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縣供銷社:把脈“三農” 精準施方

近年來,含山縣供銷社以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圍繞“三農”工作大局,立足鄉村振興這一戰略,因地制宜、開拓創新,夯實基層組織體系,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探索農民、村集體和供銷社合作共贏發展的新路子,各項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村社共建,找準鄉村振興“發力點”

為認真抓好村社共建工作,2019年5月,縣供銷社與縣農業農村局、縣扶貧辦聯合印發了《關於印發的通知》,做好村級基層社建設的宣傳指導工作。

摸排調研,選好“潛力股”。為確保村社共建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縣社負責人多次赴全縣八個鄉鎮進行實地考察調研,精選建設地點,保證村級基層社建成之後能夠持續發展、有效管理。調研中,主要是“兩看”:一是看村集體性質,堅持差異化選取,在貧困村、美好鄉村、經濟能力強村、經濟能力弱的非貧困村分別建立村級基層社;二是看村“兩委”班子工作能力和積極性,“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有將村社共建擺上工作日程,作為村級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才能取得切實成效。


2017年以來,新建村級基層社12個,其中,2019年新建6個(市社下達指標4個)。在新建村級基層社中,以產業發展為主的7個,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3個,開展便民服務的1個,參與農村小型項目工程建設的1個。

圍繞服務,練好“基本功”。村級基層社著力於服務“三農”和增加村集體收入。一方面,圍繞發展促服務。主要是鼓勵村級基層社開展面向小農戶的土地託管、無人機植保飛防等社會化服務,小型水利建設、村容村貌衛生整治等公共服務,力求村級基層社發展和行政村建設實現雙贏。另一方面,圍繞資金促服務。縣社共投資57萬元用於村級基層社建設,同時,積極指導村級基層社申報相關項目及示範村級社資金補助,目前已爭取各級項目資金31萬元,有效緩解了資金壓力。


發展產業,瞄準“靶向標”。根據各村實際,找準定位,指導村級基層社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自身實力,促進鄉村振興。含山縣毛灘供銷合作社發展瓜蔞子種植業,2019年生產瓜蔞子1.6萬斤,產值達60萬元,利潤近30萬元;含山縣司徒利民供銷合作社發展山芋粉絲銷售等特色產業,2019銷售額近10萬元;含山縣三龍村級社通過發展湖羊養殖,年產值達100多萬元,利潤20萬元。12個村級基層社共為村增加收入80餘萬元。


2020年,雲創基層社、潭泉基層社開展稻田養蝦,分別挖蝦池206畝、210畝;西山惠民基層社開展楊梅、白茶種植;司徒基層社開展瓜蔞籽種植;三龍基層社擴大養殖規模,全年可望實現利潤30萬元。

加強指導,當好“引路人”。為進一步做好村社共建工作,縣供銷社指導村級社加強管理,幫助村級社發展壯大。一是完善管理模式,加強村級社人員及財務管理;二是強化產業指導,加強技術培訓,引導鄉土人才參與,延伸產業鏈;三是加強項目庫建設,積極爭取省、市項目支持,促進村級社經濟有序發展;四是強化聯合與合作發展,加強村級社橫向與縱向聯合,結合自身實際開展“供銷+”等多種發展模式,並進行總結加以推廣應用。


謀篇佈局,建設為農服務“中心點”

為統籌全縣“為農服務”體系建設,縣供銷社樹立全局觀念,著力抓好重點項目和服務網絡建設,以點帶面,下好全縣“一盤棋”。

認真謀劃,重點項目“帶好頭”。一是整合含山縣綠野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與含山縣前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積極申報全國總社5000萬元以上重點支持項目,計劃建設標準化糧庫五棟,成品糧庫一棟,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大樓一棟,總投資3000萬元,年倉儲能力達4萬噸,年加工能力達2萬噸,服務面積達7萬畝。二是加強豐華供銷社與省輝隆集團合作,在昭關鎮後圩村建設糧食產後服務中心,爭取糧食部門項目補助120萬元,開展糧食烘乾、收儲服務,年收儲、烘乾能力達到2萬噸,服務面積4萬畝,日加工能力達300噸。打造出含南以陶廠、含北以昭關為中心的兩個產業服務基地。


連鎖經營,產品銷售“織好網”。幫助縣玉龍煙花爆竹公司與省盛虹集團合作,成立縣級名優農產品經營公司,並設立銷售綜合服務部,在基層組織單位設立經營網點,開展名優農產品連鎖經營服務。


健全體系,產業服務“一條龍”。加快覆蓋全縣的飛防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天創公司在八大鎮建立飛防服務網點,計劃今年先在仙蹤、昭關、運漕和環峰設立。繼續開展土地託管服務,“供銷貸”服務,糧食收購、烘乾、加工一體化服務,全方位做好為農服務工作。計劃在林頭、陶廠、銅閘、昭關新建為農綜合服務中心4個,通過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開展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農業技術培訓等農業產前、產中、產後綜合性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入社參股,培育農民致富“增長點”

以基層社建設為突破口,逐步完善“三社一會”建設,指導各基層社、專業合作社完善經營管理制度,將自身業務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政府重點工作相結合,夯實產業基礎,積極吸納村民入社參股,提高村民收入,擴大社會效益。

