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每年農曆八月廿三日,福州永泰縣的三捷村民以及各地趕來的人,隆重舉行“敬惜字紙、焚化字紙”活動。大家高聲誦讀寫在一張黃表紙上的疏文:“文以載道,字載綱常……莫入汙泥,不可加髒;宜交回祿,送還上蒼!”一整套行禮完畢,大家就把平日累積的字紙送入壇中焚燒。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惜字塔

中國各地都建有專門焚燒字紙的“惜字塔”。惜字塔又名惜字樓、字紙樓、字庫塔、聖蹟亭、敬字亭等等,用於焚燒收集的廢紙殘書。以表達對文字的敬畏和傳統文化的尊崇,給中國帶來醇厚的文明與道德風尚。

人們對於紙片上的文字保留著敬畏之心,他們相信文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這些附著著字符的紙張,不但記錄著歷史,傳播著文化,還印刻著人類文明的密碼,蘊藏著改天換地的神奇力量。


《文字訓》寫道:

“夫片文隻字,皆仙佛之經書。寸楮微言,悉聖賢之名諱。天朝地府,一字貴若寶珠。”


《曾子勸敬惜字紙》一文寫道:

“盍聞古聖人制成文字。封面龜形,而分鳥跡,是文字也。深有益世道人心。固人人不可不知,亦人人不可不敬也。士而無字,讀書奚可以學。農而無字,四時奚可以耕。商而無字,貿易奚可以通。工而無字,藝術奚可以精。字紙乃聖人之血脈。”


千百年來,中國的很多地方都傳承著“敬惜字紙”的文化傳統。

巖畫時代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賀蘭山岩畫

在我國北部的陰山山脈、賀蘭山腹地,這些印刻在沙石上的巖畫已經默默存在了數千年。它們是我國北方的遊牧民族關於狩獵、放牧、舞蹈、戰爭等事件的記載。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阿爾塔米拉洞穴巖畫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泰姆格里考古景觀巖刻

類似於陰山岩畫這種早期人類活動記載還有法國的韋澤爾峽谷洞空群、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巖畫、挪威阿爾塔巖刻、南非德拉肯斯山公園、阿根廷洛斯馬諾斯巖畫、澳大利亞卡卡杜國家公園、哈薩克斯坦泰姆格里考古景觀巖刻等,遍及地球上五大洲的多個角落。

這些巖刻上的圖畫作為人類早期的視覺表達,是人類文字的發明以前最重要的記錄,它所提供的信息是研究人類歷史非常重要的資料,遺憾的是我們至今仍然無法完全破譯其中的信息涵義,更令人嘆惜的是因為缺少文字的有效傳承,無數人類的聰明才智流逝於時間的長河之中。

結繩紀事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結繩紀事

除了巖畫,人類早期的文明還包含在大大小小的結繩和口耳相傳的話題裡,但這些記錄即便繞幸殘存,其中的許多內容也很難被破譯。

《周易·繫辭》雲:"上古結繩而治"。

《春秋左傳集解》雲:"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揚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倉頡造字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倉頡造字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倉頡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因為傳統的結繩紀事的方式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記錄的需要,倉頡受命創造文字。受命之後的倉頡終日苦苦思索,一個偶然機會,他在河邊看到小鳥留下的腳印,由此受到啟發,仿照鳥的爪印發明最早的文字。

《明一統志·人物上古》亦記載:"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聖,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

《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文字的發明,民間歸結為倉頡一人,實際上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倉頡可能總結以往人造字的經驗,加以提煉,形成比較固定的文字。

楔形文字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楔形文字

和倉頡造字的美麗傳說相比,兩河流域蘇美人的發明似乎更具有現實意義。這些刻畫在泥石板上的線條被稱之為“楔形文字”。在蘇美爾(Sumerians)流傳的史詩《恩美卡與阿拉塔之王》中寫道烏魯克國王恩美卡就是創造楔形文字的人,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特殊的漁獵生活方式,與古代蘇美爾地區發達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係。

甲骨文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殷商舊都遺址內發現的甲骨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契刻在龜甲上的文字

在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是這些契刻在龜甲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所記錄的都是殷商時期統治者用龜甲占卜之後的結果。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但這種文字一直到19世紀的最後一年才被人發現。

而它的面世還有一段傳奇的歷史: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王懿榮在家中望龜甲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王懿榮仔細端詳“龍骨”

清末光緒25年(公元1899年)秋的一天,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在家中望著一片龜甲出神,這是他派人到宣武門外菜市口的達仁堂中藥店買回一劑治療瘧疾的中藥,王懿榮無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龍骨”的藥品上面刻劃著一些符號。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對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榮便仔細端詳起來,覺得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狀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為了找到更多的龍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趕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把藥店所有刻有符號的龍骨全部買下。他對這批龍骨進行仔細研究分析後認為,它們並非什麼“龍骨”,而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他從甲骨上的刻劃痕跡逐漸辨識出“雨”、“日”、“月”、 “山”、“水”等字,後又找出商代幾位國王的名字,與《史記》中:“聞古五帝三王發動舉事必先決蓍龜”的論述有關。

此後,人們追根溯源,在河南安陽的殷商舊都遺址內先後發現約15萬片甲骨,這些甲骨中共有4500個單字,已經識別的有2500個。

甲骨文的發現也印證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基本上是準確的,使我們對商代的歷史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清晰,揭開商代歷史的迷茫外衣。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中國文字博物館

在河南安陽有一座以文字為主角的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大門的設計就是以甲骨文的“字”為造型。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文字正式的創造給予我們認識古文明特別是遠古文明,帶來了巨大的飛躍。文字一層層留下來,其積澱性、可傳承性、可疊加性、融合性的特性給人類文明奠定愈來愈厚重的文明基石。

