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若想讓國家繁榮昌盛,必定要做到臥薪嚐膽,勵精圖治

本文由鼎歡侃歷史原創首發,禁止轉載!

大家好,鼎歡侃歷史今天跟大家聊一下,古代君王若想讓國家繁榮昌盛,必定要做到臥薪嚐膽,勵精圖治!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不無感慨地說道:“治國與養病無異也。病人覺愈,彌須將護。若有觸犯,必至殞命。治國亦然:天下稍安,尤須兢慎,若便驕逸,必至喪敗。今天下安危,系之於朕,故日慎一日,雖休勿休。”(《貞觀政要·論政體》)《策府元龜》的編纂者也認為:“《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傳》曰:‘人道敏政。’況乎宇宙之大,內撫諸侯,外安百蠻。體元以立制,建侯以共治,禮樂征伐於是乎在。三皇以前,風俗簡樸,雖曰無為,無不為也。五帝神聖,其臣莫能及,故自親事。處乎法宮之中,明堂之上,朝以聽政,晝以訪問,暮以修令。”意思是說,帝王作為國家的首腦,要面對內政外交等諸多直接關係到國家盛衰興亡的重大事情,因此,他必須親事勤政,殫精竭慮,全力以赴。在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帝王也確實代有其人。春秋末年的越王勾踐,就是其中的一位。

古代君王若想讓國家繁榮昌盛,必定要做到臥薪嚐膽,勵精圖治

勾踐是越王允常的兒子。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N年),越王允常死,勾踐繼承王位,入主大統。當時,與越國毗鄰的吳國,是越國的主要競爭對手,由於長期的相互攻伐,雙方積怨甚深,都想有朝一日滅掉對方。勾踐即位之初,吳王闔閶趁其國本未固之機,興兵伐越,企圖一舉消滅這個競爭對手。計劃訂下之後,吳王闔閭親率精兵三萬,攻打越國。尚未從喪父之痛中解脫出來的勾踐,倉促應戰,親率大軍前去抵抗。在雙方的激戰中,勾踐派出敢死隊,沖人吳軍陣地,一舉打敗吳軍,並射傷了吳王闔閶。不久,闔閶就在傷痛和悔恨交加之中去世。

古代君王若想讓國家繁榮昌盛,必定要做到臥薪嚐膽,勵精圖治

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為吳王。在伍子胥等一班大臣的輔佐下,夫差內修政務,外交諸侯,募兵厲馬,時刻準備進攻越國,以報殺父之仇。為了防患於未然,勾踐採取先發制人的策略,率先攻打越國。由於夫差早有準備,勾踐先發制人的目的不僅沒有實現,而且自己也身陷於吳兵的重重包圍之中。在謀臣范蠡的策劃下,勾踐委曲求全,派大夫文種到吳軍陣地求和,答應俯首稱臣,並將自己的妻子獻給吳王為妾,越國的奇珍異寶也一併送給吳王。吳王夫差見此情形,答應放他一條生路,但前提是勾踐必須到吳國做人質。就這樣,身為一國之君的勾踐,作為人質來到了吳國的都城姑蘇(今江蘇蘇州市)。吳王夫差雖然饒他不死,但對殺父之仇卻記憶猶新。為了羞辱他,夫差讓他為自己養馬,並安排他住到闔閭墳墓旁的一間石頭壘成的房子裡。

古代君王若想讓國家繁榮昌盛,必定要做到臥薪嚐膽,勵精圖治

讓殺父的仇人住在父親的墓地,夫差的這種刻意安排,時常讓勾踐覺得活著比死還要難受。更讓他難以忍受的是,夫差每次出門,也總是讓他牽馬。於是,在吳國都城姑蘇的大街小巷,時常出現這樣的一幕畫面:吳王夫差騎著高頭大馬,氣宇軒昂,凜然不可侵犯;而越國國王勾踐卻灰頭土臉,牽引著吳王乘坐的馬匹,活像吳王的僕從。這種遊街式的當眾羞辱,不要說對於一國之君,就是對於一個普通人等,也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精神摧殘。拉著吳王的馬,行屍走肉般地巡行於姑蘇的大街小巷,勾踐真恨不得路下有一個洞穴,自己一頭栽到洞穴裡了事。

古代君王若想讓國家繁榮昌盛,必定要做到臥薪嚐膽,勵精圖治

勾踐在吳國的這種奇人籬下、備受屈辱的生活,一連持續了三年。三年間,他雖然對吳王夫差恨之入骨,但他從不將自己的憤恨表露出來。從外表上看,他像兒子侍奉父親那樣,小心翼翼地侍候著夫差,不僅百依百順,而且一切行止比夫差的其他僕人還要馴服、恭順。每次與夫差說話,他總是稱自己為“兒臣”,說到自己魂牽夢縈的祖國——越國時,他也總是把它稱之為“大王的屬地”。有一天,夫差問他:“如果寡人放你回去,你將做些什麼?”他未經思考便脫口而出:“如果大王放兒臣回去,兒臣一定將大王的那塊屬地打理得服服帖帖,好讓大王高枕無憂,併為大王提供源源不斷的財富。”聞罷此言,勾踐當然龍顏大悅,他認為勾踐已真正臣服於自己,絕不會再有二心。於是,便將他放回越國。