規範管理,以制度“做保障”。含山縣雲塘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按照入社自願、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辦社理念,建立了科學的經營模式。在管理和服務上,合作社嚴格按照章程要求,制定完善了相關規章制度、生產和銷售計劃,履行社員登記、分紅、二次返還等手續,建立了社員賬戶、臺賬。採用統一管理、統一採購、統一銷售的運作模式,與社員簽訂養殖訂單,規避社員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效益,合作社盈餘的60%按交易額實行返還,非社員或無交易量不返還。


合作社現有社員111戶,養殖水面1720 多畝,養殖品種涉及四大家魚、鯿魚、鯽魚、河蟹、青蝦等,全社年產各類優質鮮活水產品780餘噸。為當地貧困戶提供水產養殖代養服務,共代養小龍蝦和淡水魚1639畝;同時,為陶廠鎮及周邊貧困戶提供水產苗種、養殖技術服務等,2017-2019年共為周邊貧困戶供應各類水產品苗種5萬多斤。

組織培訓,以技能“促成效”。含山縣優禾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藉助村級產業發展的有利機遇,大力發展種植業,開展優質水稻種植和糧食加工業務。公司成立後,積極組織人員前往當塗縣、江蘇大豐學習、考察綠色種植技術。年組織二百人次農民開展農業技術培訓,進行機耕作業、統防統治及糧食烘乾、儲藏系列服務,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公司現有農業設施用地5000餘平方米,辦公及培訓場所面積200平方米,社有資產總額達到665萬元,銷售總額達到5639萬元,利潤總額155萬元。為切實帶動村民致富,通過提高土地租金等辦法,當年返利社員3.5萬元;同時,吸納26戶貧困戶入股基層社,通過小額貸款,每戶入股5萬元,參與基層社優質農產品種植、糧食烘乾等業務,當年每戶分紅3000元,增加了貧困戶收入。

配齊設備,以硬件“創收益”。含山縣永龍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有育秧工廠、曬場、倉儲及培訓、辦公用房,購置大型拖拉機4臺、旋耕機4臺、聯合收割機4臺、施肥機3臺、滅茬機2臺、小型拖拉機3臺、插秧機2臺、育秧流水線2臺套、植保無人機2臺,臺架式噴霧器4臺、揹負式噴霧器30臺、靜電噴霧器10臺、其他農機具22臺,初步實現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專業化,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


合作社現有社員193人,帶動和服務農戶600餘戶(其中貧困戶30戶),流轉土地2100畝,主要從事水稻、小麥、油菜等糧油作物的種植與銷售。2019全年實現水稻年產量252萬斤,小龍蝦年產量20萬斤,年銷售收入920萬元,年利潤78萬元。


雙管齊下,打造脫貧攻堅“支撐點”

為助力脫貧攻堅,縣供銷社結合自身實際,發揮系統優勢,積極投入資金,幫助貧困村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拓展銷售渠道,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特產品,增加貧困戶收入。

發展項目,以產業助力扶貧。相關龍頭企業及專業合作社積極參與產業扶貧,通過充分利用產業扶貧基金,發展稻田養蝦、瓜蔞籽種植、農產品生產、水產品收購、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產業扶貧項目。


東山漁豐基層社為林頭鎮雙井村的魚塘安裝了投餌機、增氧機,使該村8處養殖水面達到精養魚塘標準。馬鞍山市晶翔食品有限公司種植藕140多畝,帶動46戶貧困戶,通過收購、加工增加藕產品附加值,促進每戶增收3500元。銅閘基層社開展了以農資配送、農機、農技服務為主導的土地託管業務,形成“基層社十專業合作社+農戶”產業化優勢為農服務體系,通過定單種植、收購農產品及吸收勞動力打工等方式,帶動貧困戶60多戶,促進每戶增收3000元。

2019年,含山縣春來香茶葉專業合作社、含山縣三龍供銷合作社等17家龍頭企業及專業合作社共吸納扶貧資金2278萬元,帶動貧困戶744戶,解決貧困人口就業123人,有力推進了我縣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

藉助推介平臺展銷。一是組織推介活動。含山縣含幫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在超市門口張貼海報宣傳貧困村優質農產品,並策劃試吃、折扣等促銷活動,引導消費;二是積極參與推介活動。縣社組織19家涉農單位參加馬鞍山市供銷社舉辦的農產品展銷會,除展銷封扁魚、貴妃雞、粉絲、牛肉等含山特產外,還開闢扶貧展銷專區,專門銷售從貧困村、貧困戶收購的禽蛋、農家“鍋巴”、新品種“菱角”等百十種農家土產品,拓寬消費扶貧渠道。


利用電商平臺網銷。一是在電子商務平臺上開展營銷,如含山縣豐華供銷合作社通過“聚農E購”平臺、含山縣含幫生活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在含幫生活APP線上平臺設立貧困村產品專區。2019年,含山縣含幫生活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共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223.6萬元。二是依託村級基層社電商銷售,通過對基層經營網點的升級改造,整合網絡資源,增強供銷消費扶貧功能。貧困村林頭鎮雙井村2019年成立了含山縣雙井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通過電商幫助帶動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含山縣能桂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銷售大米6910千克,48370元;銷售土雞15只,1500元;銷售土雞蛋1500枚,1800元。貧困村陶廠鎮司徒行政村2019年成立了含山縣司徒利民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並建立了“安徽司徒村農特產品銷售”官方微信號,將收購的農特產品除在本地銷售外,還通過“微信朋友圈”等方式,銷往縣外、市外、省外,當年銷售30多萬元,創利3.5萬元,極大地促進了消費扶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