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獲取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www.vzkoo.com。

美國生豬養殖和屠宰肉製品行業發展史:小型分散到產業集中

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豬肉生產國和豬肉消費國,據 USDA 數據, 2018 年美國生產了 263 億磅豬肉,約合 1193 萬噸,整個生豬產業鏈(包括肉製品)產值接近 1000 億美元,其 中肉製品環節產值超過 600 億美元。美國生豬產業鏈近 40 年的蓬勃發展得益於美國農業 的工業化、生豬養殖屠宰肉製品規模化和集中化。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生豬養殖行業和屠宰肉製品行業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了規模化,據 USDA,美國 生豬出欄量由 1980 年的 1.02 億頭增長到 2018 年的 1.34 億頭,整個生豬產業鏈產值(包 括肉製品)由 1980 年的 245 億美元提高到 2018 年的 985 億美元左右,年複合增長率為 3.7%。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生豬養殖和屠宰肉製品行業規模化進程中,最顯著的產業特徵是屠宰肉製品行業先於 養殖行業開始規模化,屠宰肉製品行業驅動養殖行業規模化。整個規模化進程可以分為四 個階段:

蓄勢待發(1980 年之前):生豬養殖行業散戶為主,屠宰肉製品行業規模化啟動;

疾風迅雷(1981-1990 年):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化進程啟動,屠宰肉製品行業規模化加速;

如日方中(1991-2000 年):生豬屠宰行業規模化再接再厲,合約式養殖模式逐步成熟;

康莊大道(2001 至今):生豬產業規模化尾聲,屠宰加工企業地位強勢。

1980 年之前,美國生豬養殖行業尚未進入集中整合階段,1960 年美國生豬出欄量為 8821.60 萬頭,1980 年為 10172 萬頭,20 年的增長率為 15.31%。而 1980-1990 年為美 國生豬養殖行業的整合啟動期,散戶與小養殖戶大量淘汰,總出欄量出現下降,到 1990 年出欄量為9010萬頭。 1991年養殖行業進入整合加速期,美國生豬出欄量進入上行階段。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屠宰場方面,美國大於 150 萬頭的屠宰場的產能佔行業總產能的比例由 1980 年代初的 16% 左右上升到 2010 年的 90%,屠宰場數量由 1980 年初的 1300 多家左右下降到 2010 年的 600 家左右。1981-1990 年是屠宰行業規模化加速階段,十年間,大於 150 萬頭的屠宰產 能佔比上升了 35 個百分點,達到了 65.2%;1991-2000 年是屠宰行業規模化的減速階段, 大於 150 萬頭的屠宰產能佔比由 70.2%提升到 88%;2000 年以後屠宰行業格局基本穩定。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與屠宰行業規模化不同的是,養殖行業規模化進程相比於屠宰行業晚大概 10 年。 1980-1990 是養殖規模化的啟動階段,大於 5 萬頭的養殖場存欄佔比不足 10%,但養殖 戶退出較快,由 1980 年的 67 萬戶減少到 1990 年的 28 萬戶左右;1991 年到 2000 年是 養殖行業的規模化加速階段,大於 5 萬頭的養殖場存欄佔比由 10%快速上升到 45%,養 殖戶數進一步減少到 2000 年的 8.6 萬戶;此後是養殖規模化的減速階段,12 年間大於 5 萬頭的養殖場存欄佔比上升 15 個百分點到 60%左右,養殖戶於 2012 年減少到 6.3 萬戶。 在整個養殖規模化進程中,養殖產值增加幅度有限,尤其是在規模化的啟動期和加速期, 產值增幅分別為 27.8%與-4.2%。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肉類消費方面,USDA 數據顯示,1960 年到 2018 年美國豬肉、牛肉、雞肉(僅包含肉雞, 不含火雞等)消費量均有所增加,雞肉消費量增幅較大,由 194 萬噸增加到 1372 萬噸, 年複合增長率 3.4%,豬肉從 485 萬噸增長到 756 萬噸。同一時期,牛肉和豬肉佔肉類消 費的比重由 69.0%下降到 46.1%,雞肉從 13.3%增長到 39.4%。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蓄勢待發(1980 年之前) :生豬養殖行業散戶為主,屠宰肉製品 行業規模化啟動

美國生豬產業在 1980 年之前規模化進展緩慢,一方面是因為工業化技術仍未普及、配套 的動物保健、育種等技術不夠發達,另一方面,小規模勞動的生產率相比大規模資本投入 的生產率有明顯優勢。根據美國農業部全要素生產率(TFP)測算,美國勞動生產率在農 業產出中的貢獻持續下降,1980 年以後,勞動生產率相對於美國的資本和固定資產要素 生產率已經沒有顯著優勢,資本和固定資產在農業生產中的相對重要性提升。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生豬養殖場仍然以 1000 頭以下的散戶為主

截至 1980 年,養殖場總戶數在 65 萬以上,100 頭以下的養殖場數量佔養殖場總數的比例 為 77%,大於 500 頭的養殖場的佔比僅為 4%,該階段養殖場仍然以散戶為主,規模豬場 佔比低,養殖行業處於規模化啟動初期。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健康肉類法案為生豬屠宰肉製品端規模化鋪平道路

