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迷彩背挎包,到了村裡接地氣

穿迷彩背挎包,到了村裡接地氣

▲ 大扶貧 大決戰 (連俊義 題)

荊江春潮滾滾來

湖北省荊州軍分區支援駐地打贏脫貧攻堅戰紀實


文丨張 欣、餘林勝、袁華裔

一江清水向東流,兩岸新城美如畫。


地處長江之“腰”、坐擁荊江483公里的湖北省荊州市,因江而生、因江而興、因江而美。全市雖無國家級、省級貧困縣,但有建檔立卡貧困村371個,貧困人口41萬多人,是典型的插花貧困地區。


穿迷彩背挎包,到了村裡接地氣

近年來,為助力地方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第二戰場”,荊州軍分區聞令而動、聽令而行,組織機關和11個人武部與駐地18個貧困村結對幫扶,累計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對815個貧困戶、2567名貧困群眾進行精準扶貧,唱響了一曲新時代迷彩又綠荊江岸的扶貧讚歌。

打造“帶不走的工作隊”


重新按下“播放鍵”的荊州,喧囂與繁華漸漸恢復,煙火與春光漸漸氣濃。稻田菜畦,農人勞作,一幅幅新農村畫卷在江漢平原徐徐展開。


“老廖,肥料給你擱這了啊!施肥時你再說一聲。”隨著疫情態勢逐漸轉好,江陵縣馬家寨鄉長江村黨支部書記王維緊忙將協調來的春種物資上門分發給村裡的貧困戶。


村民們禁不住感嘆,“真是碰上了好領導,啥都幫咱想到前頭哩!”幹群關係如此和諧,讓人難以相信這是以往那個“幹部不主動、村民不配合”的脫貧“釘子村”。


穿迷彩背挎包,到了村裡接地氣

長江村因抵荊江大堤的特殊地理位置而得名。但常年種植傳統農業,結構單一;基礎配套設施落後,產業引進難度大,以致貧困的帽子經久難摘。2015年,荊州軍分區定點幫扶該村以來,危房改造、溝渠改修、道路改善……歷經5年的持續幫扶改造,村容村貌已大大改善。


“要想富,靠支部;兩委強,村才強。”


為鞏固長江村的脫貧攻堅工作,去年,軍分區黨委將長期在機關從事政治工作的副團職幹事孔祥定下派帶隊駐村,協助建班子、帶隊伍,確保在脫貧攻堅勝利之後能順利接棒。


隨後,夯實村黨建基礎成了工作隊的首要任務。孔祥定運用機關抓建經驗,根據村委班子個人履歷和特點指導分工:村支書有過部隊經歷和機關工作經驗,業務精、人脈廣,可作為村率帶和對外溝通的一把好手;村主任是上屆兩委成員,熟悉村裡情況,對政策宣傳、糾紛處理等樣樣在行;婦女主任熱心大膽,能協調做好村民思想工作……


穿迷彩背挎包,到了村裡接地氣

繪好一張任務圖,定下一個規範表。工作隊帶領村兩委堅持每月固定召開黨員大會,每週固定召開工作例會,及時學習黨章黨規、扶貧政策等文件精神;堅持會下多商量、會上多交鋒,最大限度統一思想共識;堅持“一日生活制度”,每天下田地、走農戶瞭解情況。共事一段時間後,村黨支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均顯著提高。“幹部和群眾走動多了,感情深了,工作自然好開展了。”孔祥定禁不住感慨。


考慮到村集體產業薄弱,真正徹底脫貧出列,不能僅靠外力“輸血”。工作隊與村兩委多次考察後決定,流轉村土地23畝開辦“黨員雙帶、民兵引領”農業示範基地,帶動農民發展產業、促進農戶務工增收。短短几個月時間,就幫助村裡創收10多萬元,扶持貧困戶12戶。


飲水更懂得思源。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荊州形勢嚴峻。2月18日早上,貧困戶鄢來澤主動敲開孔祥定辦公室,要捐獻千餘斤新鮮蔬菜。“有扶貧隊和村幹部的幫扶,我們才有了好收成,雖然不能到一線參與抗疫,但也要盡點微薄之力。”


如今,嶄新的黨群活動中心拔地而起、50米寬的沿江綠色長廊與新刷的漆黑馬路構成靚麗的風景線,村部健身活動中心、愛心書屋、“富國強軍”宣傳陣地等展示著長江村的“鉅變史”,路邊的油菜花迎風招展,田裡的農民笑逐顏開,長江村正在以新的面貌走在脫貧攻堅前列。

產業扶貧帶來“加速度”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舉措。沒有產業脫貧,就無法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但引進項目、吸引投資談何容易?


