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小不點一口氣連著背了六首詩,我為什麼要教孩子背古詩詞呢?

前天晚上,一家三口關上燈後,小不點一口氣背了六首詩。一首背完,自己就滿意的給自己鼓掌。然後示意我發佈信號,背下一首。我能從她小小的身體裡感受到快樂和滿意,那是一種不用揚鞭自奮啼的驅動。
昨晚小不點一口氣連著背了六首詩,我為什麼要教孩子背古詩詞呢?

​教給小不點背七言古詩比五言要慢一些,難一些。即便如此,在我瞅準了時機去引導她時,她也會兩三天的時間就能背誦出來了。所謂的“瞅準時機”一般是在晚上散步時,睡覺前,或是洞察到她的狀態,有無限的能量要運用時,我都會不遺餘力的跟她一起反反覆覆的朗誦,直到她從陌生到熟悉,再到流暢和背誦。

我覺得兩歲的孩子,大腦像一臺新的主機,功能型強,且兼收幷蓄,你存下什麼,她就吸收什麼。只有不斷的輸入,才有輸出。所以,當我陪她散步,第一次教給她背詩,發現她學的特別快的時候,我簡直是又驚喜又詫異。

那,我為什麼要教她背詩呢?

母親的角色天然使然

做母親會本能的對孩子有期許,尤其是女孩子,希望她能在往後的人生詩情畫意中修煉出一顆沉靜的靈魂,在與古人的共鳴中感悟出一些人生真諦,在歷史更迭中啟迪出對世事的敬畏。正如母親給予她的名字般有意境。

昨晚小不點一口氣連著背了六首詩,我為什麼要教孩子背古詩詞呢?

文化源頭國學傳統不可忘

古詩詞是作為國人,每個人從小到大在語文課本上必須學習的。既然這樣,我希望她能在母親的懷抱裡就有這種信手拈來的啟蒙;

古詩詞也是作為國人,伴隨一起,走到哪裡都無法釋懷的根兒。既然這樣,我希望她能在長大成人後,每一次吟誦都能對母親保留一份惦念;

古詩詞是作為國人,作為出生在一個文藝,哲學家庭裡的生活常態。既然這樣,無論今後她過哪種日子,都會有詩情的調劑,不單調。

昨晚小不點一口氣連著背了六首詩,我為什麼要教孩子背古詩詞呢?

來自媽媽的思考

說起來,我憶起了兩件事。


第一件是我上大學時聽的一堂講思維邏輯的課,一個很有才華的老師提及他讀書時的經歷。他在傳媒大學上學時總考第二,第一永遠是第一,並且第一的水平是真的是常人無法逾越的棒。很多人都會向第一名去取經,為什麼文學課上的文章都能洋洋灑灑,深不可測?第一名答:不知道,很多詩詞和句子,以及很多知識自己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會的。這不免讓大家都很唏噓,當然還有更唏噓的是這個第一的居然住在國家機密區的家屬院裡。

我當時聽完之後將所有的思考點都集中在:第一名的這位同學,肯定是有著極其好的父母和啟蒙教育,暫叫做“童子功”教育吧。想起自己的幼年,心中不由羨慕的很。


第二件是前幾年于丹很火的時候,我買了幾本她的書。有一本是寫她父親出差,在南方桂花飄香的時節,很用心的摘了一束桂花郵給了她的母親,並且用優美的小楷寫了一首詩。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這首詩出自杜甫的《月夜》,整首詩能把人對人的思念囊括的淋漓盡致又不失浪漫。有這種父母,孩子的童年會是什麼樣的?

于丹從小在這種家庭中長大,肯定也是耳濡目染,薰陶到大的。她也描述過她從小坐在爸爸腿上學詩的記憶,所以她才有了出口成章,下筆成文的能力。

昨晚小不點一口氣連著背了六首詩,我為什麼要教孩子背古詩詞呢?

一個人的修為和格局,都是建立在自我的知識體系之上的。這就和三觀的建立是一個道理,大腦裡有什麼,被灌注了什麼,見識到了什麼,這一切都是三觀建立的砌磚石。

讓孩子學什麼,不一定非帶著功利心和得失心。

昨晚小不點一口氣連著背了六首詩,我為什麼要教孩子背古詩詞呢?

我教小不點背詩,也不會一定讓她向著作家,詩人的方向奔跑。我只是想讓她修心,修靈魂,這比一切都重要。這是我在活了28年後最大的心得。


老公說:“等小不點上了小學,我們是不是要分別輔導她功課了,咱倆這水平,也就能輔導到初中吧。”我說:“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孩子的精神導師,而不是課外輔導老師。教育知識是學校的事,無可置疑。我們能給孩子的是好的行為習慣,好的言談舉止,好的人格魅力,好的自律。”

而這些,都不用刻意,我們怎麼做,孩子都能感受到。父母都是自驅型的人格,孩子不可能懶散被動。父母都是自律和熱愛生活的人,孩子不可能消極不羈。父母,身體力行,是最好的老師。

父母的知識水平是有限的,永遠走不到知識的千變萬化前面。但是,智慧是永生的,智慧的凝結是緩慢的,我們能給孩子的,也只能是這些,也最好是這些。

一個孩子的人生,不需要被人塑造、規劃,只需要她自己去踐行和添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