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子宮炎症,其危害被“非瘟”進一步放大,養豬人如何有效防治

受非洲豬瘟的影響,我國能繁母豬存欄數量大幅下降,據國家統計局4月17日公佈的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末我國生豬存欄量32120萬頭,能繁母豬存欄3381萬頭。因為母豬存欄量的不足,每一頭母豬都“彌足珍貴”,可母豬子宮炎症又是導致豬場母豬淘汰的重要原因,據統計規模化豬場每年淘汰的母豬數中有50%以上是因為子宮炎症所導致的,也就是說母豬子宮炎症的危害被“非洲豬瘟”進一步放大。

母豬子宮炎症,其危害被“非瘟”進一步放大,養豬人如何有效防治

母豬子宮炎症的發病現狀

母豬子宮內膜炎是母豬子宮類疾病最常見的一種,也是母豬產後極為常見的生殖器官的疾病之一。據統計當前規模化母豬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在20%左右,管理較差豬場發病率甚至可以達到30%-40%。

1 子宮內膜炎的發病情況同豬場管理水平相關

不同管理水平的豬場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是不同,管理好的整體發病率要低於管理差的,其實很多時候都會誤以為規模化豬場在管理方面沒有問題,其實恰恰是規模化豬場才容易出現管理方面的問題,因為規模場不像散養戶給自己養豬,更加細心,而且規模化豬場現在都面臨人手不夠的情況,哺乳母豬一個人養上百頭,根本忙不過來,而子宮炎這個病的關鍵點就在於早發現早治療,一旦過了治療時機治癒率就會明顯下降,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規模化豬場子宮炎的發病率比散養戶更高的原因。

母豬子宮炎症,其危害被“非瘟”進一步放大,養豬人如何有效防治

2 子宮內膜炎的發病情況同母豬胎次相關

不同胎次母豬子宮炎炎發病情況也不盡相同,胎次越高發病率越高,這是因為到了高胎齡之後母豬體況下降,難產、產程過長的問題就會比較多,子宮內異物無法外排就會引起炎症的發生,所以高胎齡的母豬也需要重視子宮炎的發生。

母豬子宮炎症,其危害被“非瘟”進一步放大,養豬人如何有效防治

3 子宮內膜炎的發病情況同母豬分娩時間相關

下圖是同一豬場在不同年份子宮內膜炎發病情況的統計,可以發現幾乎每一年發病率高發季節都是7、8、9三個月,因為夏季環境更適合細菌的生長,而且夏季由於熱應激的影響母豬採食量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母豬採食量不足就會導致其機體攝入的鈣的含量不足,而鈣是子宮收縮的“原動力”,也就會影響到母豬子宮的收縮,胎兒無法正常分娩,胎衣、惡露無法及時排放乾淨,就會導致子宮炎的發生。

母豬子宮炎症,其危害被“非瘟”進一步放大,養豬人如何有效防治

母豬子宮內膜炎分類

根據母豬子宮內膜炎的臨床症狀等發病特點,可將其分為急性子宮內膜炎、慢性子宮內膜炎和隱性子宮內膜炎:

a、急性子宮內膜炎,臨床常見的子宮內膜炎多數都屬於急性,多發生在分娩或流產後的幾天內,發病後會從外陰流出各種顏色的膿性物質,同時母豬還會表現為高燒、採食量下降等全身症狀。

而若是急性子宮炎未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如果病豬的抵抗力比較差那就會發生敗血症,引起死亡。如果說抵抗力比較強,會由急性轉歸為慢性。有時候臨床上採取措施進行治療了,比如發現一頭豬感染子宮內膜炎,飼養員或技術員會進行治療,這時候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確實治好了,另外一種是由急性轉為了慢性,等到斷奶後發情或者配種後,母豬就會再次表現出流膿的情況,此時再去治療治癒率就會很低。

b、慢性子宮內膜炎,慢性炎症多數是由急性轉化而來的,主要影響的是母豬後期的發情和受胎率。如果此時依然未能有效處理,那麼就會形成子宮積膿或者化膿性子宮炎,後續只能被淘汰。

c、隱性子宮內膜炎,母豬呈隱性感染,無明顯臨床症狀,但母豬久不發情、配種困難或屢配不孕,沖洗子宮時可發現流出白色或清亮的粘稠液體。

母豬子宮內膜炎病因

1 病因感染

母豬子宮內膜炎的根本原因就是病原感染,包括細菌、真菌,以及寄生蟲和病毒,其中常見的細菌有大腸桿菌、鏈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常見的真菌有念珠菌和放線菌。