追溯到 1930 年代,新成立的工業組織大會(CIO)開始組織不同行業的工人,其中包括 屠宰肉製品行業。在接下來的 40 年中,美國聯合屠宰食品工人協會(UPWA)致力於改 善美國屠宰食品工人的工資和工作條件。從 1960 年代到 1980 年代初期,動物屠宰加工 工人的平均工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根據 PBS 的統計數據,60 年代和 70 年代,肉類屠 宰加工工人的平均工資比美國可比製造業的高 14%-18%,工人工資和技術條件制約了行 業規模化的發展。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1967 年美國出臺了健康肉類法案(Wholesome Meat Act),該法案規定,只有聯邦監管 下的屠宰場或至少與聯邦衛生要求一樣嚴格的屠宰場才有資格銷售肉類,否則不得出售肉 類,並且在州內屠宰和加工的肉類只能在州內出售。這一法案限制了小型屠宰場的銷售, 為大型屠宰場的規模化打下了政策基礎。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1970 年之後,美國屠宰行業技術設備更新換代,新的流水線快速發展,為 1980 年之後屠 宰場規模化加速提供了技術條件。根據密歇根州立大學區域食品研究中心(MSU for CRFS) 於 2014 年的調查,美國密歇根州現存的屠宰加工設備中,有約 65%的設備在 1970 年之 後建造。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其他肉類產業格局對比:牛肉消費獨領風騷,肉類產業上下游勢均力敵

肉類消費格局:牛肉消費佔比高

1980 年之前,美國肉類消費主要以紅肉(牛肉+豬肉+羊肉)為主,其中豬肉和牛肉佔了 肉類消費的 60%-70%,雞肉佔比不到 20%,但有逐年遞增的趨勢。這一時期,牛肉為美 國消費者最喜愛的肉類,人均消費量遠高於其他肉類,佔肉類消費比重的 35%-46%。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雞肉牛肉產業規模化:雞肉和牛肉產業規模化開啟

美國雞肉和牛肉產業規模化較早,70 年代就已經由屠宰加工企業推動開始規模化,1978 年,美國年出欄 10 萬羽以上的養雞場出欄量已經佔了 82%,10 萬羽以上的養雞場的數量 佔比為 38%。牛肉屠宰行業方面,1978 年美國 5 萬頭以上牛肉屠宰場屠宰量佔比已經達 到 83%,但屠宰場數量佔比僅為 12%。但此時的規模化仍為程度較低水平的規模化,50 萬頭以上屠宰量的牛肉屠宰場佔比不高。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生豬產業的規模化進程相對較晚,豬肉屠宰場方面,1978 年,屠宰規模在 1000 頭以下的 屠宰場佔比為 68%,10 萬頭以上的大型屠宰場佔比僅為 9%,行業處於生豬屠宰規模化的 前期啟動階段。

肉類產業競爭格局:產業鏈上下游勢均力敵

1970-1980 年美國牛肉產業鏈價值增長幅度大,從 100 美分/磅左右增長到 230 美分/磅左 右。到 1980 年,生牛肉(上游養殖+中游屠宰環節)大概佔有整個行業 73%左右的價值, 零售消費(包含各種牛肉製品)的價值增值佔 27%左右。

雞肉方面,美國 1980 年雞肉消費端的零售價格在 88-106 美分/磅之間,同年美國雞肉平 均批發價格為 46.8 美分/磅,雞肉零售和肉製品價值佔比為 50%以上。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生豬產業規模化處於啟動前期,1980 年,生豬平均價格為 38.8 美分/磅,豬肉價格為 74.3 美分/磅,豬肉批發價為 103.0 美分/磅,豬肉零售價為 147.5 美分/磅,生豬-豬肉-批發-零 售各個環節的價值附加分別為 38.8 美分/磅、35.5 美分/磅、28.7 美分/磅、44.5 美分/磅。 產業各個環節總體產值分佈較為均衡。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疾風迅雷(1981-1990):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化進程啟動,屠宰 肉製品行業規模化加速

養殖行業規模化啟動,小型養殖場快速退出

據 USDA,美國生豬養殖場數量從 1980年的68萬家銳減到 1990年的不足30萬家左右, 降幅達 50%以上;存欄量在 100 頭以下的小型豬場數量從 50 萬下降到 20 萬左右,但行 業整體的規模化程度並不高,截至 1990 年,大於 5 萬頭的養殖場存欄佔比也只有 10%。 這一時期,小型養殖場因養殖成本高且無法保證產品品質而難以適應行業整合,市場選擇 的結果導致大批散養戶退出生豬養殖市場。1987 年爆發的藍耳病也在客觀上加速了養殖 規模化的進程。此外由於屠宰端企業整合加速並迅速掌握了話語權,雖然生豬行業總產值 不斷增長,但養殖行業的總產值增長幅度很小。大型養殖場不斷兼併小型養殖場,行業產 值增長則幾乎由屠宰和食品企業貢獻。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我們認為,養殖行業在 1980 年-1990 年啟動規模化的原因在於:

