於清初王士禛所標舉含蓄蘊藉、沖淡清遠的神韻派則極為讚譽。姚鼐在致弟子管同的書札中稱:“吾向教後學學詩,只用王阮亭《五七言古詩鈔》;今以加於賢,卻猶未當。蓋阮亭詩法,五古只以謝宣城為宗,七古只以東坡為宗;賢今所宗,當正以李、杜耳,越過阮亭一層。然王所選,亦不可不看,以廣其趣。”而姚鼐所輯《惜抱軒今體詩選》正是續王士禛《古詩選》而作。


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清同治五年金陵書局刻本《漁洋山人古詩選》書牌

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清同治五年金陵書局刻本《漁洋山人古詩選》牌記


《惜抱軒今體詩選》又稱《今體詩鈔》,凡十八卷,其中五言今體詩九卷,選錄唐五代五律;七言今體詩九卷,選錄唐宋七言律詩。前有自序,直言該書之選乃是針對王漁洋《古詩選》只錄古體而未及今體:“論詩如漁洋之《古詩鈔》,可謂當人心之公者也。吾惜其論止於古體而不及今體。至今日而為今體者,紛紜歧出,多趨訛謬,風雅之道日衰。從吾遊者,或請補漁洋之闕編,因取唐以來詩人之作,採錄論之,分為二集十八卷,以盡漁洋之遺志。”

然姚鼐與王士禛畢竟生活時代不同,見解旨趣亦有相異,姚鼐在序中又稱:“雖然,漁洋有漁洋之意,吾有吾之意。吾觀漁洋所取捨,亦時有不盡當吾心者,要其大體雅正,足以維持詩學,導啟後進,則亦足矣。”對於該書之選,惜抱先生亦頗自矜且信:“今吾亦自奮室中之說,前未必盡合於漁洋,後未必盡當於學者,然而存古人之正軌,以正雅祛邪,則吾說有必不可易者。”在致胡雒君書札中,此意更是淋漓盡現:“吾所選五七言今體,重複批閱之本,彼行笥攜有之,可以借臨一過。鄙見自詡,此為詩家‘正法眼藏’。不知他日真有識者,論之當復何如。若近時人譭譽,舉不足校耳。”

《今體詩鈔》選成之後,確如姚鼐所願,流風遠披,對於乾嘉以後詩壇影響極大。孫琴安先生曾專門撰文稱:“《今體詩鈔》不僅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唐宋詩合選本之一,而且堪稱桐城詩派詩選中的經典之作。”該書於嘉慶三年(1798)首刻於金陵,是為歷城方氏刻本,嘉慶十三年(1808)有重刻本,又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程邦瑞刻本,同治五年(1866)李翰章省心閣刻《惜抱軒全集》本,同治七年(1868)湘鄉曾氏刻本等。此則為同治五年金陵書局所刻之本,與王漁洋《古詩選》同期付梓而成,主事者曾國藩也。


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漁洋山人古詩選》封面齊之彪墨跡


金陵書局於近代印刷史上之地位舉足輕重,學界有稱該書局為近代歷史上首個官書局者。葉德輝《書林清話》載:“咸豐赭寇之亂,市肆蕩然無存。迨乎中興,曾文正首先於江寧設金陵書局。”黎庶昌所作《曾國藩年譜》於同治三年(1864)載,“四月初三日,設立書局”。今日得見金陵書局所刻之書中,年代最早者為同治四年《周易本義》。光緒初年,書局更名為江南書局,光緒二十七年(1901)歸江楚編譯局兼管。宣統二年(1910)改江楚編譯局為江蘇通志館,鼎革後志館中輟,書版均歸國學圖書館,所刻書籍則由江南官書局發售。


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惜抱軒今體詩選》書牌

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惜抱軒今體詩選》牌記


無論金陵書局究竟是否為近代首個官書局,曾國藩皆可謂官書局之肇始者。書局既創,刊刻何書自然經過再三思量,而金陵書局於同治三年創立,四年始刻,五年即將王漁洋《古詩選》暨姚惜抱《今體詩選》合而刻之,足見兩部詩選於曾國藩心目中地位超然,然細究其心態,則又理所當然。


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漁洋山人古詩選》序言頁


曾國藩雖為湖南人,卻是桐城派後起之秀,並自稱為姚鼐私淑弟子,在《聖哲畫像記》中不僅將姚鼐列為古來聖哲第一,並稱:“國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對於姚鼐詩作,曾國藩更譽其為有清一代第一大家,其“四大弟子”之一的吳汝綸嘗記:“竊謂姚(鼐)公所詣,過劉(大.)甚遠。故姚七言律詩,曾文正定為國朝第一家。其七古,曾以為才氣稍弱,然其雅潔奧衍,自是功深養到。”既然姚鼐在曾國藩心目中地位如是之高,則書局初創,即付梓其所選詩,自是理所當然。


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清同治五年金陵書局刻本《漁洋山人古詩選》齊之彪批校


寒齋所得該書或為早年來歸,得書過程茫然失憶,唯記彼時於詩學不甚上心,而喜每冊封面有齊之彪墨筆謄抄目錄,以及卷中滿布眉批。齊之彪(18811954)字景班,號潛齋,正藍旗蒙古人。北洋政府時期曾任交通部僉事兼電政司科長、北平電報局秘書以及故宮博物院秘書等職,著有《槐.筆錄》《二十四式立操法》及《坐操法》。其子齊燕銘,曾任國務院秘書長以及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古籍整理出版規劃組組長等職,可謂家傳有自。


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惜抱軒今體詩選》封面齊之彪墨跡


齊之彪傳世並無詩學著述,無以知其詩學造詣,然以此本視之,其對詩歌之好可見一斑。書中鈐有“齊潛齋”白方及“之彪”朱方,卷中批校字跡極小,往昔每視鄧之誠批校,常嘆五石齋目力老而彌佳,今觀齊潛齋眉批,始嘆山外有山。細讀潛齋所批漁洋選五古,字跡幼者,幾不可讀,能辨之者,大多移自王夫之《古詩評選》,內容篇幅不一,短者數字,長者連篇。又有摘引王闓運《八代詩選》以及方東樹《昭昧詹言》語。此三書皆為詩評,加上曾國藩所刻,則為四部詩評,由此足見齊之彪於詩學曾經用力頗深也。


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齊之彪批校《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惜抱軒今體詩選》十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