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出身孔門,地位超然,卻有家不能歸,是福氣?

儒家思想和中華文化

說起中華文化,不得不提到的一個關鍵字,就是“儒”。中華文化有一個和世界上別的國家都十分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中國人沒有統一的,一神教的信仰。美國最初的登陸者是清教徒,這個傳統也一直延續到了現在,特朗普在國內四處起火的時候,做的第一件事是手持聖經站到教堂外;而統治現在兩河流域文明的是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為了爭奪聖城耶路撒冷,讓戰國足足綿延了近半個世紀。

而中國的民間雖然信仰很多,拜龍王、拜關羽、拜媽祖的都有,但是這些民間信仰和上面的”一神教“無疑不是一個概念。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講求的是”天人合一“、”敬天法祖“,信仰的是自己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先民。而這種觀念,最初,就是從儒家文化中發展來的。

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出身孔門,地位超然,卻有家不能歸,是福氣?

外國人其實很不能理解儒家思想對於中國人的意義,他們在研究的時候,一般不把”儒“稱為”儒家“,而稱為”儒教“,在他們的知識體系中,儒家思想對於中國人,乃至整個東亞文化圈而言,更像是一種”宗教“。

儒家思想自春秋戰國時期誕生,憑藉著自己獨特的哲學觀點從百家爭鳴的時代脫穎而出,到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成了中國人流淌在血脈裡的,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一部分,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生活。

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出身孔門,地位超然,卻有家不能歸,是福氣?

我們當然不可能一字一句地複述出儒家經典中的內容,但我們的生活習慣裡,包括對祖宗的敬畏、對教育的重視、對社會階層的劃分,甚至包括掃墓、婚嫁時的很多習俗,都和後來南宋時期集理學思想之大成的朱熹所撰寫的《家禮》是分不清的。

到了明代,王陽明的心學作為儒家學說的另一個分支迎頭趕上,和理學分庭抗禮,但總體而言,這二者也依然都是在儒家學說的理論框架之下的。無論是理學還是心學,他們都推崇著一個共同的”聖人“,那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

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出身孔門,地位超然,卻有家不能歸,是福氣?

孔子和孔門

提到山東,有一個說法,叫”一山一水一聖人“,這個聖人,就是孔子了。在我國,尤其在古代,”聖“這個字,是不可以隨便用的。這個字代表的是和皇帝相當,甚至比皇帝等級還要高的社會地位——曲阜孔府裡有一個”於氏坊“,在孔林旁邊,是孔子七十二代孫、衍聖公孔憲培的妻子於氏的墓。這個於氏,就是乾隆皇帝的女兒。

相傳,於氏在出生的時候,面相上不太好,有一顆痣,於是為她相命的方士就向乾隆諫言說,需要把她嫁到一個比皇室更富貴的門第裡,才能讓她長命百歲。這個比皇室富貴的門第,就是孔府。為什麼說孔門比皇室還要富貴呢?俗話說得好,”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在中國古代,即使是最長命的王朝,把兩漢算在一起,世襲罔替,也不過能夠在龍椅上坐400年。

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出身孔門,地位超然,卻有家不能歸,是福氣?

但孔府,作為”道統“的象徵,對於封建王朝而言,就好像傳國玉璽一樣。從宋至和二年開始,皇帝就專門為每一代孔府的繼承人封了一個專門爵位,叫作”衍聖公“,世襲罔替,代代享受國公的待遇,從公元1055年開始,這個爵位一直傳到了民國24年,武昌起義的浪潮席捲了全中國,民國政府建立之後,才撤去了這個尊號,改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不過,雖然換了個叫法,但孔門超然的地位仍然沒有改變就是了。

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出身孔門,地位超然,卻有家不能歸,是福氣?

孔德成:最後一代“衍聖公“

孔門的最後一代”衍聖公“,是德字輩,名叫”成“,字玉汝,號達生,是取“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之意。事實上,孔德成也確實從誕生開始,就飽受離亂和憂戚。他的生母不是76世孫孔令貽明媒正娶的妻子,而只是一個普通的婢女。還經過了難產的慘痛的折磨。

1919年的秋天,正值壯年的孔令貽赴京,為自己的老丈人陶式送殯,沒想到突發疾病,連家都沒來得及回,11月就在北京去世了。孔令貽膝下無子,只有二女,而當時的孔德成還在母親的肚子裡。 孔令貽去世之前,口述致書給當時徐世昌和溥儀,安排自己的後事,說,要是生下來的是男孩,就繼任為衍聖公。

當時北洋政府人心不穩,十分需要“衍聖公”這塊金字招牌來給自己正名,因此,徐世昌連夜就派兵包圍了孔府。到了孔德成降生的當晚,軍隊甚至把產房團團圍住,當時的山東省省長也特地到場監產。就這樣,孔德成在戒備森嚴的崗哨中出生了。

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出身孔門,地位超然,卻有家不能歸,是福氣?

他的誕生,被北洋政府當成了一根”救命稻草“,徐世昌甚至下令,在曲阜鳴禮炮十三響,來慶賀“聖裔不輟“,剛過百日的時候,孔德成就被徐世昌急不可耐地安上了“第三十一代衍聖公”的名頭,用來收買人心。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北洋政府在北伐戰爭中分崩離析。民國政府建立後,孔德成主動上書,請求撤銷自己的世襲爵位,但是被依然要用”道統“兩個字維護統治的蔣某人拒絕了。

蔣某人改換了“公”的名頭,設置了一個世襲的特任官,叫作“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依然拉著孔德成這個“傳國玉璽”不撒手。1949年解放戰爭之後,更是在敗退前直接把人帶到了臺灣。此後,孔德成的一生,就再也沒能到大陸看一眼。甚至在他去世之後,都沒能回到曲阜落葉歸根。

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出身孔門,地位超然,卻有家不能歸,是福氣?

結語

對於孔德成而言,孔子後人的身份,某種意義上其實是個束縛。他一生中有很多次都提出取消對自己”特任“、”世襲“的待遇,但是他身上代表著”道統傳承“的光環,讓他或主動或被動地,被時代的大潮牽引著,沒辦法遵從自己的心意,自由地做回一個普通人,連婚姻都是被人安排好的。他一生明言不參與政治,潛心治學,也是對自己一出生就既定的人生道路的一種反抗。

其實,”道統“與否,根本不繫在某個人的身上,而是繫於民心所向。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敢於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民族,儒家思想誕生在這樣的民族性之上,甚至孔子本人,都是擁護湯武革命的,《尚書》裡就講過,”天命靡常,惟德是輔“,一個政權,想要真正得到認同,需要的是人民群眾的力量,需要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

孔子第77世孫孔德成:出身孔門,地位超然,卻有家不能歸,是福氣?

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都盡全力想要攥緊孔德成代表的金字招牌,不顧世道民心,最後,不過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時代的浪潮,不是區區一個人,或者某個道統就能代表的,抓著這些東西不放手的人,不過是日薄西山的時候,一廂情願的自我欺騙罷了。孔子之所以是聖人,孔門之所以有超然的地位,不是因為他們教化了民眾,而是因為民眾信任著他們,尊敬著他們。

而失去了民眾基礎的”衍聖公“,在鑲金嵌玉的殼子剝落後,也不過是一個身不由己的,有家難回、有志難抒的普通人罷了。孔德成是幸運的,他出生在孔門,一生衣食無憂,孔德成也是不幸的,因為他一生都被”衍聖公“的名頭裹挾,在所有的人生選擇中,沒有一次有機會找回真實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