1)技術進步降低養殖成本,增加規模化效益。豬遺傳學、轉基因技術、疾病控制、瘦肉 生長技術、AIAO 養殖技術、粒狀高密度飼料、人工授精等技術的應用使養殖行業出現了 顯著的規模效應,這些技術改善了生豬健康情況、降低了成本並降低了風險、從而使生豬 養殖的集中度提高。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2)屠宰加工企業倒逼養殖企業整合,從而推動合約化生產的流行。隨著屠宰加工業在 1980 年代迅速規模化,屠宰加工企業在生產產業鏈中佔據了話語權,快速向上整合擴張,合約 化生產由於其便捷的特性逐漸成為養殖場的主流選擇。

隨著屠宰肉製品行業在 1980 年代的快速規模化,屠宰加工企業對穩定的上游供應提出了 要求,倒逼養殖企業提高規模化程度,合約化養殖即美國版的“公司+農戶”模式憑藉輕 資產便於快速擴張的優勢迅速發展,大型養殖企業與農戶達成以指定價格提供指定數量和 質量生豬的協議,養殖企業向農戶提供仔豬、飼料、技術以及其他服務,農戶負責把仔豬 養成肥豬,合約完成後農戶會獲得一定的報酬。

屠宰肉製品行業劇變,新屠宰食品巨頭崛起

1980 年代是美國肉類屠宰加工行業迅速規模化的十年,屠宰場總數逐年減少,年 150 萬 頭以上的屠宰場的屠宰量迅速增加,由1981年的1844萬頭增長到1990年的5389萬頭, 佔屠宰行業比例由 1981 年的 21%提升到了 65%。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生豬屠宰行業呈現出“四新”特徵:新公司、新技術、新產品、新地域。

新公司:隨著豬肉“三巨頭”(IBP,ConAgra 和 Excel)和以 Tyson Foods 為代表的綜合 供應商的成立,美國豬肉屠宰食品行業迅速規模化,加快進入高附加值豬肉加工領域。老 牌屠宰食品公司(Armour,Wilson 和 Swift)相繼被併購重組。

新技術:以愛荷華州牛肉加工商(IBP)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性企業則通過高技術設備、低 利潤率運營、削減人工成本來迅速搶佔市場,大大地促進了行業整合,屠宰行業迅速規模 化,大型屠宰場佔比快速提升。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新產品:受產業規模化影響,1980 年代美國不斷髮展方便型肉食。食品的大規模生產可 以把大規模的糖、肉、奶酪、香料等,以各種方式組合在一起,製作出各種各樣的低成本 的冷凍和微波食品,這些產品主要在美國普通超市和奧特萊斯銷售。

新地域:分銷渠道等發展使肉類屠宰加工公司遷出了以工會為主的城市中心,並遷至更靠 近牲畜飼養場、成本更低的農村地區。中西部城市的舊豬肉屠宰加工場因缺少投資、勞動 力流失而沒落,東南部農村的肉類屠宰加工場因為資本和勞動力大量湧入迅猛發展。

其他肉類產業格局對比:雞肉消費節節攀升,產業下游佔據優勢

肉類消費格局:雞肉反超豬肉,牛肉趨勢下滑

1980s 美國肉類人均消費中牛肉和豬肉的量小幅減少,雞肉消費量從 1981 年的 46 磅增長 到 1990 年的 59 磅,並對豬肉形成反超。牛肉仍然是消費第一大肉類,到 1990 年時佔肉 類消費的 31.8%,雞肉佔比持續上升,1990 年已達到 27.8%。豬肉消費量有所下滑,從 1981年的人均54.2磅下降到1990年的人均49.4磅,在肉類中的佔比也下降到了23.3%。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雞肉牛肉產業規模化:肉雞養殖場數量下降幅度大,牛肉屠宰大幅集中

肉雞對環境要求較為嚴格,受益於資本的大規模投入,大型養殖場通過機器設備建立了優 勢。1980 年代,美國雞肉養殖進一步規模化,養殖場數量進一步下降,1978、1982、1987、 1992 年美國養雞場的數量分別為 31743 家、30100 家、27645 家、23949 家。年出欄 10 萬羽以上的養殖場的年出欄量在 1982 年和 1987 年分別佔了 89.1%和 92.6%,年出欄 10 萬羽以上的養殖場的數量佔比分別為 43.9%和 52.4%。

牛肉屠宰方面,受益於美國屠宰肉類法案,美國大型屠宰場優勢不斷凸顯,1980 年代美 國牛肉屠宰場規模化顯著提升,屠宰場數量逐年下降,截止 1990 年,年屠宰 50 頭以上 的屠宰場僅有 18 個,貢獻了整個牛肉屠宰行業 53%的屠宰量,而 1981 年美國 50 萬屠宰 量以上的屠宰場有 11 家,屠宰量佔全美的比例僅為 26%,10 年間上升了 27 個百分點。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肉類產業競爭格局:雞肉豬肉食品消費端迅速增值,牛肉食品端開始提速