如果把人類文明比作參天大樹,那麼文字就是那顆奇妙的種子和深入大地的樹根。有了這個基礎,後來的繁花似錦才有了最初的出發點和最基本的可能性。

金文、鐘鼎文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與甲骨文幾乎同時出現的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們被稱為“金文”或“鐘鼎文”。因為青銅器是朝廷禮器,因此金文也就多以祀典、賜命、詔書、征戰、盟約等內容的記錄為主。因為使用的侷限性和記錄不便,直到殷商時期仍然只是在貴族層面上使用,人數少,流傳不廣。

竹簡、木牘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竹簡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竹簡

在紙張發明前,竹簡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載體,也是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書籍的開端。古人還用薄木片進行書寫,稱這為“木牘”。《後漢書·宦者傳·蔡倫》:"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這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覆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裡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學富五車

"學富五車"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原文是"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這些話是在批評惠施,翻譯過來是,惠施這人會很多方術,雖然他寫的著作夠斡旋五國興衰,但是他說的道理卻有許多是舛誤與雜亂的,他的言辭也有不當之處。"其書五車"的"書"是動詞,就是寫。"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是說惠施所寫的著作,而不是他讀過的書,因為不可能惠施所讀的書全是"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惠施 戰國中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是名家思想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縱抗秦的最主要的組織人和支持者,他主張魏國、齊國和楚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

後來"學富五車"用於形容某人知識豐富,有學問。其實“五車“也就只是現在的一本五十萬字的書而已。

帛書、錦書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

除了上述的載體外,中國古人還有人使用價格昂貴的帛書、錦書來記錄文字。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泥板、黏土

兩河流域,蘇美人用泥板、黏土記錄兩河文明的成果。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羊皮紙

古希臘 羅馬則通過紙莎草、羊皮紙來書寫歷史。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貝葉

古印度則用多羅樹的葉子作為文字的的載體,這就是所謂的“貝葉”。

造紙術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蔡倫雕像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造紙術

一直到公元105年,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造紙術,“蔡候紙”開始風行天下,人們才找到迄今為止最完美的書籍形態和文字載體。便捷與廉價使得書寫材料得以普及,使文化的傳播和人的教育與書籍的流行變成可能。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中,蔡倫被排在第七位,作者邁克.哈特在書中這樣評價到:

如果沒有蔡倫就沒有紙張,我們很難想像今天的世界將會是什麼狀況。

儘管蔡倫不是紙的發明者,但他也是紙的變革史上最偉大的推動者!蔡倫造紙術的改進並不是一個時代的必然產物,而是具有天賦的個人做出的傑出貢獻。

雕版印刷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雕版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它借鑑中國古代的印章和石牌拓片技術。在隋唐時期,佛教的興旺和科舉制度的確立,書籍有需求量越來越大,人工抄寫已經是不能滿足增長的需求,雕版印刷應運而生,它讓書籍的出版實現了一次量的飛躍,使大規模的印刷成為可能。

824年,元稹為白居易詩集作序,說道:"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

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則是拿著白詩印本去換茶換酒。可見到九世紀初,印刷術的應用已由佛教咒語而擴大到人民喜歡閱讀的詩歌方面去了。

活字印刷術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畢昇雕像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活字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曆年間),中國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

宋代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是一直到晚清時期民間普遍使用的仍然是雕版印刷術。數量龐大的漢字所帶來的諸多困難,讓畢昇的發明沒能在中國社會普及。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活字印刷術的傳播

但活字印刷術,卻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地並沿絲綢之路,經波斯和阿拉伯傳入埃及和歐洲各國。

機械印刷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古登堡畫像


“4-23”世界讀書日,“敬惜字紙”——追尋文明的根脈

印刷機械

在畢昇的發明問世400年之後,德國人古登堡發明了鉛活字印刷,並製成了一種簡單的印刷機械,開創了近代機械印刷的先河。

兩種文字形式的不一樣,所面臨的命運,也就出現了差異。

15世紀中葉,古登堡用金屬活字印刷術,印製了世界上最早的《聖經》譯本,一般的說法是,古登堡印刷《聖經》主要出於商業目的,是否為他帶來豐厚的回報,也是眾說紛紜。但是古登堡萬萬沒有想到,正是他的這一舉動,在無意之間助推了書籍傳承文明的歷史步伐。古登堡鉛活字印刷為歐洲的閱讀革命準備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資基礎和技術前提。這樣一來在新教徒裡最先開始“讀書變成了一種生活需要”。

古登堡的鉛活字印刷,徹底改變了書籍的歷史,在印刷量提高的同時,也促進了書籍價格的降低。歐洲在15世紀下半葉的50年中,使用這種新方法就印刷了3萬多種印刷物,共1200多萬份印刷品。古登堡發明的印刷機站西方用了300年之後,才被高技術水平的印刷機械所替代。

結語

如果將人類文明的300萬年進化歷程壓縮成24小時,那麼,在最後的3分鐘裡,文字、造紙術和印刷術才不期而遇,使得現代意義上的書籍脫穎而出。

而就在書籍伴隨人類的這3分鐘裡,無論是處於時間縱軸上的古代文明,還是處於空間橫軸上的異域文明,終於由各自流淌的涓涓細流,匯聚為一瀉千里的奔騰江河;

就是這短短的3分鐘,人類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為豐富的色彩和更為廣闊的視野空間;

就是這短短的3分鐘,世界日新月異,在目不暇接之中“換了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