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的蔣萬安,為何並非“不可替代”?

文/米二

霸佔主席臺的蔣萬安

6月29日,臺灣立法機構內再度上演“全武行”。一張蔣萬安雙手戴著防刺手套,緊握主席臺麥克風,但是衣服被拉扯,露出肩膀的照片刷屏島內社交網絡。

“獨一無二”的蔣萬安,為何並非“不可替代”?

因為抗議蔡英文當局關於陳菊監察機構主管的人事任命,國民黨籍民意代表在召開全體會議提前一天衝入議場,霸佔主席臺,用沙發和鐵鏈鎖住大門,意圖擋住民進黨,阻止第二天會議的召開。次日上午,民進黨到場,他們破開堆積物的上部,高抬著將人一個個送入會場,國民黨則潑水、撒麵粉應對,雙方發生推搡。一番拉扯後,民進黨憑藉壓倒性人數優勢成功入場,國民黨民代死守主席臺。只見初次當選民代的洪孟楷用鐵鏈,將自己和國民黨黨團召集人林為洲、書記長蔣萬安、黨主席江啟臣與主席臺鎖在一起。不多時,民進黨破開這層防守開始拉人,將佔領主席臺者抬出場。蔣萬安被拉扯的照片也就是發生在這個時候。

照片流出後,有人調侃說,還好這次沒有陳玉珍。陳玉珍何許人也?去年5月,國民黨也曾一度霸佔主席臺,抗議民進黨當局任命李進勇為選舉機構主任委員。按照規則被提名者必須無黨籍,當時李進勇的確沒有黨籍,但是他是在3月才註銷的民進黨黨籍。任命這樣一位“無黨籍”人士,針對的就是之後的“罷韓案”。國民黨發出“搬走投票箱,霸佔主席臺”的號召,雙方出現衝突,當時蔣萬安也衝在了前線,而國民黨籍民代陳玉珍就在蔣萬安身邊充當戰術卡位的作用,阻止蔣萬安被抬走。不過可能因為國民黨對此事不太熟練,當時更有名的反而是一張陳玉珍面帶笑容雙手緊緊抱住蔣萬安,陳玉珍的微表情成為島內的討論熱點,關於國民黨抗議的討論熱度反而被蓋過。

“獨一無二”的蔣萬安,為何並非“不可替代”?

上一次,國民黨的“戰術”還沒有那麼熟練

而這次霸佔主席臺,國民黨顯然熟練很多,像蔣萬安這樣的國民黨中生代也通過這種方式在外界混了個臉熟。其實在野黨“偷襲”強佔立法機構主席臺,在臺灣內部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馬英九執政時期,在野的民進黨就屢屢採取類似的戰術來反制國民黨。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反對馬英九當局與大陸簽訂《兩岸服貿協議》,民進黨暗中鼓動大量學生衝進並長時間佔領了臺立法機構,後來也被稱為“太陽花學運”。

與其說國民黨這次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倒不如說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對議事規則的操作已經成為臺灣政壇的常態。而國民黨也在江啟臣、蔣萬安等人的帶領下,逐漸熟練地操控起這套戰術。

挑選人設

當然,操作議事規則只可能延緩議程的進行,作用卻有限。2017年臺立法機構審議“一例一休”草案,蔣萬安一“站”成名。在國民黨提出的發言時間不受限制的動議通過之後,他一人發言2小時,佔滿當天的會議時間,拖延了“一例一休”通過,不過也只是拖延而已,“一例一休”最後還是在島內上路。

物理霸佔主席臺充其量只是個“打手”,重要的還是要靠嘴皮子打造個人的政治符號,從而爭取更多的支持者。蔣萬安也很清楚這一點,他給自己的標籤是臺灣政壇年輕的一代——是的,跟他的蔣家血統毫無關係。

蔣萬安原名章萬安,2005年隨父親章孝嚴認祖歸宗改回蔣姓,確立了他“蔣家第四代”的身份。因為蔣經國在日記中否認與蔣孝嚴的關係,蔣萬安“第四代”的身份也經常遭到質疑。是非曲直按下不表,蔣萬安從步入政壇開始就在淡化這層身份。

“獨一無二”的蔣萬安,為何並非“不可替代”?

蔣萬安與父親蔣孝嚴

蔣萬安初次參選民意代表時就說,自己與蔣家唯一的聯繫就是血緣,而過去的成長的環境,成長的背景跟過程,其實和一般的臺灣年輕人都是一樣的。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自己是臺灣的年輕人而不是國民黨的“官二代”。

梳理蔣萬安的履歷,他有普通政治人物的一面。蔣萬安律師出身,從臺灣政治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在美國硅谷最大的律師事務所執業,2009年同4名夥伴一道在舊金山創立萬澤國際法務事務所,任執行合夥人。2013年因為業務和家庭原因回到臺灣。

蔣萬安最開始與接觸政治的確與父親有關。2002年蔣孝嚴第一次競選民意代表,蔣萬安為父親助選。2011年,蔣孝嚴在國民黨民代初選中以極小差距輸給羅淑蕾,讓出民意代表席次。而四年後,蔣萬安就正式登記參選父親曾經的選區——臺北市第三選區。蔣萬安參選時間之巧,也被戲稱為“王子復仇記”。不過他除了說出上述“一般的臺灣年輕人”理論外,打出的口號是“年輕人站出來”,與“王子”無關。他強調自己不是”王子“,也”無仇可報“。

而為了強化“一般臺灣年輕人”的身份,蔣萬安主動將自己與“太陽花學運”聯繫起來。他初次參選民代時,在給選民的小卡片上寫道:自從去年(2014年)“太陽花學運”和年底選舉之後,臺灣的政治生態發生了空前的變化,年輕人不能再沉默,一定要勇敢地站出來,臺灣才有希望。在競選集會上,蔣萬安也多次提到“太陽花學運”,將自己塑造成受“太陽花學運”影響而投身政界的臺灣年輕人,還是個在法律界小有成就的政治新星。

“獨一無二”的蔣萬安,為何並非“不可替代”?