1980 年代美國雞肉批發價較為穩定,養殖端的單位雞肉對應的產值增長有限,1981 年的 平均批發價為 46.3 美分/磅,1990 年為 54.8 美分/磅,增幅為 18.4%,而雞肉零售食品端 則從 104.23 美分/磅增長到 1990 年的 141.1 美分/磅,增幅達到了 35.4%。1980 年代美 國雞肉產業產值迅速增加,雞肉產業產值在 1980 年約為 95 億美元,1990 年為 208 億美 元,年複合增長率為8.2%。在此期間,雞養殖在產業鏈的產值佔比從44.4%下降到了38.6%。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牛肉方面,1981 年,每磅牛肉中養殖+屠宰環節的價值為 165.7 美分,1990 年為 174.7 美分,增幅為 5.4%,而零售消費環節在 1981 年的價值增值為 69.7 美分/磅,到 1990 年 提升到 95.9 美分/磅,增長了 38%。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豬肉產業總產值增長較為穩定,1980s 的 10 年總產值 CAGR 為 3.4%,其中零售環節(包 含零售肉製品)增長幅度最大,從 56 億美元左右增長到 111 億美元左右,CAGR 為 7.2%, 大幅領先整個行業的增長率。

1981-1990 年,隨著美國消費者更青睞方便食品,尤其是微波食品,生豬產業鏈中零售消 費端話語權大大加強, 1990 年生豬平均價格為 54.0 美分/磅,豬肉價格為 102.3 美分/磅, 豬肉批發價為 124.3 美分/磅,豬肉零售價為 224.9 美分/磅,生豬-豬肉-批發-零售各個環 節的價值附加分別為 54.0 美分/磅、 48.3 美分/磅、22.0 美分/磅、100.6 美分/磅。 10 年間, 零售消費環節價格附加從 44.5 美分/磅增長到 100.6 美分/磅,年複合增長率達到了 8.5%, 而除去零售消費環節,生豬產業鏈其餘環節的年複合增長率僅為 1.9%。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如日方中(1991-2000):生豬屠宰行業規模化再接再厲,合約 式養殖模式逐步成熟

技術進步與合約化養殖推動養殖端快速規模化

由於豬舍、育肥、育種、動物保健等技術的革新,工業化養殖場效率提升,規模化效應明 顯,到 2000 年, 5 萬頭存欄以上的大型養殖場已經佔據行業 45%的生豬存欄,而據 USDA 顯示,1991 年該數字僅為 10%左右。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屠宰肉製品行業規模化再接再厲

大型屠宰場佔比進一步提升,屠宰企業逐步掌握話語權,推動生豬合約式生產。1991 年, 美國生豬屠宰量 200 萬頭以上的屠宰場的屠宰量佔比為 54%左右,年屠宰 100 萬頭以下 的屠宰場的屠宰量佔全行業的 15%,到 2000 年,屠宰量 200 萬頭以上的屠宰場的產能佔 比已經達到了 70%左右,年屠宰 100 萬頭以下的屠宰場僅佔全行業屠宰量的 12%,超大 型的年屠宰量 400 萬頭以上的屠宰場的屠宰量佔比為 26%。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1991-2000 年,美國生豬屠宰場數量持續下降,年屠宰量 10 萬頭以下的屠宰場和 1000 頭以下的屠宰作坊數量持續減少,大型屠宰場的屠宰量佔比進一步提升。2000 年,美國 年屠宰量 300 萬頭以上的屠宰場僅有 12 家,年屠宰 5014 萬頭生豬,佔據了行業屠宰量 的 52%,400 萬頭以上的屠宰場僅有 5 家,貢獻了行業 26%的屠宰量(USDA)。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其他肉類產業格局對比:雞肉消費反超牛肉,食品消費產值一路上揚

肉類消費格局:雞肉受到追捧,牛豬較為穩定

1991-2000 年,美國豬肉和牛肉人均年消費量變化平緩。得益於肉雞養殖技術的進步與肉 雞養殖商營銷的大規模開展,美國雞肉人均消費穩定增長,10 年間從 61.4 磅增長到 76.6 磅,雞肉在肉類消費中的比重由 28.7%提升到 33.3%,並且自 1993 年開始超越牛肉成為 肉類消費第一大類。豬肉肉類中的比重較為穩定,牛肉有所下跌。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雞肉牛肉產業規模化情況:肉雞養殖規模化程度高,牛肉屠宰頭部佔比加大

1990 年代,美國雞肉養殖規模化程度已經較高,據 USDA 統計,1992、1997 年美國養 雞場年出欄 10 萬羽以上的養殖場的年出欄量分別佔了 96.6%和 97.6%,年出欄 10 萬羽 以上的養殖場的數量佔比分別為 64.8%和 68.1%。

牛肉屠宰場方面,頭部屠宰場佔比繼續擴大。1991 年,年屠宰 1 萬頭以下的小屠宰場數 量為 891 家,屠宰量佔全美的比例為 2%,而年屠宰量 50 萬頭以上的屠宰場的屠宰量佔 比為 52.6%;2000 年,年屠宰 1 萬頭以下的小屠宰場數量為 730 家,屠宰量佔全美的比 例為 1.4%,而年屠宰量 50 萬頭以上的屠宰場的屠宰量佔比為 74.0%。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肉類產業競爭格局:牛肉消費端產值增速較快,豬肉消費端優勢進一步擴大

