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劇《絕代雙雄》與趙匡胤之死——《衝出江湖》系列隨筆之四

女直渤海/文


武俠劇《絕代雙雄》與趙匡胤之死——《衝出江湖》系列隨筆之四

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圍繞著宋太祖趙匡胤產生了不少文學作品,像戲曲《千里送京娘》《斬黃袍》《三打陶三春》《賀后罵殿》等;小說則有《飛龍全傳》(清·吳璿)、《宋太祖三下南唐》(清·好古主人)、《第一俠義奇女傳》(清·無名氏)等,都是與趙匡胤有關的。其中《飛龍全傳》稱趙匡胤是上天赤須龍下凡,奉天承運而為真命天子,是來結束五代戰亂的。書中描寫趙匡胤闖蕩天下,憑一條鐵棍打遍天下十三州。在闖蕩江湖時,結交英雄豪傑,如鄭恩、高懷德等,最後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稱帝而為一代天子。民間傳說把趙匡胤描繪成武功高強之人,還說其棍法得自少林等。

武俠劇《絕代雙雄》與趙匡胤之死——《衝出江湖》系列隨筆之四

趙匡胤在統一天下過程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戰役之一就是攻滅南唐。舞文弄墨、填詩作賦的南唐後主李煜,終究不是武人出身的趙匡胤的對手,自然逃脫不了亡國破家的命運。後人對這一文一武的較量很感興趣,往往以此為題材拍成影視劇,著名的就有《李後主與趙匡胤》《情劍山河》等。前些年,國內還放映過新加坡製作的電視劇,名為《絕代雙雄》,收視率還很高。

武俠劇《絕代雙雄》與趙匡胤之死——《衝出江湖》系列隨筆之四

說起《絕代雙雄》的情節,頗為有趣,它帶有傳奇與戲說性質。全劇共四十集,說趙匡胤、李煜為五代末年的並世雙雄,一在北方的“周”,一在南方的“唐”。情節分兩條線索交叉進行。趙匡胤在北方,因仗義好打抱不平,常常使身為都指揮副使的父親無可奈何。趙匡胤後因暴打上將軍韓通之子韓微,被充軍鹽州。不久又因一時仗義,殺獄官而流落江湖,結識了鄭恩、柴榮、石守信等好漢。同鄭恩浪遊天下時,因為偷瓜吃,鄭恩被莊主女兒陶三春幾次打敗,後在柴榮、趙匡胤的幫助下,鄭恩與陶三春結為良緣。

武俠劇《絕代雙雄》與趙匡胤之死——《衝出江湖》系列隨筆之四

漫遊路上,趙匡胤還解救過京娘,並將她護送回家。趙匡胤還在揚州遇到李煜,並幫助李煜擺脫了李弘冀的陰謀迫害,趙匡胤、李煜二人遂結為生死之交。這時的李煜,是南唐國主李璟第六子,喜愛詩書,不喜權力之爭。李璟欲立其為太子,遭李璟長子李弘冀以及李煜弟李從善的忌恨,為爭奪儲君之位,刀光血影,陰謀不斷,使李煜十分苦惱。無奈李煜只得沉浸於愛河中,先是與周娥皇相戀、結婚;後又遇娥皇妹小周,又有鳳兒、流珠諸女暗戀於他,於是產生了糾纏不清的多角愛情故事。另一條線索,趙匡胤經柴榮幫助,入郭威軍中,屢建奇功,在平定北漢餘部後,與其父均晉升為大將軍。在柴榮登基為帝后,趙匡胤與其弟趙光義出使南唐,強迫南唐割讓江淮十四州,並在金陵巧遇李煜而相聚。趙光義遇小周,一見鍾情,小周卻拒之千里之外。南唐拒絕割讓江淮十四州的要求。於是趙匡胤奉命率軍連克江淮各地。無奈之下,中主李璟派李煜與趙匡胤相見,向周割讓江淮十四州。李璟因而憂傷去世,李煜繼位為南唐國主,而周的國主柴榮,也因積勞成疾,不久去世。掌握兵權的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中,被眾軍將擁上帝位,周改國號為宋。宋用兵江南,李煜雖積極對抗,但金陵終究城破,李煜只得歸降大宋。但此時,做了大宋開國之君的趙匡胤卻被其弟趙光義所下的慢性毒藥弄得病弱不堪。一天夜裡,趙光義進宮逼其兄交出帝位,趙匡胤暴怒持斧砍向趙光義,但已無濟於事,含恨走到生命盡頭。趙光義繼位,強迫佔有了小周後,但小周後始終不愛趙光義,一怒之下,趙毒死李煜,殺了小周後。但趙光義雖貴為帝胄,卻從此精神恍惚,終日處於茫然之中。


