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書寫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寫在江西25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退出之際

奮力書寫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

——寫在江西25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退出之際

江仲平

(一)

奔騰的歷史長河,總有澎湃的精神力量貫穿歲月、逐浪前行。

90多年前,兩支年輕的隊伍帶著中國革命的火種,在巍峨蒼翠的井岡山勝利會師。於風雲如煙的竹林深處,在阡陌縱橫的鄉村沃野,他們揮灑青春和生命,把星火撒播在這片紅色的熱土,燃燒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對於一場偉大的革命而言,燃燒,往往意味著為理想而犧牲、為他人而奉獻。為了實現“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樸素願望,無數中國共產黨人匯聚於信仰的旗幟之下,在千難萬險中跋涉,在槍林彈雨中戰鬥,“雖九死其猶未悔”。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90多年來,承載著共產黨人初心和使命的紅色脈搏,一直強勁地在神州大地上躍動著。

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把革命先烈的夢想變成現實,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擔當起的歷史任務;絕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中國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

一切現實的擔當,皆來源於歷史的責任。

奮力書寫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對於江西來說,更是必須肩負起的時代重任和歷史使命。

一固江山奠基石,萬千英雄灑碧血。“我們不能忘記黨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忘記革命理想和革命宗旨,要繼續高舉革命的旗幟,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革命戰爭年代,江西人民為革命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國家發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我們要飲水思源,不能忘記革命先輩、革命先烈,不能忘記革命老區的父老鄉親。”

不變的初心、不變的使命,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戰場。

江西是“紅色搖籃”、革命聖地。在中國革命的漫長征途上,25萬餘有名有姓的江西籍烈士留下了奉獻犧牲的足跡,他們對於“創造新世界”的冀望,深深地融入我們血脈裡的紅色基因,時刻指引著拼搏奮進的方向。

江西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吹響之前,全省100個縣(市、區)中,有原中央蘇區和特困片區縣(市、區)58個,其中,羅霄山連片特困縣(市、區)17個、貧困縣(市、區)25個,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和蘇區精神,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老區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我們要在紅土地上再次創造歷史的榮光。

不忘初心、馳而不息,咬定目標、苦幹實幹,在脫貧攻堅的最後衝刺階段,于都縣、興國縣、寧都縣、贛縣區、鄱陽縣、修水縣、都昌縣7個貧困縣(區)宣佈脫貧退出,至此,全省25個貧困縣(區)全部實現脫貧退出,標誌著江西老區的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在我省扶貧開發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不僅是4600萬贛鄱兒女在時代答卷上書寫的光輝一筆,更是對革命先烈的最好告慰。

紀念歷史,是為了創造新的歷史。消除貧困這一歷史性跨越,必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實現。

(二)

“思想走在行動之前,就像閃電走在雷鳴之前一樣。”

從歷史的峰巒處回望,人們會更深刻地領悟,那些載入歷史的成績,莫不源於點亮時代的思想光芒。

沿著時間的軌道,追尋思想的火炬,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貫穿江西脫貧攻堅的實踐歷程;老區人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始終得到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眷顧。

忽如一夜春風來,2012年,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直接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為革命老區送來了實實在在的好政策。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2015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審議時深情囑託:“要著力推動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看望慰問貧困群眾時,對我省脫貧攻堅又提出了明確要求:“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必須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更不能讓老區人民掉隊。”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時隔三年再次視察江西,提出“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範、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更高要求,充分肯定江西脫貧攻堅成效明顯、贛南蘇區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一個個難忘的瞬間,傳遞一股股溫暖人心的力量,彰顯著黨的領袖對這片紅土地深沉的愛、對老區人民真摯的情。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和指導,為我省脫貧攻堅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為江西減貧事業向縱深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牢記囑託,我們切實把總書記對革命老區的大愛轉化為奮鬥的澎湃力量;感恩奮進,我們不斷把總書記對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轉化為發展的生動實踐。

讓思想的火焰指引方向。肩負起“讓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的歷史責任,省委、省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檢驗,作為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實際行動,始終把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作為江西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理論法寶和行動綱領,建立了由省委書記、省長任組長的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雙組長制”,

出臺了《關於全力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的決定》《關於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直接抓、部門行業合力扶、扶貧單位傾心幫、駐村幹部和基層黨員幹部結對包的攻堅格局。朝著“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省上下堅定信心不動搖,咬定目標不放鬆,整治問題不手軟,落實責任不鬆勁。

隨著江西25個貧困縣(區)全部實現脫貧退出,全省貧困人口已從2013年底的346萬人減至2019年底的9.6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7%,“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基本解決,綜合保障脫貧措施不斷健全落實,返貧致貧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全省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

東風浩蕩起,千山萬嶺綠。行走在贛鄱大地的田野上,我們迎來了新的希望。

(三)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

無論是井岡山市在全國貧困縣中率先脫貧,還是全省最後7個貧困縣(區)順利退出貧困縣序列,它們不斷攻克貧困堡壘的拼搏歷程,正是江西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的成功縮影,映襯著全省上下在脫貧攻堅征途上探索創新、攻城拔寨的生動實踐。