近幾年來,在石首市人武部定點幫扶村長安村,經過軍地四處牽線、多方努力下,數十家公司來到村裡現地考察,但在看到村裡一無特色、二無資源後,大多隻作簡短停留就匆匆離開。


“只有挖掘自身區域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才是王道。”


石首市人武部駐村工作隊發現,地處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結合部的長安村,水域資源豐富,近水土壤肥沃,如果把農業作物、水產養殖結合一起,將會成為一個陽光產業。在駐村工作隊和地方相關職能部門的多番考察、多地取經後,2016年,搭乘國家“綠色防控新技術”快車,長安村協調註冊資金100萬元,採用稻田養鴨、投放青蛙生產模式,創建“稻+鴨+蛙”綠色農業示範區,成立石首市長生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發展“鴨蛙再生稻”綠色生態種植。自此,“御稻山大米”“御稻山再生大米”等一批獲得綠色食品A級產品認證的品牌大米應運而生、聲名遠揚。


穿迷彩背挎包,到了村裡接地氣

2019年5月,石首市舉辦全國2019年綠色防控新技術與示範區建設培訓班,大量投資商和經銷商慕名來到“鴨蛙再生稻”項目的發源地。就此,長安村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村民們也紛紛摘掉貧窮的帽子。


“正是駐村工作隊的全力幫助,我們一家人的日子才越過越好。”該村貧困戶李興平談起自己的脫貧路,對駐村工作隊心懷感激、大加讚揚。原來,在發展“鴨蛙再生稻”前,他的兒子正讀高中,家裡倆老人身體不好,妻子又長年病魔纏身,在最艱難的時候,駐村工作隊和村委會幹部到他家瞭解情況,提供幫助,既給技術又給資金,才讓他信心滿滿加入專業合作社。如今,兒子大學畢業找了一個好工作,一家人也已成功邁進脫貧隊伍行列。


在荊州市荊州區彌市鎮新華橋村,類似的情節、不同的故事也在精彩上演。發展什麼產業合適,成為擺在荊州區人武部駐村扶貧隊案頭的一道難題。


“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我們的優勢就是水源多,陽光足,發展大棚產業種南瓜就是最好的路子。”


2017年,荊州區人武部工作隊駐村考察研究後,決定辦好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們種南瓜。


穿迷彩背挎包,到了村裡接地氣

“沒經驗怎麼辦”“銷路哪裡找”“賠本怎麼辦”……不少村民心有顧慮、不敢邁出第一步。為打消村民疑慮、鼓足信心,駐村工作隊隊員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講益處,還與村委會研究,免費為村民提供瓜苗,按畝給補貼,邀請農業專家現場進行技術指導。有政策支持、有技術保障、有村裡兜底,村民們下定決心、鼓足幹勁,紛紛加入南瓜種植合作社。


一年後,合作社每畝平均收益超1500元,務工人員平均增收6000元以上,這既讓村民們嚐到了甜頭,更大大增加了他們脫貧致富的信心。目前,合作社規模正不斷擴大,並主動為特困戶提供工作崗位,全村89戶貧困家庭成功脫貧摘帽。


美麗鄉村美人心


走進監利縣白螺鎮韓埠村,新修的通村公路平坦寬闊,疏挖後的支渠水清渠暢,新建的蝦稻基地田溝縱橫……然而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美麗的村莊,五年前,還是一個髒亂差的貧窮落後村。


過去,村裡的道路坑坑窪窪、交通不便,一些有特色的農副產品難以運出,就是送到村裡的集市販賣,也基本靠村民手抬肩扛,村裡的年輕人基本都外出打工,留下的是老弱病殘、留守兒童。自從脫貧攻堅戰打響後,通水通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村裡才慢慢有了生機活力、熱鬧起來。


“前幾年,我和妹妹都是在外省打工、補貼家用。沒辦法,村子太窮、看不到出路。”村民高文英談起過去外出打工的原因時,顯得無奈又感傷,“現在村裡生活環境也好,又有項目產業,和過去相比真是大變樣。”在看到村裡近年來修村道、裝路燈、蓋新房、建活動中心等,“一天一小變,三天一大變”後,高文英和妹妹商量,準備留在村企業上班,不再外出務工,為建設美麗鄉村出一份力、盡一份責。


