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9國語言,擁有13個博士學位,他被稱為“清朝最後一根辮子”

辜鴻銘(1857年—1928年),名湯生,字鴻銘,祖籍福建惠安,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十歲赴歐洲留學,先後獲得英國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德國萊比錫大學土木工程學文憑。20歲以前,他遊歷德國、法國、意大利、奧匈帝國等國家,英文、德文、法文、希臘文、日文、馬來語都很好,非常熟悉歐洲文化。辜鴻銘是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的人,曾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被孫中山和林語堂稱為“中國第一語言天才”。

精通9國語言,擁有13個博士學位,他被稱為“清朝最後一根辮子”

辜鴻銘生在南洋(馬來西亞的檳城),學在西洋(留學英法),娶妻東洋(有一個日本老婆),仕在北洋(早年為兩江總督張之洞幕僚,晚年在北洋政府外交部任職),一生精通9種語言,擁有13個外國博士學位,堪稱文化怪傑,又被稱為“清朝最後一根辮子”(至1928年病逝時還留著)。他是近代史中為數不多的大舉“中國傳統文化大旗”的人,卻又完全有別於那些因循守舊的夜郎自大者。他的出身極其“西洋化”,思想又極端“頑固化”,他的古怪離奇讓人詫異,逸聞軼事令人捧腹。

精通9國語言,擁有13個博士學位,他被稱為“清朝最後一根辮子”

辜鴻銘的父親叫辜紫雲,在英國人經營的橡膠園任總管,會講閩南話、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是個金髮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橡膠園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十歲的辜鴻銘也帶到了英國。此後,在布朗的指導下,辜鴻銘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並以優異的成績被英國的愛丁堡大學錄取。1877年,辜鴻銘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自此,富有天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1880年,辜鴻銘結束自己14年的求學歷程返回故鄉檳榔嶼,在新加坡殖民政府任職。此後,辜鴻銘結識了清末著名學者馬建忠。在馬建忠的影響下,辜鴻銘棄西裝革履,穿長袍馬褂,並易發留辮。

精通9國語言,擁有13個博士學位,他被稱為“清朝最後一根辮子”

1885年,辜鴻銘返回中國,刻苦鑽研儒家繹典,深信“孔孟之學,謂理非西方哲人所及”。後經廣州候補知府楊玉書介紹,被湖廣總督張之洞委任為“洋文案”(即外文秘書),受器重長達二十餘年之久。由於辜鴻銘精通外文,瞭解外國情況,博學多才,很多事張之潤都請他出主意。尤其是外交事宜,多由辜鴻銘出面辦理。但辜鴻銘為人狂傲,對張之洞並不俯首貼耳,有時還當眾奚落張之洞,使張之洞下不了臺。在對外交涉中,辜鴻銘不卑不亢,令外人敬佩。英國著名作家毛姆訪華後寫過一本《中國遊記》,對其會見過的中國人多為譏諷貶斥,唯獨對辜鴻銘很崇拜,連自己被辜鴻銘嘲弄的事也記錄下來。這完全是因為,辜鴻銘中西文化兼通,又善於以己之長擊彼之短,在與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交往中,就總是略勝一籌。

精通9國語言,擁有13個博士學位,他被稱為“清朝最後一根辮子”

張之洞

1898年,戊戌變法發生後,辜鴻銘完全站到了變法的對立面。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辜鴻銘用英文著《尊王篇》,完全站在慈禧太后的立場上,為之辯護。1901年,清廷曾以“遊學專門”名譽賜他為“文科進士”,並任命其為外務部員外郎,後升郎中,擢左丞。不久,為了表示效忠清廷,他上書光緒皇帝,對戊戌維新運動及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行動予以全面攻擊,對社會變革進行了系統的批判,並要求清廷明諭:“不準改革舊章,創行西法西政。”

精通9國語言,擁有13個博士學位,他被稱為“清朝最後一根辮子”

