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再忙,只要你想,你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好爸爸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

英國也有諺語: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老師。

古今中外,大家都認識到了父親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在日益激烈的職場競爭中,父親們經常忙於工作,對孩子的教育漸漸地疏忽了。所以“喪偶式育兒”一詞一出現,就迅速火遍網絡,戳中了多少母親的淚點。

那麼父親的缺失究竟有什麼危害呢?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書中有一組數據:63%的青少年自殺70%的未婚先孕以及濫用藥物的狀況都跟父親的忙碌和缺失有關。


即使再忙,只要你想,你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好爸爸


美國婚姻題目專家道格拉斯所作的統計顯示:小時候患“缺乏父愛綜合症”的孩子與那些享受到充分父愛的孩子相比,他們中學輟學率及成年後犯罪率均高出2倍;假如是女孩,長大後成為單身母親的幾率則高出3倍

反之,美國心理學家發現: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自身後天的努力,80%取決於其父親。

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愛缺乏或缺失的孩子更容易表現為學業不佳、青少年犯罪、婚姻失敗、心理障礙、人際交往能力欠缺、認知發展和性別角色發展受限……


即使再忙,只要你想,你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好爸爸


李嘉誠說:“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遺憾。

所以請各位因為種種原因疏忽了子女教育問題的爸爸們,負起應該負的教育子女的責任,不要等到孩子因為你的失職而出現問題的時候,才追悔莫及。

育兒路上沒有時光機,懺悔也不能使時光倒流。孩子的成長,你錯過了就是一輩子。

顏如晶說:“父母是孩子前半生的唯一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的唯一觀眾。”


即使再忙,只要你想,你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好爸爸

不要讓孩子前半生唱著孤獨落寞的獨角戲,這是父母應盡的責任。

那麼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父親究竟該做些什麼呢?

《跟自己的孩子聊得來(爸爸版)》的作者田導根說:“伍迪·艾倫曾經說過,80%的成功都只需要露個面就行了。在此我得向伍迪道歉,因為我要借用並修正一下他的話——99%的育兒工作只需要陪伴就夠了。”

陪伴是愛的基礎,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爸爸的陪伴是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

席勒說: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於血肉關係。



即使再忙,只要你想,你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好爸爸

1、 生活重新排序

不少父親的人生排序中,孩子和家庭的地位很低,低過事業,低過朋友、低過應酬。

其實大量成功的人士,都是更珍惜自己的家庭。

地產大亨潘石屹和妻子很少出去應酬,晚上會在家陪孩子,每個週末都和妻子帶著孩子去山裡住,享受親子時光!

“世界上最忙的爸爸”——奧巴馬在美國總統的職位上8年,有一個不變的執行標準是準時和家人吃晚飯,每週缺席的次數不超過2次。

在長達21個月的美國總統競選中,他沒有錯過任何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他說:“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忙碌如總統和地產大亨都能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孩子,重視子女教育,平凡的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調整一下自己的人生排序,把孩子和家庭的地位往前提一提呢?


即使再忙,只要你想,你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好爸爸

2、增加陪伴的時間

有人概括現在社會現狀: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父親缺席孩子教育,用的最多的藉口都是忙,沒空。是真的沒空嗎?

去年的一箇舊聞說重慶一男子為了不帶娃竟然已經連續三月假裝加班晚歸,要麼回家就躲進廁所。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這樣的爸爸呢?

《奇葩說》中有一期的辯題是“爸爸每週陪伴孩子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傅首爾怒懟無良父親,吐槽父親的時候說出了多少寶媽的心聲——已婚女人的愛就是男人的時間。其實,父親對孩子的愛又何嘗不是時間呢

時間哪裡來呢?還是那句老話,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

希望爸爸們下班後及時回家,提高工作效率,不加沒必要的班,推掉不必要的應酬,減少一些娛樂活動,跟孩子一起共進晚餐,多陪陪孩子。

3、提高陪伴的質量

時間不是衡量陪伴的唯一標準,陪伴的質量也很重要。

陪孩子不是你在看手機,孩子在看電視,也不是你在那打遊戲,孩子在觀戰。

關於如何陪伴《正面管教魔法書》提倡的是“身心靈時間”《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強調的是“黃金時間”、而《愛的五種語言》則把這種時光稱為“精心的時刻”

雖然名稱不同,但意思都是一樣的:在陪孩子的時間裡,要把其他事情都放在一邊,將意念集中於自己的身、心、靈,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歡做的事。

這種“身心靈時間”可以極大地滿足孩子的歸屬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增進親子關係。而時間則不必很長,最短至10分鐘即可。每隔一兩天或每週抽出10分鐘用來專心陪孩子,這個要求應該不過分。


即使再忙,只要你想,你依然可以成為一個好爸爸

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而他有個怎樣父親,決定著他未來的路能走多遠。

孩子的童年一去不返,他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都十分寶貴。你錯過了將是一生的遺憾,對你對孩子都是!

父母掌握再多的育兒知識,最終還是得從日常與孩子的朝夕相處中的體驗和反省出發,悟出自己的方法,畢竟沒有完全相同的孩子。

我們大都是跌跌撞撞、懵懵懂懂地就當了父母,沒有經過培訓也沒有考試。

育兒路上,媽媽其實和爸爸一樣茫然,一樣不知所措,但是有了父母共同的陪伴,孩子的情緒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才會健康成長。

人生就是一個漫長的試錯過程,身為父母我們最大的幸運就是能夠陪伴孩子一起試錯,與孩子共同成長,這是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也是上天給我們的禮物。

希望爸爸們能夠收好這份禮物,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