由於 1990s 肉雞養殖集中化程度已經較高,資本大量進入養雞行業,雞肉產量得到大幅提 高,雞肉批發價格維持在 52-63 美分/磅之間。1991-2000 年雞肉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均 比較平穩,1991 年雞肉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分別為 52 美分/磅和 142.8 美分/磅,2000 年 雞肉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分別為 56.2 美分/磅和 151.5 美分/磅。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牛肉方面,據 Agricultural and Food Policy Systems Information Workshops 研究顯示, 養殖週期性疊加美國進口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牛犢增加,1994 年起牛肉產量出現大幅提升, 導致了 1994-1999 年美國牛肉價格長達 6 年的低谷。1991 年,每磅牛肉中養殖+屠宰環 節的價值為 182.5 美分,2000 年平均為 182.2 美分,相比 1991 年略有下降,零售消費環 節在1991年的價值為105.8美分/磅,到2000年提升到124.2美分/磅,提升幅度為17.4%。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得益於雞肉消費量的大幅增加,雞肉產業價值持續提升。 1991 年美國雞肉批發產值為 80.9 億美元,零售消費環節產值為 142.4 億美元,2000 年雞肉批發產值為 121.6 億美元,零 售消費環節產值為 214.4 億美元。

豬肉產業鏈方面,消費端的產業優勢進一步擴大。1991 年生豬平均價格為 48.8 美分/磅, 零售價格為 224.2 美分/磅,生豬養殖行業總產值為 61.6 億美元,豬肉零售端總產值為 283.0 億美元。2000 年生豬平均價格為 42.9 美分/磅,零售價格為 262.5 美分/磅,2000 年生豬養殖行業總產值為 61.5 億美元,豬肉零售行業總產值為 370.4 億美元。10 年間生 豬養殖快速規模化,養殖效率的提高增加了行業生豬供給,價格出現下跌,由此帶來的是 生豬養殖行業總產值沒有增長。零售消費(快餐+方便食品)受到美國消費者的歡迎,總 產值增長了 30.7%。

康莊大道(2001 至今):生豬產業規模化尾聲,屠宰加工企業地 位強勢

養殖行業整合繼續,豬價大幅波動

2001 年以後,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化進程相對減速,據 USDA,養殖場數量由 2001 年的 80880 家減少到 2012 年的 63246 家,場均存欄量由 738 頭/場提升到 972 頭/場,5 萬頭 存欄以上的大型養殖場存欄佔比在 2012 年已經達到 60%左右(2012 年之後 USDA 暫無 數據)。

伴隨著規模化程度的提升,生豬價格仍然大幅波動,自新世紀以來,生豬月均價格最低點 出現在 2002 年 11 月的 27.8 美分/磅,高點則出現在 2014 年 7 月的 93.3 美分/磅。

屠宰肉製品端規模化繼續推進

以 Smithfield(史密斯菲爾德)為代表的生豬屠宰肉製品企業利用合約生產方式向大型養 殖場協議採購或自行縱向收購一體化擴張,進一步自下而上的整合養殖端。同時,屠宰肉 製品行業內橫向整合還在繼續,2001-2018 年,美國生豬屠宰場數量由 699 家小幅度降為 630 家,年屠宰 300 萬頭以上的養殖場屠宰量佔比由 53%提升到 62%。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其他肉類產業格局對比:雞肉消費佔比擴大,肉製品消費端佔據絕對優勢

肉類消費格局:雞肉消費佔據主流,豬肉保持穩定

2001 年美國人均消費雞肉、牛肉、豬肉量分別為 76.3 磅、66.0 磅和 50.0 磅,在肉類消 費中的佔比分別為 33.6%、29.1%和 22.0%;到了 2010 年,三項肉類人均消費分別為 81.8 磅、59.3 磅、47.2 磅,佔比分別為 36.8%、26.7%、21.2%,雞肉消費有所增加,佔比有 所提升,牛肉和豬肉的消費量均出現下滑,佔比也同樣下滑。

2018 年美國人均消費雞肉、牛肉、豬肉量分別為 92.4 磅、57.2 磅和 50.9 磅,在肉類消 費中的佔比分別為 39.4%、24.4%和 21.7%,雞肉消費量和佔比進一步提升,相比 2001 年豬肉消費量較為穩定。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豬肉消費結構方面,美國豬肉肉製品消費量一直佔據豬肉消費的大部分,根據美國農業部 1998 年的調查數據,美國的豬肉消費中有 38%是鮮肉,62% 是肉製品。根據 NPD 集團 2009 年的調查數據,美國豬肉消費中鮮肉(包括鮮肉及豬排)的佔比僅為 19.4%,肉制 品(包括火腿、香腸、培根、午餐肉等)為 80.6%。此外,根據 2019 Pork Volumetric Study, 美國豬肉消費中肉製品佔比大約為 80%,近年來美國生豬鮮肉-肉製品消費結構比較穩定。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雞肉牛肉產業規模化:大型養雞場進一步集中,牛肉屠宰場保持平穩

