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病歷”制度,是緩和醫患關係的“良藥”

病歷最早源自於公元前1600多年的古埃及,是由一個醫生的日記演變而來,最早傳於歐洲,繼而被美國採用,直到演化成完整的、科學的醫療檔案傳諸於世。

出自我國西漢時期臨淄人淳于意(漢代三大名醫:張仲景、華佗、淳于意)的《診籍》(出土文獻),內容詳盡全面,包括了患者姓名、年齡、性別、職業、籍貫、病例、病名、病因、診斷、治療、療效、預後等信息,是醫學研究中頗具參考價值的珍貴資料。

《診籍》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醫案典範,開闢了中國醫學臨床醫案記錄之先河,在研究古代醫術,探討醫史,啟迪大數據建設等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研究價值,對於現代的醫藥學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此段內容來源於網絡)。另一方面取到了傳授、教學不可或缺的作用。

科技發展到今天,已被電子病歷替代。由於醫療保險的實施,電子病歷進而代表了病情的宣言書,各種大病、慢性病、傳染病的結論來自於病歷。以前的病歷,病人是容易見到的,也可隨身攜帶,隨時瞭解自已的病情、診斷情況、診治方法和使用的藥劑,極大地方便了醫患,也不存在什麼秘密。

綜觀目前的醫療大勢,紙質病歷已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電子病歷。電子病歷只掌握在醫院和醫生手裡,病患輕易見不到病歷,只有在住院時,醫生或者護士告訴一些情況,多數還得病患詢問,才有人回覆或者作答。要想得到病歷,只有在結算出院時,醫生才通知醫院打印出來交給患者。而往往拿到病歷閱讀後,很多記錄與實際情況不符。出現這種情況,如果病情好轉或痊癒出院,尚無多大問題,如果效果不佳或者發生異外,病歷的作用就成了個大問題。醫患間打官司,多數的重要證據發生在病歷上,導致雙方‘’說不清、道不明‘’,官司越打越大,患者往往處於下風。

細細想來不難看出,醫院的初衷是在規避風險,但是,這種避責手法為免有些前衛,也太不符合公平公正的大原則了。首先,醫院和醫生扼殺了自信,進而擴大了醫患的鴻溝,減少了助學科研的渠道,也把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傳統扭曲了。

病歷記錄了患者的病情、醫治經歷和治療結果,如果病歷隨著病人走,不論到哪一級、哪一家醫院,對於病人就醫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病人和醫生又何償不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橋樑?那為什麼要消失病歷呢?再說,詳細、真實的紙質病歷頻頻在醫患之間傳遞,應該是好事,在不經意間自然會給醫生免責。如有‘’扯皮拉筋‘’的“刺頭”,真實的病歷記錄在你這裡說不清,其他醫院可以為你打抱不平,反過來,如果病不屬實,有責你也逃不脫。完整、有效的病歷,還能增加患者對醫生的尊敬,哪還有什麼“極端的醫患關係”存在?

從各方面分析,紙質病歷的重建,是緩和醫患關係的基礎。病歷做好了,和諧的醫患關係不會遙遠。

所以,強烈建議恢復紙質病歷,恢復紙質病歷迫在眉睫。

2019.11.24.

恢復“病歷”制度,是緩和醫患關係的“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