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內宅軼事——內宅禁地的生活

大家好,這裡是聖城小事,持續更新傳說故事、趣聞軼事,歡迎關注!!! 您的關注,是我天天向上的動力!!!

佔地二百多畝、廳堂樓閣四百六十多間的孔府,主人只有四個,陶氏、孔德成三姐弟,主要居住區域就是內宅。

進了孔府的大門,從中路一直往前,經過二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以及六個大院落,就來到內宅門前。

內宅是孔府的禁地,絕對禁止隨意入內,在從前,內宅門上曾貼過這樣一條諭告:“聖府內事關重要,無論何人不得擅自入內,如有違犯輕者司察處,重者定予嚴懲不貸。”在孔府的數百名僕人中,只有十幾人可以進去。內宅的大門兩側排列著雁翅鏜、虎尾棍、金頭玉棍等刀槍劍戟、刑杖棍棒,很像京劇裡的道具。但這並不是演習,而是為了維護孔府的尊嚴,這些武器表示如果有人冒失闖進去,就犯有殺身之罪。

孔府內宅軼事——內宅禁地的生活

孔府平面圖

因為不許隨意進入內宅,特別是男僕不能入內,大約光緒年間,孔府曾遭“回祿災”(火災),是內宅李由於蠟燭燒著幔帳引起的,著火後,由於內宅人手少,而且多是婦女,外面人離得遠,有些稍近的,聽到裡面呼救也不敢近來,結果大火蔓延開,燒了三天三夜,七座樓房都化為灰燼,樓房是木結構的,火苗竄的很高,那時候沒有消防隊,水源遠而少,真是束手無策。孔府裡救火的辦法就是在地上堆了好多堆錢,誰挑來一擔水澆在火上就到錢堆那抓一把錢,也不用數,能抓多少抓多少,然後再去挑水,回來再抓錢,專派了好多當差的負責往錢堆上堆錢。曲阜遠遠近近的老百姓都來挑水救火。據說,火災後重修孔府花的銀子,比明朝修一座曲阜縣城還多,還不算被燒掉的字畫、古玩、財物以及救火中買水用的錢堆。

這次火災後,曲阜城裡有了消防隊,那時候叫天衣社(取天一生水之意?),在鼓樓附近,民國初年,孔府又著了一次火,因為發現及時而且有了天衣社,當天就撲滅了。

幾次火災,孔府並沒有接受教訓,水源仍很少,男僕仍然不許進入內宅。在內宅門的旁邊,有一道流水石槽,從牆外通到內門去,水夫將水倒進水槽,水就沿著水槽流進了內宅。

孔府內宅軼事——內宅禁地的生活

水槽

在內宅大門口左右兩條黑漆長凳上坐著十餘名看內門的當差,他們也不能進去,只在內宅門口活動,遇到有貴客道來,他們就站成一排垂手恭立,由領班的拉著長聲向裡面通報:“某某太太到”,然後再由裡面的老媽子出來迎進去或者擋駕。

按照府規,如果貴客是乘轎車來的,就在角樓旁小東門停下,換乘孔府內的小轎子抬進內宅。這種轎子和《紅樓夢》裡林黛玉進賈府時乘的小轎子完全一樣,藍呢罩,一個座椅,小而輕便,前後兩個人抬,只在孔府內使用。

孔府內宅軼事——內宅禁地的生活

小轎子

陶氏外出一次很麻煩,在孔府內乘坐小轎子,除了轎伕外,還有一名當差的扶著轎杆,經過哪道門,哪道門上看門的就要站成一排恭敬迎送,還要由領班的上前打千問候,說:“給老太太請安!”然後後退三步,回到隊伍裡,小轎子則繼續前行,最後到角門換乘大轎車(轎子)。大轎車前面有一個騎馬的當差開路,叫頂馬。如果是晚上,則頂馬在前面,左右還有打燈籠的,燈籠上印著襲封衍聖公府的字樣,頂馬後面至少有八個荷槍實彈的警衛士兵,後面才是陶氏的轎車。轎車很有講究,拉車騾子的鞍是由琺琅製成,韁繩紫色的,車身很寬,左右兩個大玻璃窗,夏天換乘紗窗,冬天,車棚子裡面是灰鼠皮的。外面兩邊的腳踏板上站著車伕和一個當差,前邊車轅上盤腿坐著個老媽子手拿著陶氏用的銀製水菸袋,她專門給陶氏點菸的。轎車後面則跟著十多名跟班的當差。

由於內宅輕易不讓人進去,所以人們對於內宅生活非常好奇,總覺得十分神秘,其實在清末民國初期,孔府內宅裡面無非就一個婦女和三個小孩兒,過著平淡乏味的生活。

【注】深宅大院裡,也許有神秘的故事,但大多還是枯燥與平淡吧,這還是公爵人家,如果是皇宮內部,可想而知那種環境,堪比坐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