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被日漫造就的小粉紅和美分


《天氣之子》被日漫造就的小粉紅和美分

邊吃瓜聊天邊看的 天氣之子。沒覺得這樣做對不起這個片子,畢竟老了,同齡人的娃都夠的上天氣之子的適齡觀眾。

很顯然,天氣之子 的目標觀眾是20歲左右再偏下一點。而造型和故事也照顧到一些從聖鬥士星矢就看錐子臉的歐巴歐巴桑。簡單而跳躍。

按經典好萊塢的視聽語法,跳軸是要捱揍的,全接特至少會捱罵。但日漫裡幾乎都是全接特,絕無中景過渡。初期自然會很不適應,但架不住鬼子的軸,生生把這套剪輯語法從娃娃抓起,現在大部分東亞電影裡都有這樣的剪輯手法,哪怕80後觀眾看起來也並不違和。

在經典好萊塢美學裡,禁止跳軸和全接特的原因是會破壞觀眾沉浸式體驗。在電影史的前半章,觀眾還在逐漸接受這個新生事物時自然有用。但在日本文化在東亞尚且流行的年代,用動漫潛移默化了幾十年,這種跳切早就如麥當勞一樣培養出了一代人,最後竟成了流行美學。

跳切肯定出戲,但技術上絕非不能彌補。方式之一就是用大量說明性對白和故意設計的劇情來滿足觀眾的沉浸式體驗。無論新海誠還是宮崎駿甚至哪吒,劇本里都充斥著這些“幼稚”的技術手段。而這種不用思考的劇本也順應著東亞儒家文化,餵你,吃。

於是網絡上明顯出現了標籤化的對立,五毛和美分。換個工科技術性話題,這兩類人可能相談甚歡,因為有標準。但涉及到標準模糊的社科類價值觀,就會互相問候家人了。偏偏這些人是當下票房主力,非黑即白,幾乎不適用所謂人性共通。因為他們的教育裡沒人性的。

孔子是講人性的,只是被董仲舒和朱熹閹了。

天氣之子內地票房2.88億,不算差。更難得的是,好幾個月沒用一次看票房的APP。

甚是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