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葉的故事

神農嘗百草,遇茶方解之

在三皇五帝時代,也就是神話傳說時期,燧人鑽木取火,讓黑夜有了光;伏羲創立了八卦;神農教民耕作,嘗百草,始有醫藥。

《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所以在原古時期,茶是以藥的價值存在的,那時的茶還不是飲品。

一片茶葉的故事

夏商周時期

大禹之子啟立夏,中國正式步入文明社會,在夏商千年時間裡,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未並留下隻言片語的記載,我們只能猜測有可能是在這階段,茶在此時已不再僅僅是藥用,慢慢過渡到飲用階段。

周朝極重禮,歲時祭祀乃大事,此時,茶已被當作祭品上供,《周禮·地官司徒》記載“掌荼”和“聚荼”以供喪事之用,其中“荼”就是“茶”。而此時,人們已開始食用茶葉烹飪的羹湯。

一片茶葉的故事

春秋至東漢

春秋時期,據《晏子春秋》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食,炙三弋五卵茗菜耳。”這時候的茶葉和我們吃的蔬菜無異,和著飯一起吃,大大降低了茶的苦味,這時期茶被稱為“苦菜”。

大約西漢宣地時期,已有“武陽買荼”之說,我們大約可知,此時的茶已經做為商品在市面流通,而且產地也已經從雲南蔓延到了四川,三國名家華佗的《食論》中說“飲茶益思”,表示在這個時期,茶已經在民間做為飲品出現。

一片茶葉的故事

禪與茶

在中國茶文化裡,禪是無論如何都跨不過的話題,佛教自東晉傳入,至“南朝四百八十寺”,在國內,佛教大興,而一般寺院都藏於高山險峻之中,所謂名山出名茶,那些寺院的僧侶們,就經常種植茶樹於寺廟內,並持續不斷改進種茶、製茶法門。因為飲茶可以提神,僧侶們坐禪時喝之大有裨益,所以他們就大力在社會上推廣開來。

大約北魏期間,已有餅茶出現,但當時的餅茶與我們現在所見的餅茶並不一樣,當時是將茶葉碾碎至粉末,然後築成餅狀,待需要喝時,再取一小塊,碾碎,加上蔥姜調味,“煮之百沸”,而在此時,也有了歷史上第一批茶具。


大唐盛世

歷史上可能再也找不出另一個朝代,像唐朝一樣雍容華貴,她開放、她包容、她以最寬廣的胸襟擁抱世界,她是中國的大唐盛世。

在唐朝,茶文化得到了決定性的發展,士大夫們對茶的喜愛,讓飲茶成為風氣。此時,喝茶以煎茶為主,茶盞中放入茶末,注入沸水,會加入少許調料,一起煮沸飲用。

茶聖陸羽的《茶經》九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詳細闡述茶葉起源、種植、生產、飲法、器具等,第一次將飲茶之道歸於術之列。

而這個時期,日本經常上貢天朝,飲茶之道也隨之流入日本,經過千年發展,形成了日本如今的茶道。

一片茶葉的故事

兩宋文明

“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

兩宋時期,喝茶已經相當普遍了,各城鎮不同檔次的茶坊林立,是人們聚會的場所,更不斷創新提供各種“奇茶異湯”。與唐朝飲法有異的是,此時,先將茶末和少許水煮沸調和至膏狀,然後再注水成湯。

茶具方面,宜興紫砂已經開始在社會上流行,蘇東坡就留了幾首下來,然而此時,主要用的還是煮茶法,大概率東坡先生只是用過紫砂的鍋,並未用了真正的紫砂壺吧。

一片茶葉的故事

明清泡飲

對當代飲茶之法起決定性影響的是明清。

明太祖朱元章體恤愛民,覺得宋朝飲茶鋪張浪費,社會風氣不佳,禁止社會上將茶葉研磨飲用,“泡茶法”大興。

此時,開始用鍋炒殺青,不僅克服了蒸青程度難以掌握的弊病,而且充分發揮了茶葉原有真香,同時降低了製茶工本。

泡茶法的流行,使紫砂壺成為寵兒,歷史上第一把紫砂壺《貢春壺》就誕生於這個時期。

至清朝,茶已成國飲,六大茶系相繼面世,綠茶、黃茶、黑茶、紅茶、烏龍茶、白茶,其中白茶最晚,大約於19世紀50-60年代,發現大白茶樹開始創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