武俠劇《絕代雙雄》與趙匡胤之死——《衝出江湖》系列隨筆之四

顯而易見,《絕代雙雄》的故事情節,不少取自傳統的戲曲、小說,如趙匡胤送京娘、鄭恩偷瓜遇陶三春以及趙匡胤稱帝后,為解除大將兵權,藉口酒醉殺了鄭恩。陶三春為夫報仇,殺向金殿,後來只割了趙匡胤的一角黃袍了事等。但更多的是劇作者的藝術虛構,像趙匡胤浪遊天下時與李煜相遇,結為生死之交;趙光義迷戀小周後,多次追求,均遭拒絕等。這些在正式的歷史文獻裡,很難找到根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絕代雙雄》的大結局採用了宋史中的一大迷案:趙光義逼宮,在燈影斧聲(或作燭影斧聲)中結束了趙匡胤的生命,自己篡位為帝。趙匡胤是否為趙光義暗害身亡,這是歷史學家們至今還在爭論的問題,但小說家卻喜其傳奇色彩,寧信其有,將其拿來作為小說情節編入書中,像《宋史通俗演義》、《宋宮十八朝演義》都採用“燭影斧聲”情節描寫趙光義奪權繼位,《絕代雙雄》走的也是這個路子。

武俠劇《絕代雙雄》與趙匡胤之死——《衝出江湖》系列隨筆之四

按照封建社會的正統觀念,趙匡胤的帝位應傳給其子趙德昭或趙德芳。但趙匡胤死得很突然,卻由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宋史·太祖本紀》與《宋史·太宗本紀》都沒有“奉遺詔繼位”的明確記載,只有《宋史·王繼恩傳》記載趙匡胤死後,宦官王繼恩沒聽賀皇后命皇子趙德芳入宮即位的命令,卻召趙光義入宮,隨後光義即位,這就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疑點。就連遠在北宋境外的大遼,其《遼史·景宗本紀》也記載說:“宋主匡胤殂(突然死去),其弟炅(指趙光義)自立”。北宋僧人文瑩在《續湘山野錄·太宗即位》中記載,宋開寶乙亥(975),有人向趙匡胤預言,十月二十日這一天,天氣晴朗,就可延壽一紀,如不晴就要預備後事。到了這天,由早到晚天空一直晴明,趙匡胤心中分外高興。可到夜裡,突然陰雲四起,雪雹驟降。趙匡胤急召弟趙光義入宮,二人對飲,宦官、宮娥都被命令避開。只是遙見燭影下,趙光義有時避席“有不可勝狀”,到三更殿雪數寸,趙匡胤拿拄斧截雪,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當夜,趙匡胤突然死了,“太宗(趙光義)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這段含含糊糊的記載,於是有人便猜測趙匡胤慘死於斧下,有的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毒死的,還有的說趙光義調戲了太祖寵妃,被發覺,迫使趙光義殺死太祖等等。可見,正當壯盛之年——五十歲的趙匡胤猝死,後人多相信其死於宮廷謀殺。有一齣戲,名叫《賀后罵殿》,就是敘述趙光義即位,趙匡胤的皇后賀氏上殿怒罵,趙光義含羞忍讓,這可看出民間老百姓的心態。


武俠劇《絕代雙雄》與趙匡胤之死——《衝出江湖》系列隨筆之四

“燭影斧聲”,畢竟是一種懷疑,歷史學家也提出了不少反證,《東都事略·太宗紀》就說:“癸丑,太祖崩,奉遺詔即皇帝位”,《宋史》卷一百二十二《禮二十五》也提到太祖遺詔喪事從儉以及各級將領不得隨意入京奔喪等等,但沒有傳位於趙光義的內容。而《宋會要輯稿》(中華書局影印本,第二冊1064頁)卻載錄了遺詔的全文,有關傳位趙光義的部分說道:“皇弟晉王天鍾睿哲,神授莫奇,自列王藩,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時惟長君,可於柩前即皇帝位。”這篇遺詔還見於《宋大詔令集》,這些都是宋代留傳至今較原始而又具權威性的文獻,直到今天還無法證明這些文件是偽造的。另外,據史載,趙匡胤之母昭憲太后臨終前,曾囑太祖立約,先傳位皇弟,再傳位於皇子。此約史稱“金匱之盟”,雖然不少學者不相信其真實性,但起碼在皇位的繼承上,皇室內部存在著爭議或內定也是可能的。由此可見,《宋會要輯稿》中的遺詔,為一千多年紛紛揚揚的“燭影斧聲”之說的真實性,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反證則是確定無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