2001 年-2017 年,美國肉雞養殖集中化程度進一步提升。2002 年,肉雞養殖場中年 1.6 萬羽以下的養雞場的數量佔全美養雞場總數的 35.2%,出欄量佔比為萬分之五,年出欄 30 萬羽以上的規模養雞場的佔比為 34.5%,出欄量佔比為 79.4%,2017 年美國肉雞養殖 場中年出欄 1.6 萬羽以下的養雞場的數量佔全美養雞場總數的 55.0%,但出欄量佔比僅為 萬分之六,年出欄 30 萬羽以上的規模養雞場的佔比為 33.4%,出欄量佔比為 92.0%。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牛肉屠宰場方面,2001 年,年屠宰 1 萬頭以下的小屠宰場數量為 645 家,屠宰量佔全美 的比例為 1.4%,而年屠宰量 50 萬頭以上的屠宰場的屠宰量佔比為 74.0%;2018 年,年 屠宰 1 萬頭以下的小屠宰場數量為 583 家,屠宰量佔全美的比例為 1.3%,而年屠宰量 50 萬頭以上的屠宰場的屠宰量佔比為 71.1%,整體而言牛肉屠宰場 2001-2018 年格局變化 不大。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肉類產業競爭格局:牛肉、豬肉零售環節優勢盡顯

2001-2018 年雞肉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有所上漲,2001 年雞肉平均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 分別為 62.0 美分/磅和 157.7 美分/磅,2018 年雞肉平均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分別為 79.3 美分/磅和 187.3 美分/磅。雞肉產值方面,2001 年美國雞肉批發產值為 135.0 億美元,零 售消費環節產值為 208.2 億美元,2018 年雞肉批發產值為 239.8 億美元,零售消費環節 產值為 326.8 億美元。18 年間,雞肉批發產值增速 CAGR 為 3.5%,零售消費 CAGR 為 2.7%,雞肉批發產值增速略高於零售消費的原因在於,美國雞肉產業已經經歷了高度的養 殖屠宰一體化,工業食品端提供了大規模的供給,而據 NCC 的調查,雞肉消費中雞肉制 品的消費結構也已經比較穩定。

牛肉價格方面,2001 年,平均每磅牛肉中養殖+屠宰環節的價值為 154.5 美分,2018 年 為 259.4 美分,增長了 67.9%,零售消費環節在 2001 年的價值平均為 183.2 美分/磅,到 2018 年提升到 332.9 美分/磅,增長了 81.7%,牛肉終端消費環節產值增長速率快於牛肉 養殖環節。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豬肉產業鏈方面,由於美國消費者對各式肉製品的喜愛(包括各種香腸、培根、火腿等), 肉製品在 2000 年之後逐漸佔據了產業鏈的絕對優勢。2001 年生豬平均價格為 44.1 美分/ 磅,零售價格為 269.4 美分/磅,2001 年生豬養殖行業總產值為 62.9 億美元,豬肉零售行 業總產值為 384.2 億美元。2018 年生豬平均價格為 49.9 美分/磅,零售價格為 374.4 美分 /磅, 2018 年生豬養殖行業總產值為 83.2 億美元,豬肉零售行業總產值為 624.0 億美元。 18 年間生豬價格波動較大,整個生豬養殖行業總產值增長率為 32%,而零售和消費端的 總產值則增長了 62%。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肉類產業鏈分析帶來的啟示

豬肉價格波動程度隨生豬產業規模化遞增

美國生豬產業規模化啟動階段是 1970-1980 年,屠宰肉製品端率先開始規模化,啟動規模 化進程之後,美國生豬價格的波動幅度加大。1990 年之後美國生豬屠宰食品端進入規模 化中後期,行業整體處於規模化加速階段,在 1994-1998 四年間,生豬價格經歷了大幅度 的漲跌,1994 年生豬價格最低點為 28 美分/磅,僅兩年之後的 1996 年,生豬價格就達到 了 58.6 美分/磅,1998 年生豬價格又跌到了自 1964 年到 1998 年近 34 年的最低點,此後 一直到 2019 年生豬價格一直劇烈波動。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我們用美國生豬月度價格的標準差來衡量價格的波動率,為了體現波動率的動態變化,我 們採用十年移動標準差。從 1970 年生豬產業啟動規模化開始,美國生豬價格的十年移動 標準差從 4 左右迅速上升到 1977 年的 11 左右,1982-1997 年間回落到 6 左右,但 2000 年以後又逐漸回升,2018-2019 年達到了 11 左右。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我們認為,傳統觀點“養殖規模化會導致幾個大養殖企業佔據行業大部分的產能,從而較 穩定地給市場提供生豬,從而避免‘蛛網模型’式的生豬價格波動”是非常理想的情況, 現實基本不可能達到。即使美國在 2000 年以後生豬養殖頭部佔比已經較高,但豬價波動 依然劇烈,我們認為:

1)豬價波動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如季節、疫病、飼料價格等,規模化提升並不能解決其 他因素;

2)規模養殖企業養殖效率高,由此造成產能的擴張更為迅速和劇烈;

3)規模養殖企業成本更低,價格安全邊際更高,可以忍受更大的價格降幅;

