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齋:自述求學之經過

青年學生要得注目

回憶我求學時代,經歷的苦況,現在的青年未必嘗過萬一,自七八歲起,受教於家父與先慈,自白本,黃本,而至連五本,埋拉哈,模信瑪臺,而母代,糟移,滿拉,均受課於家庭間,課餘,好出遊戲。因受家父痛責,不計其數,鄉人亦多白眼相加,勸家父令我改途,家父不可,餘亦堅持上進,年過十歲,家父欲我先赴學塾讀書,餘不聽(及今悔之晚矣)終日出入禮拜寺與三五同年海跑,鄉人度我絕難成才,益勸家父迫我改途,家父仍不可,年十三,從外祖父穆公(諱朝相)講赫聽,未滿三日,竟讀,外祖驚異語家父曰小子可教其前途當不惡,於是家父令餘上進之志益堅。

十六歲,往津北穆家莊北寺,從李春生阿衡(現任天津大寺)讀滿倆,兼讀白雅尼、暇時,參照印版滿倆邊文,及太治勒代(白雅尼解注)年幼無知,自命不凡,因惹同學者疾視,屢說於李公斥找出校,李雖不肯,而日以問難橫加刺激,曰“爾狗屁不通,尚復趾高氣揚。將來刀師夫之中有你“缺”類此不堪入耳之言,罄竹難書,餘因初次離家求學,恐蒙性短之名,安心忍受,結果,卒被擠走,但自此力圖上進之志益堅。

王靜齋:自述求學之經過


《正宗愛國報》報道王靜齋阿訇上任北京花市清真寺

年十七,負笈隻身往赴京東長營,投奔馬老阿衡(諱玉麟,保定人)接讀滿倆,半載後,馬公回府,餘自知不得久留,乃由母舅介紹,投宣化南寺於翁(諱勉齋,長春現任教長於少齋之父)道經舊都,適於翁應前門外笤箒衚衕之聘,業已到任,於是從於翁年餘,日夜苦讀。該寺馬三師夫,與餘有舊誼,過從稍密,因招王二師夫忌妒,要求於翁迫我速離,至是由翁介紹到教子衚衕,金五阿衡(諱連榮)帳下,讀而戈一德,無何,金君受天津大寺之聘,餘亦偕往,到津後,家父不欲我在本鄉求學,乃投本津金家窯,劉老阿衡(諱緒魁,滄南孟村人)門下,仍讀而戈一德,兼讀偉戈業,與現時天津大寺執事人王興文同硯,且相契合,於波斯文法(米喏哈志)常相隔桌請教,以幼小讀過爾母代,故與波文相熟,再得王兄指點,未覺如何困難,便獲充分領悟,於是又添讀胡退卜。當時王兄家境困窘日出奔波,歸來同桌研討課程,時常通宵達旦不覺疲倦,東方發白。金雞高唱。澡堂雲板作嚮。則側臥稍眠即起作邦搭,拜後授課。劉公教授竭盡其知。既無強作解釋,更無飾辭,遁辭。模稜兩可之通弊,我輩學生方面。因以受惠不淺。

寺中使夫。整日外出。沿門欽錢。汲水燒鍋備作小淨。全由我人代勞。坐凳燒柴,置經本於缸蓋,且燒且讀,吾人用心之勤苦。良可概見,厥後。因邱陳兩姓,為細故歐傷張俊卿事,吾人相率離去金家窯。

年十九。赴孟村北寺。投馬二阿衡(印芝蘭)帳下。讀後冊偉戈業。一日因其有所誤講,而加質問,彼雖改口糾正,而銜恨在心,未半年。藉端迫我出走。

年二十,秋季,赴河間。再投於勉齋翁。適少齋患病頗危,翁驚慌萬狀,莫知所措。卒由鄉老治癒,自是餘又續讀後冊偉戈業,暇時試習漢字,而不得其門。翁告以到考棚左近。購玉堂字彙一部,更買五方元音一部,我於此乃於漢字上日有進步。

年二十一,值光緒二十六年庚子春,歸津完婚,是年五月拳匪遍地,欲回河間不得,只可在家由家父教授古裡士旦,古拉阿尼二經。至夏,翁赴北京祿米倉新任,因京津相繼失陷。未敢離鄉,迨中秋節後獨自步行北往,到北倉險被洋兵擊斃,而後搭戚家劉姓木舟赴通州,舟為日軍運物,餘假扮水手。日與苦力為伍,抵通州。與印度大隊士兵同行入舊都,得晤於翁,悲喜交集。互道別後經過之危險,此時窻兄,石玉田等。均以赴□駕庫向印度兵購物轉賣。獲利頗豐,餘亦奔走一二次因不耐勞苦而止,入冬,京南安次縣安育敦聘於翁,翁允喏,遣餘先行,偕班馬二鄉老赴安育,夜半抵馬駒橋。遍處土匪。班馬攜五百金,幾被掠去。本年冬月。翁蒞任。餘即徒步回津,次年春令,回安育,值翁拼擋一切,預備歸裡省親,因路不平安,所有貴重物品。均寄存於馬宅。該村土匪不少。與外村同類勾結毒害閭閣,是年四月初二日。乃匪首馬大皇上次子完婚之期劣紳土匪往賀者,不知其數,正在興高彩烈之際,忽以洋兵已至聞,於是群相東奔,移時,毫無動作,知為好事者惡作劇也。