古代君王若想讓國家繁榮昌盛,必定要做到臥薪嚐膽,勵精圖治

勾踐回到越國後,亡國之痛和石室養馬之辱,時時刻刻地刺激著他、折磨著他。痛定思痛之後,他立下誓言:一定要奮發圖強,重振雄風,洗刷恥辱。為了使自己時刻牢記亡國之恨,不讓舒適的生活消磨自己的意志,勾踐就把自己臥室裡的錦繡被褥全部撤掉,代之以柴草。晚上,他就睡在柴草之上。他還在房間懸掛一隻苦膽,每當坐臥起來,或吃飯之前,他都要嘗一嘗苦膽的味道。“臥薪嚐膽”的典故,就出自勾踐的這段生活經歷。在他看來,苦膽再苦,也沒有國破家亡寄人籬下苦;薪床再不好,也比石室囚居的生活好。平日裡,他處理完政事之後,就親自下地耕作。他還鼓勵自己的夫人養蠶和織布,吃飯不食肉,穿衣不要錦緞。他還時常深入民間,禮賢下士,傾聽意見,瞭解民間疾苦。

古代君王若想讓國家繁榮昌盛,必定要做到臥薪嚐膽,勵精圖治

勾踐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終於使得飽受戰亂亡國之禍的越國又振興起來。兵強馬壯之後,勾踐便把雪恥之事提上日程。吳王夫差十八年(前478年),勾踐親率越國大軍,向吳國發起全面的進攻。越軍勢如破竹,銳不可擋。不久,越軍攻下姑蘇,吳國被滅,夫差自殺而死。像勾踐這樣發奮自勵,銳意進取的帝王,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有很多。當然,由於具體的歷史環境與自身境遇的不同,他們所採取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古代君王若想讓國家繁榮昌盛,必定要做到臥薪嚐膽,勵精圖治

發動“靖難之役”而從自己侄子手中奪取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是明代歷史上繼朱元璋之後的又一位勵精圖治的有為帝王。他在當了皇帝之後,事必躬親,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親自過問。他認為,自己的皇位來之不易,應該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來不得半點馬虎。有一天,他在右順門看文武朝臣的奏牘,一不小心,案几上的一個鎮紙用的金獅被挪動了一下,差點掉到地上。朱棣馬上將這件事與國家的大事聯繫起來。他說:“一器之微,置於危處則危,置於安處則安。”說罷,他看了看朝臣,又指指金獅,繼續說:“天下,大事也,豈可置於危處?尤須安之。天下雖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謹,小事不謹而積之,將至大患;小過必改,小過不改而積之,將至大壞。此皆致危之道也。”

古代君王若想讓國家繁榮昌盛,必定要做到臥薪嚐膽,勵精圖治

朱棣不僅是這樣說的,而且也是這樣做的。為了天下這一“大器”,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一年之中,他只有在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這十天中稍事休息,其他時間幾乎沒有假日。他把朝臣送上的《大學正心章講義》仔細誦讀,反覆領會其中清心寡慾的道理。他認為,做皇帝的人尤其不能有所好樂,一有好樂,溺而不返,則理必勝欲。只有做到心靜而虛,才能事來則應,事去如明鏡止水,這樣自然符合天理。為了做到清心寡慾,朱棣可謂絞盡腦汁。作為皇帝,白日裡有許多政事需要處理,無需約束自己,就可以做到心靜而虛。但是,退朝之後,回到後宮,則往往容易放鬆自己。為了在閒暇時也能保持清心寡慾,朱棣便時常默坐冥想,以約束自己的欲心。他還把帝王的欲心與天下的治亂聯繫起來。他說:“身為人君,如果於宮室、車馬、服食、玩好無所增加,則天下自然無事。”一想到這裡,他便頓時警覺起來,克己止欲之心就能夠佔上風。有一次,他派宦官去山西採辦天花,但很快便十分後悔,於是立即下令停辦。

古代君王若想讓國家繁榮昌盛,必定要做到臥薪嚐膽,勵精圖治

平日裡,朱棣生活也十分簡樸,甚至連上朝時穿的內衣也破舊不堪,衣袖外露,納補而復出。侍臣們看到他的穿戴,每次都是一片頌德之聲,他聽了卻直搖頭說:“朕十日換一件新衣,未嘗沒有。但念昔日母后躬身補舊衣,先皇見而喜,說母后居富貴,依然克勤克儉,為子孫作出了榜樣。故朕嚴守先皇之訓,不敢忘記。”由於朱棣的居安思危和勵精圖治,使他在位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威遠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