4)頭部企業具有較大的養殖慣性,在週期波動的時候很難及時削減產能,從而造成豬周 期波動幅度加大。

多元化經營,按照消費結構調整業務結構

1980-2018 年 38 年間美國肉類產業產值穩定增長,據我們測算,牛肉總產值從 406.4 億 美元增長到 1109.4 億美元,雞肉增長幅度最大,由 99.8 億美元增長到 566.6 億美元,年 複合增長率為 4.7%。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肉類產業總產值穩定增長,牛肉產業產值佔比有所下滑,但截至 2018年佔比仍有 48%, 過去 40 年間從事牛肉、雞肉、豬肉多元化產業的屠宰肉製品企業會擁有比單一業務企業 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在價格波動情況下抵禦風險能力更強。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消費觀念轉變,人均紅肉(豬肉+牛肉)消費量持續下降,人均雞肉消費持續增加, 豬肉和牛肉的人均消費量相繼於 1985 年和 1992 年被雞肉反超。2018 年,美國人均雞肉 消費量達到了 92.4 磅,達到了牛肉與豬肉之和(108.1 磅)的 85%,而 1980 年雞肉人均 消費量僅佔牛肉與豬肉之和的 34%。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多元化經營,按照消費結構調整業務結構彰顯企業智慧。我們以美國優秀肉食公司泰森食 品(Tyson Foods)為例,泰森是世界上最大的肉製品供應商之一,其主營業務包括雞肉、 豬肉、牛肉、加工食品四個部分。泰森食品優先佈局美國產值最大的牛肉產業,其次是人 均消費持續高漲的雞肉,其 2019 財年(截止 2019 年 10 月 27 日)營業收入中牛肉佔比 為 36.2%,雞肉佔比 30.4%,豬肉佔 11.3%。利潤方面,牛肉業務貢獻了近 39%的利潤, 雞肉貢獻了 21.9%,豬肉僅為 9.3%。從上市至 2019 財年,泰森股價從 0.92 美元上漲到 77.65 美元,累計增長 83.4 倍,同期道瓊斯工業指數僅上漲 21.3 倍。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養殖規模並非越大越好,屠宰肉製品領域大有可為

作為由屠宰加工端向上兼併的代表企業,Smithfield 以屠宰肉製品起家,其橫向擴張發展 從 1981 年開始,依次併購了 Gwaltney of Smithfield、John Morrell、Schluderberg Kurdle、 Valley Dale、Patrick Cudahy 等近 40 家食品加工企業,業務覆蓋豬肉、牛肉、雞肉等。 從 1998 年開始,Smithfield 大舉收購生豬養殖企業,開啟了縱向發展一體化的併購進程, Carroll's Foods、Murphy Family Farms(當時美國最大的生豬養殖企業)、Farmland Foods、 Sara Lee's European Meats、ConAgra Foods Refrigerated Meats、Premium Standard Farms 等企業的收購進一步增強了 Smithfield 的上游供應保障能力和屠宰食品市場份額。

我們以公司上市(美國生豬養殖規模化啟動期和加速期)、養殖規模化減速期、2007 年金 融危機之前、2013 年 Smithfield 被收購退市為區間看公司的發展。從 1984 年上市到 1990 年和 1991 到 2000 年,Smithfield 的快速發展和橫向擴張給公司分別帶來了 11.7 倍和 4.9 倍的市值增幅。隨著公司縱向一體化擴張,養殖規模的擴大,2001 年-2007 年公司市值上 漲 89%,據公司公告,2008 財年,Smithfield 的生豬出欄量為 1940 萬頭,當年美國出欄 量為 1.15 億頭,約佔全美的 17%,但是 2008 年 Smithfield 生豬養殖部門的經營利潤卻是 負 9810 萬美元,原因在於豬價波動太劇烈,全美市場佔有率最高的 Smithfield 也無法保 證生豬養殖的利潤。2008-2013 年,公司進行生豬養殖與肉製品加工業務的內部重組,市 值經歷了大幅震盪。2013 年 Smithfield 被萬洲國際(雙匯發展控股母公司)以交易價格 47.2 億美元(另承擔 24 億美元債務)全資收購。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作為對比,美國肉食巨頭 Tyson Foods 大力發展豬肉和牛肉屠宰業務,深耕食品消費端, 打造消費食品品牌矩陣,打通了肉類生產到消費全產業鏈,最終成為世界級的肉蛋白食品 龍頭。1984-1990 年,公司主攻肉雞養殖和屠宰一體化,市值上漲 7.5 倍左右,1991-2000 年和 2001-2007 年,公司處於併購整合階段(過於快速的併購使得泰森揹負了沉重的債務, 其淨利率和毛利率都處於低位,因而花費了很長的時間來消化整合),市值僅上漲 35%和 46%。2008-2019 年,公司充分吸收 IBP 公司的牛肉業務以及 Hillshire 的快餐食品加工業 務,同時,疊加歷次併購的資產整合完畢,泰森迅速成長為肉食巨頭,協同效應充分顯現, 市值上漲 6.6 倍左右。

近 38 年間美國生豬產業總產值不斷增長,零售端最終產值由 1980 年的 190.1 億美元上 漲到 2018 年的 624.0 億美元,增長幅度為 228%,相比之下,生豬養殖產業在 1980 年為 50.2 億美元,2018 年為 83.2 億美元,增長率僅為 65.7%。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業務整合與擴張:精準併購如虎添翼