經此一番虛驚,賓客散去泰半不復敢來。

王靜齋:自述求學之經過


《正宗愛國報》刊登王靜齋答覆丁寶臣“疑問求教”

次日邦搭後,洋兵果至,我等率鄉老十餘人出迎,見有英國軍官,督飭印度兵作散兵線包圍全村,斷絕交通,移時大部軍隊入村,按戶搜查,所有男丁均驅入寺內,由英武官,通事等刑逼地保指出匪人,繼又鞭撻學兄佟某,於是擾攘終日,結果,有十四名匪人被捕。入夜,餘親赴馬宅,探詢於翁寄存之物有無損失,該宅主人,指門外糞堆語餘曰,一切物品連同板箱皆掩於內,餘曰不妥,速起出,箱內有細毛皮襖數襲,糞堆蒸氣侵入板箱內,皮服必完全脫毛,於是共同起出移箱入室,啟而摩撫之,則覺毛熱炙手,餘曰何如,遲則不損何待,至是,乃將各物移至寺內,由於保存,終無絲毫損失。

至本年五月,於翁歸,匪徒十四人,已在寺殿迄南伏法,吾等隔窗眺望,其狀極慘:至此內平定,臨村亦安,吾等從於翁苦讀二年餘。僻鄉村,樹多人少,每日兩餐,粗糙已極,逾村年,於翁應天津北寺之聘,餘同往,未入學,野投滄南丁莊海全老門下,茹苦含辛,不滿二年,二受海老教誨不少,丁莊學生居室,炕不過煙,改寒之天,一被一褥,澈夜顫動,不覺溫暖,邦(搭)以後,室內滴水成冰,冷極,燃枝幹,冀暖片嚴時,一日兩餐,由村戶輪流擔任,寺夫取飯,搭雜色粥餅,勉強下嚥,後莊了姓管飯,晨即稀粥二盌,些須鹼蔡並無,食畢,獨赴南室溫讀,頹垣敗棟,稻草盈屋,窻如牢門,於嚴寒侵迫之下,無法可施,乃置雙足於稻草中,藉資溫暖耳,餘素患胃弱,薄餅爛粥,尚覺尅化不易,而況粗餑硬飯,所以無時不在病態中,幸而求學之志無時或渝,日常課程,有胡退卜,古裡士旦,哀勒白歐,古拉阿尼,前三種,反覆誦讀,十餘日一週,年以後,雖不能按次背讀亦不遠矣,課餘,攻詩學本成,在此編輯波斯文法(先前輯過一次)海老夜宿私宅,寺中住室令餘住宿,印版重要經典皆置於內,入夜閉扉擇要翻閱,因以頗有所得,嗣後,由大少偵知,力促海老悉數運走,餘因是不耐久留而歸津,此時於翁離北寺再任安育村。

年二十六餘復往安育。投於翁門下。入冬蒙賜錦幛。出任大興縣屬。白塔南寺。自是以後。遍膺教長之職。屢起屢伏。虛度歲月。於公於私。無所裨益。

當求學時代,每次外出,必以典質衣物作川資,津埠戚友不乏小康之家。從無一人少有資助,餘之求學困苦可知矣。嗣後,膺任教長,已歷二十餘年。經過十餘處,而仍無任何積蓄,生財之道,歷歷在前,而不思走人,豈非天然命窮,難得發跡也。

“附說”以上所云,無關教義,似於讀者,無任何裨益,但鄙人此篇命意所在(一)鄉老方面,須知我人成一平常阿衡,極其不易,飢渴勞頓種種壓迫。無一倖免,明乎此,則對吾儕不得責備求全,更勿藉端汙衊,不憚毀其聲譽與人格。(二)後生可畏,安知來者不如今,吾人無論對誰,不得斷其終身如何,如何,李公於我,不只下過當之斷語,且處處施行壓迫手段,愛惜後生者豈可出此,雖然我於李公絕無怨恨,且感其激我立志,勤苦求學也。(三)今之青年學生,離鄉求學,先擇繁華之地,探詢年有進項若干,至教授者,品學如何,是否勤於講經,既概置不問,授學後以吃,喝,穿,睡,逛,為正課,以嬉笑,怒罵,搬非,起鬨,為能事,尚有較甚於此者,其壞尤烈。吾不忍言,如此求學,焉能有成。(四)今之學生,專講與老師結仇,稍不如願,口出怨言,甚至無中生有,任意毀罵,忠厚,口德,概置不講,人心不古。求一誠意維護師尊之地步與聲名者。百無一二。後生之鮮能成才,或將興即滅。其殆心地不良以致之也。——載1930年《伊光》第36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