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們從“啞巴”英語中走出來

4月初,我市召開學習瀘溪經驗提升全市鄉村教育發展水平電視電話會議。

近年來,湘西自治州瀘溪縣堅持教育立縣,推動教育優質資源向農村傾斜,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造了鄉村教育的“瀘溪經驗”。

株洲長期對瀘溪開展對口支援與幫扶工作,最近2年每年派出15名教學經驗豐富的城區學校教師,分別前往瀘溪3所鄉村學校支教。

為此,本報特推出探尋“瀘溪經驗”的株洲元素系列報道,讓我們跟隨部分支教老師的足跡,一起去感受他們支教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付出與收穫。

易燕:田心中學一級教師

支教學校:白羊溪完全小學

支教科目:英語

雖然離開株洲已經2周多時間,可讀大二的女兒淚眼相送的場景,總是浮現在自己眼前。但這也更堅定了易燕老師那份樸實的心願:幫助更多的鄉村孩子,像女兒一樣昂首走進大學校園。

2018年,易燕主動申請,來到保靖縣白坪小學支教。她在湘鄉一中初146班的微信群吆喝一聲,短短几天,班上同學們就紛紛捐款,給白坪小學送來520套嶄新的書籍,給教室安裝了51臺吊扇;還承諾一對一資助13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一直到讀完大學。

1年後,她“轉戰”白羊溪完小。該校位於瀘溪縣西部山區,距株洲約440公里,距縣城也有1小時左右的車程。全校近700名學生,超過半數是父母外出打工,主要靠爺爺奶奶撫育的留守兒童。

“雙休日抽空到一些學生家裡去走訪,最遠的要翻山越嶺,3個小時才能到達學校。”易老師在感嘆這裡孩子求學艱難的同時,更揪心的則是他們的“啞巴”英語。

原來,這裡一些只有3-5個班的小學教學點,普遍沒有開設英語課;即使白羊溪完小,也只有五、六年級開設英語課,而且還不組織考試。

“沒有家庭輔導,缺少課外閱讀,加上英語基礎比較薄弱,鄉村孩子生性靦腆、膽怯,很多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竟然不敢單獨開口。”

為了幫助孩子們從“啞巴”英語中走出來,易老師自己掏錢購買一些小文具、小零食等,對大膽開口領讀、朗誦以及用英語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同時還與田心中學的同事們一起分享生動有趣的教學課件,希望用趣味性互動性的教育方式,給鄉村英語課堂帶去更多活力。

“有一位家住偏遠的女學生,父親在外打工時遭遇車禍去世,一直比較消沉。通過課後關心開導她,課堂上多次表揚鼓勵她,現在不僅活潑開朗起來,平時還能主動跟我用英語打招呼,進行簡單的日常對話。”易燕透露,她正準備聯繫湘鄉一中的同學,看能不能把愛心延續到白羊溪完小,再資助幾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