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排外?大家早已血脈相連 | 伊比利亞半島移民史

還在排外?大家早已血脈相連 | 伊比利亞半島移民史


pixabay.com


撰文 | 閒 鯉

責編 | 陳曉雪

● ● ●

今天,大量湧入的外來人口為老齡化的西歐各國注入了經濟活力。與此同時,一些聲音卻擔心新鮮的亞非面孔會顛覆白人地位,極端右翼黨派甚至威脅要用武力趕走“外來者”。

實際上,如果要追溯歷史,大部分歐洲本地居民其實也是外來移民的後代。哈佛醫學院等機構的學者更是通過古DNA研究進一步指出:伊比利亞半島近8000年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移民史。來自東歐、北非、地中海東部等地的古代人群曾多次遷入該地區,並融合成了現代的西班牙、葡萄牙人。

3月15日,這一研究結果在 Science 雜誌發表 [1]。

還在排外?大家早已血脈相連 | 伊比利亞半島移民史

伊比利亞半島衛星圖(圖片來源:NASA|Wikimedia Commons)

伊比利亞半島,位於歐洲西南端,形成了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這三個國家。它的北部與法國接壤,而最南端隔著地中海,與非洲大陸只有14公里之遙。

因地處要衝,伊比利亞半島擔當著洲際人口流動“十字路口”的角色。古文獻記載顯示,東邊的腓尼基人、羅馬人,南邊的摩爾人都先後遷入過伊比利亞半島,一度佔地為王。聞名遐邇的阿爾罕布拉宮,就是來自北非的穆斯林統治者在西班牙南部修建的。

如果說伊比利亞半島是個表演舞臺,那麼這些古代移民的“演出時間”可都不算長久。特別是隨著西班牙基督徒“復國運動”、“收復失地運動”的展開,外來人口建立的王國全部變成了歷史雲煙。不過,雖然他們的政權不復存在了,但是他們的基因是否還流淌在當代伊比利亞半島人血脈中呢?


還在排外?大家早已血脈相連 | 伊比利亞半島移民史


阿爾罕布拉宮由北非穆斯林統治者所建(圖片來源:Jebulon | Wikimedia Commons)

為了解答這些歷史謎題,來自哈佛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團隊採集了伊比利亞半島約9000年來的人骨遺存,嘗試用骨骼中殘存的 DNA 來解讀人群遷徙的歷史。

研究首先發現,外來人群的基因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經流入伊比利亞半島。在此之前,半島居民在血緣上和本土古人類更為接近。可是隨著人口流動和通婚,半島西北部人群的基因裡出現了大量中歐地區狩獵採集民的成分。尤其是進入新石器和紅銅時代以後,基因流動的趨勢愈發明顯:半島各地人群都變得與當時的中歐和安納托利亞(土耳其)人親緣關係最近,反而沒有繼承多少本土古人類的基因特徵 [2]。換句話說,從那時候起,伊比利亞半島就已經是外來人口後代的天下了。


還在排外?大家早已血脈相連 | 伊比利亞半島移民史


西班牙著名的 ElMirón 洞穴,出土有古人類化石。基因檢測顯示,這裡的古人類與伊比利亞半島早期居民血緣關係很近。(圖片來源:Gabinetede Prensa del Gobierno de Cantabria | Wikimedia Commons )

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伊比利亞半島迎來了青銅時代,而人口流動趨勢也轉變了風向。在距今4500年前,東歐草原民族的後代也來湊熱鬧,參與進了這場移民大潮。最開始,他們與伊比利亞本地人共同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可隨著時間推移,東歐人後代的勢力逐漸壯大,並引發了劇烈的“人口替代”過程。基因檢測顯示,青銅時代伊比利亞人近40%的常染色體基因以及100%的Y染色體基因都來自於東歐草原人群。這意味著,東歐人後代很可能已經成為了當時伊比利亞半島人口的主體。

自此以後的數千年裡,北歐、中歐和地中海北岸人群的基因也絡繹不絕地流入伊比利亞半島,這與史書中有關希臘人、羅馬人殖民事件的文字記載不謀而合。可是,史書中也同樣記載了北非人跨過直布羅陀海峽征服伊比利亞半島。這些故事能否在基因裡找到證據?

為此,研究者將各時期人骨中殘存的 DNA 與北非人群進行對比,發現北非人進入伊比利亞半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紅銅時代。而之前的考古學者也曾在紅銅時代的半島考古遺址中找到過非洲“進口”象牙,這也可以進一步印證古代人口跨越海峽的洲際流動。由此可見,大量北非移民進入歐洲可不是21世紀獨有的現象,而是有著數千年曆史淵源的。

儘管北非人群在紅銅、青銅時代對當地人基因結構的影響非常微小,但在羅馬帝國征服地中海沿岸之後,有大量的北非人湧入伊比利亞半島,把他們的基因融合進了當地人群之中。北非人移民的另一波高潮發生則在公元8世紀以後。當時,信仰伊斯蘭教的“摩爾人”率領數千人大軍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在這些能征善戰的穆斯林軍隊面前,西班牙本地人完全不是對手,從國王到平民戰死無數。結果,北非人只用幾年的時間就快速攻佔了西班牙大部分領土,並統治了約800年之久。在此期間,伊比利亞半島的北非穆斯林人口明顯擴張,當地人體內“北非來源基因”的佔比也較高。

正所謂“你方唱罷我等場”,北非統治者在伊比利亞的好日子終於走到了盡頭。西班牙北部殘存的天主教軍隊多年臥薪嚐膽,用了幾個世紀的時間逐步收復失地,而大批穆斯林則被驅逐出半島,北非人對當地的基因影響日漸式微。時至今日,伊比利亞人體內的北非來源基因比例已經遠遠低於穆斯林統治時期。


還在排外?大家早已血脈相連 | 伊比利亞半島移民史


北非摩爾人建立的“科爾多瓦哈里發國”(圖中綠色部分),也被稱為“白衣大食”或“後倭馬亞王朝”(圖片來源:Alexandre Vigo | Wikimedia Commons)

值得一提的是,北非人的基因幾乎從未流入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人群中。巴斯克人是居住在比利牛斯山脈的一個民族,也是整個西歐地區唯一不說印歐語的民族。因為其語言與眾不同,許多人曾猜測他們是當地最古老居民的後代。不過,本次研究的結果卻否定了這種猜想。研究者認為,巴斯克人雖然沒有北非基因特徵,但他們也是中東歐移民的後代,並不能代表所謂“原始、純正的”伊比亞人。

在歷史上,人類經常陷入“民族血統純潔性”的幻想之中。從二戰時期納粹的種族屠殺政策,到當今針對特定族群的恐怖襲擊,這些事件中多少都有“維護民族血統”的思想作祟。然而,所謂的純正血統其實是個偽命題。正如此次研究所揭示的那樣,伊比利亞半島的居民本就是歐、非兩大洲古代移民融合而成的,他們的祖先來源非常多元。既然人人都是“混血兒”,那麼就沒有什麼純正與否的說法了,而若是以此為依據實行排外主張就更站不住腳了。

或許,這也是古DNA研究帶給我們現代人的啟示吧。

參考文獻

1. Olalde, I., et al., The genomic history of the Iberian Peninsulaover the past 8000 years. Science, 2019. 363(6432): p. 1230-1234.

2. González-Fortes,G., et al., Paleogenomic evidence formulti-generational mixing between Neolithic farmers and Mesolithichunter-gatherers in the lower Danube basin. Current Biology, 2017. 27(12): p. 1801-1810. e10.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