母豬子宮炎症,其危害被“非瘟”進一步放大,養豬人如何有效防治

2 母豬因素

豬場內很多疾病如豬的細小病毒病、豬瘟、豬偽狂犬病、豬藍耳病、豬流行性乙型腦炎、布氏桿菌病以及滴蟲病等感染母豬時,容易引起母豬的子宮內膜炎。

另外,母豬在產仔及產後哺乳期中由於機體發生巨大變化,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此時若母豬生活環境中沒有做好衛生消毒工作,沒有殺滅環境中致病病原,容易引起母豬感染,導致本病的發生。正常的子宮內含有大量的有益菌群,同時也存在一定數目的內源性病原菌,在機體免疫功能正常時,內源性病原菌不能大量繁殖,與有益菌群保存動態平衡的情況;但是當機體受到應激損失,免疫力下降或飼糧中營養缺乏時,內源性病原菌則大量生長繁殖,毒力變強,侵害機體組織器官,繼而引起子宮內膜炎。

當妊娠母豬在懷孕後期(即妊娠後 80~100 天)時,採食量會下降,母豬從日糧中獲得的鈣離子含量就會減少,而鈣離子可以促進母豬子宮收縮,故妊娠母豬在孕期如果沒有獲得足夠的鈣離子,容易導致生產時出現難產的現象,初產母豬更易發生這種情況,而母豬難產是引起子宮內膜炎的常見原因之一。

母豬子宮炎症,其危害被“非瘟”進一步放大,養豬人如何有效防治

3 公豬因素

公豬生殖器疾患,精液有炎性分泌物或配稀釋液過程汙染病原菌等,通過交配或授精均可能感染母豬,而引發子宮內膜炎。

4 飼養管理因素

包括飼料營養搭配不當,或者黴變等飼料因素,產房環境消毒不徹底,汙物處理不及時等環境因素,以及配種、助產時消毒不徹底或未消毒而導致感染等人為因素。

此外,母豬生產時,若產程過長,母豬體力耗盡,致使子宮收縮乏力,不能將胎衣排盡,引起惡露蓄積或死胎未排發生腐爛而引起子宮內致病菌大量繁殖、陰道脫落、子宮脫落等造成母豬感染,也會引發子宮內膜炎。

母豬子宮炎症,其危害被“非瘟”進一步放大,養豬人如何有效防治

西醫眼中的母豬子宮內膜炎

母豬產後體內孕酮、雌二醇等激素水平發生劇烈變化,導致機體免疫力下降,另外產程過長、胎衣不下、惡露不盡又會引起母豬子宮收縮遲緩,殘留在子宮內的異物又為有害細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營養物質,導致病原菌大量繁殖,病原菌侵害子宮組織而引起子宮內膜炎的發生。

母豬產後由於泌乳需求,需要提高飼料中蛋白質的含量,突然增加的蛋白質容易導致母豬腸道菌群失調,影響母豬機體免疫力,腸道內的有益細菌減少,有害細菌增多,腸道中的有害菌產生的內毒素會隨血液進入子宮組織,造成母豬子宮組織受到損傷而發生子宮內膜炎。

母豬子宮炎症,其危害被“非瘟”進一步放大,養豬人如何有效防治

中醫眼中的子宮內膜炎

中醫中母豬子宮內膜炎稱為帶下病,指的是因各種致病因素導致原本無味的陰道分泌物的顏色、數量、氣味以及質地等發生改變。根據母豬的生活條件及本身體質母豬帶下病多是由“溼”、“虛”而致。臨床上母豬子宮內膜炎可分為溼熱型和虛寒型兩種。

1 溼熱型

目前養豬場母豬多采用定位欄飼養,母豬常年躺臥在寒溼的水泥地上,長此以往陰溼侵入母豬體內導致發病。而母豬在配種、人工受精及難產人工助產時,工作人員操作消毒不當,也會導致溼毒穢濁邪氣侵入母豬體內引起發病。或者產後胎衣、惡露等殘留子宮內,傷及衝任二脈,導致發病。

溼熱型子宮內膜炎症見病豬精神不振,體溫升高,頻頻怒責,帶色黃,氣味腥臭,治療應以清熱利溼為原則。

專欄

中獸藥經典方劑在養豬中的應用

作者:果然悠

99幣

458人已購

查看

2 虛寒型

虛寒型子宮內膜炎由脾氣虛弱導致以及腎氣虛弱導致。其中脾氣虛弱多是由於母豬妊娠期營養不良,或是天氣突然降溫引起母豬傷風感冒,內傷陰冷,導致脾胃虛弱,脾胃虛弱則水谷運化不足,水分聚而化溼,水溼不化,流於下焦,下注胞宮而誘發子宮內膜炎;腎氣虛弱多是因為營養不良,或者傷害過大傷及腎氣,腎氣虛弱,任脈不固,精津滑脫於體外,而誘發子宮內膜炎。

虛寒型子宮內膜有症見帶色清白,清稀無臭,體溫正常或稍有提高。針對虛寒型子宮內膜炎應以燥溼、祛寒和補益腎氣為原則。

母豬子宮炎症,其危害被“非瘟”進一步放大,養豬人如何有效防治

母豬子宮內膜炎的治療現狀

目前國內針對母豬子宮內膜炎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子宮沖洗法、子宮灌注法和全身抗生素療法,其主要作用機理是通過使用抗生素或具有抗菌作用的消毒防腐劑殺滅侵入子宮內的病原菌等有害微生物而發揮治療作用。