蔣萬安首次參選“拜票”

而在今年初選舉國民黨大敗後,蔣萬安也率先與江啟臣等人一道,舉起了改革的旗幟,要求國民黨內組織架構進行改革,站在了“黃復興黨部”對立面。而”黃復興“最初是蔣經國參與籌建的。

選擇的背後

在“一般臺灣年輕人”還是“蔣家四代”這道選擇題上,蔣萬安可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但試想,如果蔣萬安沒有蔣家後人的身份,能否在40歲出頭就出任國民黨書記長?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參考同在美國賓州大學攻讀法律的蘇貞昌之女蘇巧慧。她與蔣萬安同一年參選民意代表,因為學歷背景、成長過程相似,還曾多次被邀請同臺參加電視節目,被冠以臺灣政壇“金童玉女”之名。

“獨一無二”的蔣萬安,為何並非“不可替代”?

現在的蘇巧慧只是開啟了第二任民意代表的任期,在民進黨內部更是排不上號。而即使只是這樣的位置,也是蘇貞昌保駕護航得來的。蘇巧慧在從政之前,還曾經在父親創辦的超越基金會工作,累積了在教育、文化方面的人脈資源。這些也是蘇巧慧出任民意代表之後,主要關注的內容。

而自詡“一般的臺灣年輕人”的蔣萬安,也並不是完全將蔣家後人的身份棄之不顧。或者說,在兩岸提議上,蔣萬安可能是唯一一個可以在否認民進黨的同時,又肆無忌憚地對大陸喊話的那個,利用的就是他蔣家後人的身份。

去年是《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蔣萬安當時上演“左右開弓”,一方面公開力挺蔡英文,稱無法認同大陸與臺灣政黨進行民主協商,另一方面又稱無法接受蔡英文所說的“臺灣從未接受‘九二共識’”的說法。這相當於承認兩岸政治協商的“九二共識”,又反對兩岸進行政治協商。這樣的矛盾也只有利用他“蔣家後人”的身份,才顯得不至於突兀。蔣萬安說“九二共識”是兩岸合作的基礎,但是現在想要進行民主協商就是“共產黨的套路”。而正是因為血緣關係,蔣萬安的言論才在島內一石激起千層浪。

“獨一無二”的蔣萬安,為何並非“不可替代”?

蔣萬安言論一出,島內輿論譁然

對外“蔣家後人”,對內“臺灣年輕人”,蔣萬安從政開始思路就很明確——他在島內瞄準的是年輕人,爭取的是新的選民。而在近幾年民進黨不斷“去中”的情況下,蔣姓的身份在年輕人中間更多的是減分項,於是他選擇淡化這一身份,展現出律師精英出身的政治人物的一面,當然馬英九的那句“真是帥”可能也是另一重加分項。而處理兩岸關係時,在民進黨當局挑起兩岸仇視情緒的大背景下,蔣萬安的“蔣家四代”唯一參政的身份也有了用武之地。

身份而已,合則用,不合則棄。

新的題目

憑藉自己的政治邏輯,蔣萬安成功守住了一畝三分地。即使在今年初國民黨選舉形勢不好的情況下,蔣萬安還是戰勝了民進黨傾全黨之力支持的候選人吳怡農,連任民意代表。但是現在的蔣萬安,作為國民黨書記長,需要面臨一個新的問題——國民黨改革。

“獨一無二”的蔣萬安,為何並非“不可替代”?

在談到國民黨改革的時候,蔣萬安說兩次領導人選舉戰敗,可以知道國民黨其實離中間選民太遠,有很多面向需要徹底反省,包括論述、基層組織、吸納年輕人、廣增人才等,都必須要徹底改革。一個“徹底”就意味著,只要能夠爭取到選民,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改的。

國民黨在野的這些年,的確學到了民進黨一些鬥爭的策略。比如佔領立法機構,抗議民進黨當局推行某些政策,比如“一例一休”。但結果卻是國民黨依然沒有能夠贏回民意。於是這次,國民黨瞄準了“九二共識”,想像蔣萬安一樣靈活選擇政治立場。

不過這樣可能就忽略了基點。

國民黨需要改革是共識,但卻不可能完成像蔣萬安那樣,從“官二代”到“一般年輕人”的改造。蔣萬安的血緣就在那裡,隨時可以從自身血緣出發,作出自相矛盾的言論而不顯得突兀。但如果國民黨完成徹底改革,變成“一般的臺灣政黨”,國民黨的立黨之本又怎麼可能像血緣那樣輕易拾起?那國民黨完成改革之時,國民黨的不可取代性又在哪裡呢?

更何況,蔣萬安或許確實“獨一無二”,但政治立場“靈活”的他,又能夠有多少“不可替代”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