1915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長期間,見其學識淵博,遂聘為教授,主講英國文學。1917年,“辮帥”張勳復辟,辜鴻銘被列名為李經羲內閣的外交部次長。辜鴻銘在北大任教期間,基本上不用課本講課,他能用拉丁文、法文、英文等多種語言來回答一種語言的提問。辜鴻銘的記憶力超人,到了晚年還能一字不落地背誦上千行的彌爾頓詩歌,這充分證明了他語言稟賦驚人。德國作家帕凱曾說:“辜鴻銘是我能用地道德語交流的中國第一人。”辜鴻銘在英國留學時,從西方最經典的文學名著開始,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很快就掌握了六門外語。辜鴻銘憑藉其三寸不爛之舌,曾經跟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談儒學和孔孟之道,和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保持著不斷的書信往來,探討著世界文化發展趨勢和政壇風雲。辜鴻銘還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尊貴的中國人。曾經有外國人諷刺辜鴻銘在供桌上給祖先作磕頭禮,說是:“你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享受到你擺在供桌上的飯菜了麼?”辜鴻銘馬上回擊說:“你們給自己的祖先墓碑上放上鮮花,難道你們的祖先就能聞到鮮花的香味了嗎?”辜鴻銘在北大任教期間,每次新生上課,下邊總是一陣鬨笑,這時他不慌不忙地說:我知道你們是在笑我的辮子,我頭上的辮子只需一剪子即可解決問題,而要剪去你們心頭的辮子就要困難得多了。”於是,一言一出,秩序頓時肅然,學生們面面相覷,正襟危坐。據當時也在北大任教的周作人回憶:“北大頂古怪的人,恐怕眾口一詞的推舉辜鴻銘了。”他那條又長又細的小辮子,就是遺老象徵。外表上不倫不類,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像貌加上頭上一撮黃頭髮編的一條小辮子,冬天穿紋袖馬褂,頭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說在民國,即使是清朝,他這一身華裝教士式的打扮,也足以在街市上招來許多好奇的眼光了。他的車伕,也不知是他從哪裡找來的清朝遺民,和他一樣也是扎著小辮子。

精通9國語言,擁有13個博士學位,他被稱為“清朝最後一根辮子”

辜鴻銘以“愛蓮”名動天下,此愛蓮並非周敦頤的“愛蓮”,而是指中國古時女人特有的三寸金蓮。辜鴻銘曾戲稱自己的成就主要歸功於那雙金蓮,稱其為自己的“興奮劑”。辜鴻銘的原配夫人淑姑,就是憑那雙長不及掌的金蓮,把辜鴻銘折服的。在辜鴻銘眼裡,淑姑有一雙“特別神氣美妙的金蓮”——中國舊式婦女所獨有的小腳。辜鴻銘寫作時,遇到思路滯塞,文筆枯乾,便會大喊 :“淑姑,快來書房!”淑姑應聲而至,坐在他身旁,伸出小腳,任憑辜鴻銘將一對小腳攥在手中擺弄,拿到嘴邊嗅聞。片刻,辜鴻銘便像打了“興奮劑”似的來了精神,文思泉湧,下筆有神。辜鴻銘醉心於女人的三寸金蓮,還有一番高論:“女人之美,美在小腳,小腳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這種風味才勉強可與小腳比擬。前代纏足,乃一大藝術發明,實非虛政,更非虐政。”辜鴻銘是“壺一杯眾”論的始作俑者。他認為男人娶小老婆,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美國的婦女運動分子特地跑到上海跟他論爭,最後辜鴻銘問她:“親愛的女士,請問你們家的馬車有幾個輪子?”對方回答:“四個。”辜又問:“用一個打氣筒灌氣,還是用四個打氣筒灌氣?”對方回答“當然是用一個。”辜鴻銘說:“娶小老婆就是這個道理!”辜鴻銘把一夫多妻當作天理,娶了淑姑不到一年,又納日本姑娘吉田貞子為妾,晚年又收了碧雲霞姑娘。他自我辯護:“妾者,立女也”,男人在外為家為國辛苦奔波,應有女子立於其旁,作休息扶手之用,男人納妾是天經地義的事。這惹來西方在華女子的責問,辜鴻銘反駁道:這茶壺和茶杯就好像男人和女人,一個茶壺配上幾個茶杯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一個茶杯配上幾個茶壺則是萬萬不可的。

精通9國語言,擁有13個博士學位,他被稱為“清朝最後一根辮子”

事實上,辜鴻銘是清末最早剪辮子的人之一。當年他在蘇格蘭讀書時,他有個女友喜歡把他黑亮的辮子拿在手中把玩,為了討好女友,辜鴻銘竟剪下了自己的髮辮贈與女友。

1928年4月30日,辜鴻銘——這位中學西漸的先驅者,不乏創見的文化保守主義者,近代學術思想史上一個奇特的人物,病逝於北京,享年72歲。

精通9國語言,擁有13個博士學位,他被稱為“清朝最後一根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