挺起“在脫貧攻堅上領跑”的實幹擔當,江西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緊盯“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的“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戰略路徑,積極探索脫貧攻堅的新模式、新平臺、新機制,走出了一條經濟欠發達地區脫貧攻堅補短板和促長效同步推進的新路子,創造了一批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確保我省脫貧攻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激活內生動力,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是消除貧困的關鍵所在。產業扶貧“強筋骨”、教育扶貧“斷窮根”、精神扶貧“添動力”,貧困群眾就能從自立走向自強。

聚焦可持續發展,創新性提出“三變三創八合”建設路徑,激活產業結構大調整,得到國家有關部委充分肯定;瞄準“能力貧困”,在全國首創教育扶貧資助政策學校校長與鄉鎮屬地“雙負責制”,有效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強化“四項保證制度”,築牢小額信貸“安全線”,具有江西特色的產業扶貧運行機制管理辦法被轉發全國借鑑;打造防範返貧的“銅牆鐵壁”,對已脫貧地區和群眾“扶上馬、送一程”,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五項機制”得到國家總結和推廣……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江西用持之以恆的實踐證明: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精準”,成敗也在“精準”。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思想,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現如今,老區群眾看病、上學不用愁,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全省80.6萬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獲得產業扶持的有73.3萬戶,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裡的能力更強了。乘著時代的東風,江西的減貧事業邁上了新的臺階。

從光榮的歷史走來,我們正向著幸福的未來走去。

(四)

在搏擊風浪中錘鍊筋骨,在風霜雨雪中砥礪精神,這是奮進者必須經受的磨難和洗禮。

歲末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大江南北,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我們又一次面臨嚴峻的考驗。

越是驚濤駭浪,越要有劈波斬浪的精氣神。面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唯有以自己的確定性去應對。

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江西始終步伐堅定。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對標對錶黨中央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重大戰略部署,迅速出臺關於有效應對疫情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10條意見,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定力擔當、盡銳出戰越戰越勇的拼勁韌勁,全力以赴打好防控疫情影響風險“阻擊戰”、全面完成脫貧任務“殲滅戰”、聚力攻克重點堡壘“強攻戰”、深入推進減貧工作“接續戰”。

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困難所壓倒,我們既有迎難而上的思想自覺,更有統籌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的堅毅行動。

強化對產業、就業、扶貧項目實施等風險防範,江西對扶貧企業、合作社等帶貧益貧經營主體落實資金支持、產業獎補等幫扶政策,打通流通,活躍市場,有效應對豬壓欄、雞壓棚、魚壓塘、菜壓田,讓貧困勞動力下得了田、進得了廠,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得到了及時化解。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壓力再大,困難再多,也要一鼓作氣,拿下脫貧攻堅戰的“婁山關”“臘子口”。

以背水一戰的氣魄、披荊斬棘的幹勁,我們堅決抓好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和成效考核反饋問題整改,聚焦深度貧困,開展精準化掛牌督戰,確保脫貧攻堅“不少一戶、不落一人”;深化治貧體系和治貧能力的制度機制建設,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打基礎、謀長遠的戰略定力,江西的脫貧攻堅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一次疫情,阻擋不了中華民族實現千年小康夢想的步伐。眾志成城,同舟共濟,我們必將奪取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的雙勝利。

(五)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華民族實現這一偉大飛躍的背後,“人民”是歷史性成就的邏輯起點,也是歷史性變革的價值起點。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江西的脫貧攻堅實踐,深深地植根於這片紅色的沃土,其前進的偉力來源於4600萬贛鄱兒女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與不懈追求,背後凝結著廣大扶貧幹部的奉獻與犧牲,他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主人。

鄱陽湖邊,羅霄山下,于都河畔……脫貧攻堅的春風吹拂著山村和田野,勤勞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上播種著明天的希望,也在感受生活變化帶來的喜悅。從“要我幹”到“我要幹”,再也沒有比對幸福的追求更能凝聚巨大的熱情與能量。

“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幹革命,夜打火把訪貧農……”這首發端於贛南蘇區的山歌,至今仍被廣泛傳唱著。以政治擔當抓作風建設,以作風攻堅促脫貧攻堅,廣大扶貧幹部傳承紅色基因、發揚優良傳統,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實幹,帶領貧困群眾一起爬坡過坎、奔向小康,其間,有12名個人、2個集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40名扶貧幹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脫貧攻堅的時代答卷上,他們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拼搏印記。

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沒有什麼力量比上下同欲更為氣勢磅礴。

脫貧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以全省最後7個貧困縣(區)脫貧退出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新起點,準確把握時代要求,順應人民願望,既遵循歷史發展規律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回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一“時代命題”的呼喚,我們一定能帶領全省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在這片紅土地上書寫新的歷史篇章。(執筆人:張天清 範嘉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