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老舍

四世同堂-老舍

本週讀的是一套《四世同堂》,作者是老舍先生。

《四世同堂》可能是老舍寫的篇幅最長的小說,分上中下三冊。先簡單介紹一下版本,這其中也有個很有意思的波折。一直以來,人們讀的四世同堂都不是完整版的,原因在於當時發行的時候,小說的第三冊《饑荒》只發行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不知因何原因被停止發行了,後來又經歷的文革時期,老舍被抄家自殺,《饑荒》的後半部分手稿從此消失,人間蒸發,這就造成很多小說裡的人物的命運成了懸案。

但峰迴路轉,這部小說在美國也有出版,所以有學者跑去美國找到當時被翻譯成英文發行的版本再翻譯回來,這才恢復了這套四世同堂的原貌。而想要閱讀全本的朋友現在就很方便了,因為新書貨量很充足,我看的是東方出版社的版本,新一版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四世同堂據說也是足本,並且是模仿老舍的文風翻譯的《饑荒》後半部分,讓人看起來更舒服。不過我沒有讀過人民文學的版本,所以不知真實效果怎樣。

《四世同堂》其實是一部功能型的書生報國的小說,從它裡面,就可以反映出千百年來傳統中國文人的寫照。說它有很強的功能性是因為此書前兩冊創作在抗戰時期的重慶,當時日軍還沒有投降,所以老舍為了激發大眾抗日的決心,就用自己的文章向大眾傳播敵佔區的人民的屈辱和艱難。其中一些章節煽動性很強,足以激起一些愛國青年的抗日熱情。

書中最精彩的角色大概就是錢詩人了,這應該就是老舍自己的精神寫照。在日本侵略中國之前,錢詩人是一個“窮酸文人”,一家都與世無爭,唯二的愛好是花草和詩詞。這種狀態就是文人理想中的狀態,文人都帶著一點清高和傲氣,不喜歡與人來往,但遇到意氣相投的人又會非常熱情。錢詩人是天真的,以為自己真的活得超脫,與塵世分隔開來,只在自己的小院子裡逍遙快活。這也是文人普遍會犯的一個錯,就是低估了人和社會的關係。

如果說之前提到的都是傳統文人身上的不足,那麼抗戰開始以後,讀者又會看到文人的優點,就是氣節。與世無爭的錢詩人開始鼓勵自己的兒子逃出日佔區去報國,兒子成了烈士,消息被日本人知道,錢詩人家遭遇了滅頂之災。但錢詩人不但沒有被打垮,反倒是越鬥越勇,他拋棄了庭院深深的詩人身份,變成了在統治區裡傳播革命思想,激發大眾並且實際去做暗殺的鬥士。也變成了一個被街坊鄰居崇拜的英雄。

對於錢詩人這個角色,讓我跳躍的聯想到不久之前看過的濮存昕版的話劇《李白》。在“非廟堂之才”多年以後,郭子儀邀請他上戰場,他仍然動了心思。雖然現在人們對李白有很多新的解讀,甚至於有人說李白就是當時的網紅,很精通自我營銷,但在我看來,李白和錢詩人一樣,這種文人骨子裡都是一有機會就想要報國的,畢竟傳統文化裡文人的四件事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文人也有一套文人做事的方法,有時候他們會拿起武器天真的飛蛾撲火,以此來對的起自己的赤子之心。有時候他們會冷靜的利用自己的特長做宣傳工作,贏得一場戰爭的因素有很多,在戰場作戰只是其中之一,後勤和宣傳同樣重要,宣傳更是一度被很多軍隊做為頭等大事,因為宣傳能帶來民心,民心就意味著增員和後勤,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世同堂》能成為經典的一個原因大概是老舍筆下的人物都有很詳細的心理變化過程,除了錢詩人,還有小文夫婦,祁家兄弟,白巡長,以及反派的冠家,藍東陽。這些人物每個人都隨著侵略戰爭的發展而變化著,他們人格不同,階層不同,對時局做出的反應也不同。老舍為每個人安排的結局又有些循規蹈矩,很多人詬病這一點。其實我倒是覺得之所以每個人的結局都能讓人意料的到,可能恰恰是因為老舍之前鋪墊的充分,他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寫出了99%,最後這1%的結局必然很難脫軌。當然,這也是文人的天真,“壞人”們有時候並不會得到應有的報應,因為老舍不常有但藍東陽常有。

我猜老舍先生自己也萬萬沒想到,他的命運抗住了日本人,但卻沒抗住自己人。他和許多人一樣,是真正的愛國者,卻被盜國者葬送了生命,可憐可嘆在於老舍自己都知道應該活成錢詩人,但是還是把自己活成了祁天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