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為算法注入靈魂的企業

“尋找在數字智能時代更適宜人們詩意地棲居的地方。”

作者 | 羽立

兩年前,《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一篇文章曾引發爭議。這篇名為《想要讓決策更少偏見?用算法吧!》的文章認為,人類的決策總免不了帶著偏見。雖然AI算法也存在偏見,但總比人類的偏見小得多,所以應該被更廣泛地使用。反對者對這個結論異常敏感,因為正是在關乎決策的問題上,算法似乎正在剝奪人類引以為傲的自由意志。

幾天前,同樣是《哈佛商業評論》刊登文章,描述一家中國企業如何以一種全新的“算法”將自由意志交還給人。這家企業就是海爾,人單合一模式就是文章提到的另一種“算法”,它逆轉了一切算法的非人性邏輯。文章稱,海爾利用類似算法的原則實現了自校正的能力。它模擬算法原理,基於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對公司的商業模式、資源分配和結構進行頻繁且精準的調整,完全脫離從上至下的人工指揮,做到快速響應。

人單合一模式是一種不是算法的“算法”,或者說,它是基於自然之道而非管控思維的終極算法。

對於算法愈發被濫用的現實,張瑞敏先生喜歡引用簡史三部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的那句話:“我們已成為數據巨頭的商品,而不是用戶 。”

體驗不只是數據

在海爾,“用戶體驗”是一個高頻詞,體驗雲這個概念就是海爾獨創,意味著對用戶需求全場景、全天候的無縫感知與滿足。雖然很多人都熟悉“體驗經濟”一詞提出者約瑟夫·派恩的那句話:“商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體驗是令人難忘的”;雖然很多企業都會宣稱它們重視用戶體驗,但到底什麼才是體驗?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加持的時代,當“體驗”已經被塗抹上太多脂粉,它在本質上究竟意味著什麼?

一家為算法注入靈魂的企業

還是赫拉利直擊核心。在他看來,同樣是談體驗,很多人(或者企業)會在人文主義和數據主義的岔路口分道揚鑣,漸行漸遠。人文主義認為所有體驗都發生在我們心中,要從自己的內心找出一切事物的意義,進而為宇宙賦予意義;數據主義則認為,我們並不需要(甚至不可能)從自己心裡找到意義,體驗要經過分享變成數據才有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的體驗並不比狼或者大象的體驗更優越,畢竟都只是數據。

恰好也在這個路口,康德那句“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成了界碑。海爾堅定地站在“人是目的”這一端。張瑞敏說,算法非常好,但如果把它變成一種控制用戶的東西,就會走向它自己的反面。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對此惺惺相惜。在9月20日舉辦的2020世界工業互聯網產業大會上,李院士盛讚張瑞敏先生是“先覺者”。所謂“先覺”,是基於一個嚴峻的拷問:當超級智慧來臨時,人將走向哪裡?如果只能生活在一個工具理性設計的花園,人的意義何在?李培根院士認為,海爾給出了率先的回答:企業經營管理之道的太極和元點是“人的存在”和“人的價值”,人單合一模式立足於這個元點。

“張瑞敏先生和他的團隊在一片新的高地,尋找在數字智能時代更適宜人們詩意地棲居的地方。”李院士說。

有“靈”才能“活”

不久前《人物》雜誌的一篇文章,描述了外賣騎手是如何被困在數據系統裡的。“從顧客下單的那一秒起,系統便開始根據騎手的順路性、位置、方向決定派哪一位騎手接單……如果一位騎手揹負5個訂單、10個任務點,系統會在11萬條路線規劃可能中完成‘萬單對萬人的秒級求解’,規劃出最優配送方案。”由此,騎手變成“吃數據飯的”,單量、超時率、差評率、投訴率……所有這些,都是困住騎手的無形繩索。

一家為算法注入靈魂的企業

人逐漸成為一個巨大系統裡的微小芯片——赫拉利的判斷已不是預言,而是現實。更糟糕的是,沒有人真正瞭解這個系統,它超出了任何人的設計或理解。換言之,這個龐大機器雖然一刻不停地瘋狂運轉,它的內在卻沒有靈魂。

產品也同此理。在張瑞敏看來,在產品經濟時代,企業下一個定義,讓產品滿足某些功能,它就被形式左右了,只是個載體而已。如果從用戶體驗出發不斷變化,體驗迭代,那產品就“活”了,知道用戶要什麼,怎樣與用戶互動,這樣就被賦予了靈魂。“如果產品沒有靈魂,這個企業還能夠在互聯網時代存在嗎?不可能。”張瑞敏說。

也許是因為捕捉到了海爾的靈魂,商業生態系統概念的提出者詹姆斯·F·穆爾對這家企業非常感興趣。幾天前,在“人單合一無邊界網絡|開放大講堂2020”首場會議上,穆爾做了這樣的比喻:當人們從外部看海爾時,可能會看到先進的製造分銷流程、雄厚的人力資源系統、鏈群、世界級操作平臺等等。這些是海爾這家企業“從外面看到的樣子”。但如果你稍微深入到海爾內部,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

你會發現海爾圍繞人類具有巨大潛力這一假設,找到了進行系統化建設的途徑,堪稱是獨一無二的。

穆爾準確地描述了海爾的靈魂。

一家為算法注入靈魂的企業

酒神與日神

張瑞敏在第四屆人單合一模式國際論壇上的演講中,提到了海爾創業36年來的三次“砸”——先砸冰箱,通過改變觀念砸出了中國冰箱史上第一塊質量金牌;再砸組織,砸出了全球引領的物聯網時代的人單合一模式;如今海爾砸標籤,改變白色家電品牌的刻板印象,從高端品牌轉為生態品牌。

砸,是一種酒神精神。19世紀末期,正統德國文化正在斷裂,尼采於當時居主流地位的“日神精神”之外崇尚“酒神精神”,是對僵化傳統的反叛和超越。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並不矛盾,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永恆循環:用酒神精神不斷自我毀滅,自我重生,再進入日神精神代表的秩序和理性,直至基業長青。

某種意義上,酒神精神也是時代的靈魂。追溯到古希臘神話,酒神狄俄尼索斯護佑希臘的葡萄酒釀造業並滋養了當時的戲劇文化,對酒神的崇拜就是對生命的禮讚,這種淵源對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當人類進入智能時代,一旦權力從人類手中交給算法,人文主義的議題很可能會被淘汰。

赫拉利並沒有危言聳聽。在他看來,只要我們放棄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秉持以數據為中心的世界觀,一旦萬物互聯網開始運作,人類就有可能從設計者降級為芯片,再降級成數據,最後在數據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滾滾洪流中的一塊泥土。

因此,當我們熱衷談論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時,別忘了先為算法注入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