A、子宮沖洗法,該方法是母豬子宮內有炎性或膿性分泌物時常用的方法,也是治療子宮內膜炎的傳統方法。通過向母豬子宮內投入不同種類的抗菌藥(青黴素、氟苯尼考、甲硝銼等)或消毒防腐藥(聚維酮碘、高錳酸鉀等)來達到治癒子宮內膜炎的效果。但是該方法不能促使母豬子宮內的膿包破潰,也無法促進子宮收縮而排出子宮內的異物,難以根治子宮內膜炎又會因為反覆沖洗而對母豬子宮造成損傷加重病情。

B、子宮灌注療法,該方法要求選用對母豬子宮內容物中病原微生物敏感的抗生素,而且在子宮內能夠達到有效的濃度並均勻分佈。但母豬子宮角可以達到1.2-1.5米特別長,灌入的藥物很難再在子宮內達到有效濃度,更無法均勻分佈,從而影響藥物對該病的治療效果。

C、全身抗生素療法,該方法是利用各種藥物,通過內服、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的方式進行全身治療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但由於抗生素使用時間的延長,細菌耐藥性問題越來越嚴重,敏感藥物種類越來越少,另外不論何種給藥方式藥物都無法直達子宮部位而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

D、中藥療法,先使用生理鹽水沖洗母豬子宮,待流出的沖洗液清亮後,肌注50單位縮宮素,間隔2-3個小時之後灌注中藥灌注液。首先,通過複方中藥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改善機體的體質,加快機體的康復的過程,能夠達到標本兼治的功效。其次,中藥來源天然,所含化學成分多種多樣,而且中藥成分易被吸收利用,不容易產生耐藥性,也不會積聚在豬體內,對豬造成蓄積毒性。最後,中藥在治療過程中通過調節機體陰陽平衡、臟腑功能,糾正機體的亞健康狀態,保證機體器官之間功能的配合性。

母豬子宮炎症,其危害被“非瘟”進一步放大,養豬人如何有效防治

母豬子宮內膜炎的綜合性防控

母豬子宮內膜炎的防控要求科學的飼養管理、合理的疫苗免疫以及有效的藥物預防等綜合性防控措施。

1 飼養管理

科學的飼養管理是豬場任何疾病控制的先決條件,也是疫苗和藥物效力發揮的重要保障,這就要求豬場應該根據母豬群不同生產時期的營養需求合理搭配飼料營養,另外還需要保證母豬的採食和飲水。尤其是採食方面,母豬產前3天應該逐漸減少飼餵量,產後第一天飼餵0.5kg飼料,第二天增加至1.5kg飼料,後續每天增加1.5kg飼料直至第5天開始自由採食。

2 合理的疫苗免疫

母豬一旦感染繁殖障礙性疾病就很容易繼發感染子宮內膜炎,所以要想預防子宮內膜炎一定要做好常規疾病疫苗免疫,以減少母豬繼發感染子宮內膜炎的概率。

正常情況下,經產母豬偽狂犬、藍耳、豬瘟等疫苗每年普免3-4次,口蹄疫每年普免3-4次,每年10月份加強免疫一次;乙腦每年3月首免,4月加強免疫一次;細小病毒疫苗產後7天跟胎免疫一次。

後備母豬配種前需要進行偽狂犬、細小病毒、乙型腦炎、藍耳、豬瘟等疫苗,其中偽狂犬、豬瘟、藍耳配種前免疫一次即可,而細小病毒、乙型腦炎需要免疫2次,兩次免疫間隔3-4周。

母豬子宮炎症,其危害被“非瘟”進一步放大,養豬人如何有效防治

3、完善產後檢查制度

若母豬可以在產後3-4天內將子宮內惡露排放乾淨,那發生子宮內膜炎的概率就很低,可如果母豬產後子宮內依然殘留有胎衣、死胎等異物或者產後4、5天依然排放惡露,就應該及時採取措施進行預防。

4、有效的藥物預防

  • a、產前產後口服給藥,母豬產前產後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產前14天-產後14天,400g/噸飼料)等補益類藥物,有利於提高母豬健康度,增強母豬抵抗力,不僅有利於正常分娩,還可預防子宮內膜炎的發生。
  • b、產後肌注給藥,母豬產後由於受到分娩應激,會導致抵抗力下降,此時很容易發生生殖系統的細菌感染,所以建議產後肌注土黴素、長效阿莫西林、長效頭孢等抗生素,預防母豬子宮內膜炎的同時,還可針對仔豬黃白痢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 c、產後灌注給藥,母豬產後24h內宮內灌注中藥灌注液一瓶,中藥灌注液通過增強子宮的張力、強度、頻率和子宮活力,從而縮短惡露排放時間至48h之內,惡露排放快,可促進母豬子宮口的閉合,降低子宮炎發病率。還可以增加子宮粘膜微循環血流量,給子宮內膜提供更多的營養,從而促進子宮內膜的恢復,縮短斷奶後間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