縱觀美國屠宰食品巨頭的發展之路,橫向縱向的併購成為企業發展壯大的關鍵秘訣之一, 面對已經到來的生豬行業洗牌,把握未來趨勢,順應時代潮流是企業崛起的必經之路。據 Meat Industry 統計,泰森在 2001 年收購 IBP 之後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牛肉、豬肉 供應商之一,而後者是當時美國最大的牛肉加工公司和第二大的豬肉加工公司,收購 IBP 之後,泰森食品佔據了美國 30%牛肉市場,33%雞肉市場和 18%豬肉市場,營業收入 在2002年增長到233.7億美元,而2000年營業收入僅為74.1億美元,增幅達到了215%。

泰森收購 IBP 之前三年即 1999-2001 年平均淨利潤為 1.56 億美元,收購之後的三年內年 平均利潤達到了 3.64 億美元。泰森於 2014 年收購 Hillshire 之後,盈利能力大幅提升,後 者主營包裝快餐食品,包括三明治、午餐肉和香腸,旗下 Jimmy Dean 和 Hillshire Farm 食品品牌在當時已經佔據了該細分市場的最大的份額。泰森食品在 2014 年淨利潤為 8.64 億美元,2018 年淨利潤達到歷史最高點 30.2 億美元,2014-2019 年淨利潤 CAGR 達到 了 18.5%,增幅顯著。

IBP 和 Hillshire 的併購展現出了優異的產業整合效應,泰森藉此很好地整合了牛肉、豬肉 屠宰業務,並進一步向下拓展了食品消費端業務,部門間協同效應顯著。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投資建議

縱觀美國生豬產業鏈的發展情況與三大肉類(豬肉、雞肉與牛肉)產業鏈價值發展的歷史, 受益於資本生產效率的提升與技術水平的革新,肉類產業規模化是大勢所趨。美國代表肉 類蛋白供應商借助肉類產業大幅集中化的歷史發展機遇,成功從養殖屠宰龍頭轉型為肉食 巨頭,其成功的奧秘在於:

1)合適的併購和外延式擴展助力企業強大;

2)多元化產業佈局,協同性和穩定性更好;

3)肉製品有望在肉類產業規模化中貢獻最多的產值增長。

從目前國內的企業佈局和產業格局來看,生豬養殖和屠宰的規模化已經開啟。而 2018 年 開始的非洲豬瘟則進一步地促進了養殖和屠宰行業的集中度的提升,中國生豬產業正處於 快速規模化和產業橫向整合期。2007-2017 年,全國養殖戶從 8235 萬戶下降到 3775 萬 戶,下降速度顯著加速,雖然 2016 年 50 頭以下的小散戶佔比仍有 95%左右,但生豬出 欄貢獻佔比不足 10%。對於 1000 頭以上的中大型養殖場,2016 年貢獻全國 49.9%的出 欄量,大型企業,尤其是養殖龍頭防疫能力出色,受非洲豬瘟影響相對較小,預計未來將 貢獻更大比例的出欄量。

屠宰場方面,從 2015-2018 年,規模以上屠宰場(年收入 2000 萬元以上)屠宰量佔比逐 年遞增,2019 年是非洲豬瘟最嚴重的一年,規模屠宰場屠宰量佔比有所下滑。但我們認 為 2020 年之後是大型屠宰場的黃金髮展期:

1)在環保和非洲豬瘟疫情壓力下,屠宰行業集中化加速,隨著中小養殖戶的陸續退出, 私屠亂宰的非法屠宰作坊收豬難度加大,收到病死豬的風險高,大型屠宰場有望提高市場 份額;

2)《生豬屠宰管理條例》(2016 年修訂版)和《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發改產 業〔2011〕3229 號)規定,嚴格控制新增屠宰產能,原則上不再新建生豬年屠宰量在 20 萬頭以下的企業,環保政策及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也對私屠亂宰的小屠宰場的生存空 間產生了“擠出效應”;

3)非洲豬瘟疫情及新冠肺炎疫情對消費者消費理念造成衝擊,據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 學中心、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髮展研究所的聯合調查,居民喜食熱鮮豬肉的消費習慣已 發生變化,對冷鮮豬肉接受度較高,安全衛生已經成為影響居民對豬肉消費決策的主要因 素。大型屠宰場在安全衛生、肉類品質方面都更具有優勢,有望迎來黃金髮展期。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我國肉製品產業仍然具有很大空間,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18 年肉製品行業中,龍 頭雙匯佔據 19%的份額,金鑼等二線品牌佔據 9%的份額。屠宰方面,行業龍頭雙匯僅佔 2%左右。

美國肉類產業專題研究及對中國的啟示

面向未來,隨著中國生豬行業規模化進一步提升,養殖和屠宰行業將進入接近完全競爭的 階段,行業超額利潤將消失,失去超額利潤的養殖和屠宰行業或重演美國生豬產業發展的 道路,肉製品行業或將面臨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們認為,整合整個生豬產業鏈,打通最關鍵的肉製品環節才是生豬行業發展的歸途,居 民消費升級的需求也在激勵著中國高質量肉類消費食品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和優秀肉類 蛋白提供商的崛起。整個行業已經到了快速開拓和整合併購的起步階段,未來國內龍頭企 業有望按美國優秀企業之圖,索中國肉類產業鏈發展之驥,成功轉型並提高企業的盈利能 力。推薦雙匯發展,建議關注龍大肉食、多元佈局的溫氏股份、新希望。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華泰證券)

獲取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www.vzkoo.com。

立即登錄請點擊:

「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