穿迷彩背挎包,到了村裡接地氣

環境美,更得日子美。日子美,還需心情美。如何讓村民安心、舒心、順心,是潛江市人武部駐村工作隊一直思考併為之努力的問題。當看到所在扶貧點梅咀社區獨居老人多、無人照顧的情況後,駐村工作隊及時向人武部作了反映。


“扶貧是人武部應盡之責,必須要有實際之舉,務實之措。”


瞭解情況後,潛江市人武部黨委高度重視,迅即行動,在單位投入專項扶貧資金3萬元基礎上,又向市委、市政府爭取到20餘萬元資金支持,為梅咀社區建成老年互助照料中心,並協調市民政局配備療養儀器、保健、娛樂休閒等相關器材。社區60歲以上老人均可在該中心進行基本保健及娛樂活動,駐村工作隊和社區還會指派專人提供照料服務。


穿迷彩背挎包,到了村裡接地氣

“有了互助照料中心,我們每天都很快樂、很充實。”社區居民萬良兵的兒女長期在外工作,自己和老伴在家孤獨無聊,每天都會來到互助照料中心鍛鍊身體、休閒娛樂。為此,他的子女專門打電話向社區表示感謝:“有了中心,老人多了份照顧,我們也少了份牽掛。”


“脫貧攻堅是一場輸不起的戰鬥,必須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如期完成目標任務。”當前,荊州軍分區12支扶貧工作隊,正與當地村民攜手並肩、戮力前行,齊心為消除貧困、打造樣板貢獻力量,協力為“農村美、農業興、農民富”的目標拼搏奮鬥。


越到最後越要衝鋒在前


文丨湖北省荊州軍分區政委 盧守雄


當前,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都是不能輕鬆跨越的坎。越是接近成功的時候,越要保持清醒頭腦、做到慎終如始,越要堅定必勝信念,付出更多努力。特別是面對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脫貧攻堅造成影響,但我們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這種影響是短期的、可控的,既不會影響脫貧攻堅的整體進程,也不會改變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的基本態勢。


正如習主席深刻指出,“現在,脫貧攻堅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和工作力量是充足的,各級幹部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只要大家繃緊弦、加把勁,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好,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因此,當前軍分區系統助力脫貧攻堅,必須緊繃“打贏”這根弦,以“脫鞋下田踩到底”的實勁、“捲起袖頭逮螞蚱”的細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像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一樣,全力以赴投入脫貧攻堅,實現扶上馬送一程,防止一脫貧就脫鉤、一驗收就收兵。


思想不鬆懈。“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面對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關鍵時刻,要謹防思想上出現“拐點”,始終咬緊牙關、擰緊發條,力戒麻痺思想、厭戰情緒、鬆勁心態,真正做到一腔熱情、一以貫之、一鼓作氣投身脫貧攻堅任務。要深刻領會習主席作出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的政治意蘊和為民情懷,要深刻理解在疫情形勢下主席對這項工作的憂思關切,切實站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的高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措施不鬆動。惟其艱難更顯勇毅,惟其篤行彌足珍貴。當下,脫貧攻堅的總體形勢向上向好,但也不斷出現新情況新問題,尤其是受疫情影響,部分貧困戶返貧風險依然存在,更需要我們始終堅持重心不轉移、頻道不更換、措施不鬆動,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自覺把實現穩定脫貧、長期脫貧、高質量脫貧作為工作目標,始終做到慎之又慎,緊而又緊,確保百姓一日不脫貧、措施一日不鬆動。


作風不鬆弛。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下,我們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式扶貧”的驕人成績。但也要理性認識到,作風松一尺,目標就會遠一丈,越是決戰決勝的重要關口,越要發揚過硬作風。我們也要看到,這場脫貧攻堅戰不僅考驗個人能力素質,更是考驗各級領導幹部的作風養成。唯有繼續保持韌勁拼勁,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耐勞的作風,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接續戰鬥,確保目標不變、方向不偏、幹勁不減,走好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


○ 值班編輯:司李龍、蘇潤淇

○專屬郵箱:[email protected]

中國民兵頭條號工作室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