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品讀:《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

披星戴月,夜以繼日,有家難回,役夫心中苦,慨然吟式微。

《詩經》品讀:《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

式微

國風·邶風·式微

式微(mèi昧,天色將晚),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譯文:

天色已暮,天色已暮!為何不能回家住?如果不為君王事物,誰會在荒郊露水中吃盡苦!

天色已暮,天色已暮!為何不能回家住?如果不為君王貴體,誰會在野地泥濘中做勞務!

《詩經》品讀:《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

“式微”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指“事物由興盛而衰落”。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為“歸隱”的意象,如王維“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渭川田家》);孟浩然“因君故鄉去,遙寄式微吟”(《都下送辛大夫之鄂》》;貫休“東風來兮歌式微,深雲道人召來歸”(《別杜將軍》)等等。其實“式微”一詞出自《詩經》,意義與前兩者迥然不同。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兼併,夷狄交侵,社會處於動盪不安之中,階級矛盾日益加深,百姓生活困頓。這首詩,就是以勞役之人口吻所唱出的勞歌。

詩歌簡短,只有兩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歸”起問。“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因為“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為了養活奴隸主,供他們驕奢淫逸的生活,奴隸們夜以繼日地在野外幹活,晝夜不輟地在雨水和泥淖中辛勤勞作,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短短兩章,重章復沓,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受奴役者的非人生活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

《詩經》品讀:《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

這首詩簡短凝練,藝術表現技法高超。一以設問強化語言效果。“式微,式微,胡不歸”,引人注意,啟人以思,烘托情感氣氛,所謂不言怨而怨自深矣。二以活潑靈動的句式表現出結構美。短短兩章,句式有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種變化, 工整與靈活相整合, 參差錯落。三以重章換字, 押韻和諧,體現出一唱三嘆、餘味無窮的音韻美。詞氣緊湊,節奏短促,情調急迫,充分表達出了服勞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們日益增強的背棄暴政的決心。方玉潤評此詩云:“語淺意深,中藏無限義理,未許粗心人魯莽讀過。”(《詩經原始》)

關於本詩主旨,《毛詩序》說是黎侯為狄所逐,流亡於衛,其臣作此勸他歸國。劉向《列女傳·貞順篇》說是衛侯之女嫁黎國莊公,卻不為其所納,有人勸以歸,她則“終執貞一,不違婦道,以俟君命”,並賦此詩以明志。餘冠英認為“這是苦於勞役的人所發的怨聲”(《詩經選》),乃最切詩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