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资质申请弄虚作假,损失惨重


建筑施工资质申请弄虚作假,损失惨重

企业在资质申报中弄虚作假,一旦被发现,损失惨重。首先,通报批评本身就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将其不良行为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予以公布,更是将这种负面影响扩大化,这必将影响到这些企业后续承接业务。试想,有几家企业、机构或者个人敢把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工程承包交给这种弄虚作假的企业呢?

另外,由于弄虚作假,即使有了资质,也会撤销。更麻烦的是,此后三年内也无法再提出申请。这会使得企业在至少三年的时间内,无法承接要求该项资质的工程。这对于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破产。

近年来,住建部在资质申请审核中,日渐趋严,监管手段升级:

住建部对资质的监管越来越严格,资质办理或升级也越来越难。由于监管手段不断升级,企业工程业绩造假比之前更容易被发现,这也是企业资质比以前更频繁撤销的客观原因,监管手段的的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告知承诺系统加强动态核查对于建筑施工资质升级的动态核查,主要原因是检查项目工程业绩,如果发现工程业绩是造假的,企业通过虚假业绩获取资质,不但会撤销资质,而且三年之内都不能再申请此类资质。2、四库一平台监督项目的业绩记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文件,要求加强对已入库工程项目信息的监督检查,规范化监督机制,定期检查、随机抽查,进一步监督信息的真实性,确保项目业绩记录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有效解决工程业绩造假的问题。3、建筑市场主体的黑名单

有史以来第一次明确了建筑市场主体的黑名单制度,要求各级住房和城市建设主管部门重点关注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中列出的建筑市场主体,受限于市场准入、资质资格管理、招标等方面,对于工程业绩造假的建筑企业,各地区的惩罚办法是撤销其相关企业资质,不得在3年内再次申请资质,并列入建筑主体黑名单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