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多災多難的寧德(清)

歷史越近,記錄越翔實,但卻不一定真實。

反而是最近的上一個朝代的記錄最值得推敲。

讓我們來看看國力強盛的清朝統治下的寧德是不是還是那樣多災多難。

 順治三年(1646年)

南明右僉都御史劉中藻(福安蘇陽人)聚部抗清,連克閩浙數縣,被魯王晉封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順治五年(1648年)十月,攻克福寧州城,後又攻陷福安。次年正月,清以大兵圍困福安,四月,城中糧盡劉中藻自縊,與其一道自盡殉難的守城將士共9200餘人。

順治十三年(1656年)

鄭成功率部將甘輝、周全斌駐軍三都澳,並在護國嶺大敗清軍,兵臨寧德縣城。

順治十六年(1659年)

鄭成功部駐守沙埕(今福鼎沙埕鎮),清福建總督派兵駐防福寧,以防鄭部襲擊。

順治十八年(1661年)

同年,鄭成功部在福寧沿海頻繁開展抗清活動,福建督撫蘇納海上疏批准福寧沿海一帶居民內遷,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方才開界返歸。

康熙五年(1666年)

正月,福安大雪,積深五六尺。

康熙十三年(1674年)

福寧水陸總鎮曾養性反清,率眾攻鎮署並據寧德。同年古田亦被其另一部攻陷,縣令降。

康熙十四年(1675年)

福寧桐山(今屬福鼎縣)大水,淹死500餘人;福安大水,船可入縣城。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

八月十七日,福安大水,浸沒縣城,廬舍多漂沒,死傷無數。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冬,寧德地震,缸水震潑。

雍正十一年(1733年)

甘國寶(屏南甘棠漈下人)登武進士科,選授御前侍衛,後累官至臺灣總兵、福建水師、福建陸路提督等,有指虎畫傳世。

乾隆十五年(1750年)

七月,寧德、福安、古田發大水;八月,霞浦大風雨,水高離城垛僅3尺。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福鼎大水,溺死人畜無數。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福鼎群虎為患,傷人畜甚多,白琳至霞浦途中斷行人,後用挖穴法捕殺20餘隻,患始平。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霞浦南鄉水澳林(現長春鎮閭峽村)同安籍漁工蔡牽,發動該村同安籍漁民起義,活動於閩浙沿海,不斷打擊清軍。

嘉慶三年(1798年)

閩浙蘇水師總統李長庚率師鎮壓蔡牽部眾。

嘉慶八年(1803年)

以福寧沿海不靖,設福寧水陸總鎮於三沙,並派駐水師營。

嘉慶九年(1804年)

十一月,福鼎秦嶼海灘有3條巨鯨擱淺,大者4000公斤、小者約500公斤。

嘉慶十年(1805年)

蔡牽率部橫渡臺灣海峽至鳳山,得當地義軍支持,隊伍發展至2萬餘人,並被擁為鎮海王,次年率部攻福寧府不克,但斃李長庚。嘉慶十三年(1808年)蔡被誘與清軍激戰時陣亡。

道光十八年(1838年)

六月,屏南縣隕星如雨,連續數夜。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十月十九日,英軍一兵艦侵犯三沙灣,在東衝海岸被守軍擊退。

咸豐元年(1851年)

建寧茶客將紅茶製法傳入福安坦洋,遂製成暢銷國內外的“坦洋工夫”茶。

咸豐三年(1853年)

五月初六,福鼎兩次地震,初七至初十,有餘震,牆壁微動。

是年,霞浦、福鼎、壽寧颱風暴雨成災,全境糧食歉收。

同治三年(1864年)

五月,“金錢會”發動福寧府城暴動事洩,被殺60餘人。

光緒七年(1881年)

福寧及政和、浙江泰順等地茶葉多運集福安坦洋加工精製後外銷,時坦洋有茶莊36家,人稱“小福州”。

光緒十年(1884年)

中法戰爭爆發,福寧府總兵侯民貴在獅頭山建營房、築炮樓並募兵500名,把守松山海口,另派兵1營駐守東衝口。

光緒十三年(1887年)

同年,福安30多個農民組成義軍,提出“為國復興”口號,掀起反洋教鬥爭。

光緒十六年(1890年)

五月二十八日,福鼎颶風,六月初一又起,海船迴避不及多被掀翻,死者千餘。

光緒十八年(1892年)

十一月,福鼎大雪,溪澗冰厚1尺多,上可行人,沿海港汊凍凝,人畜亦有凍死。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

六月十一日(8月1日),古田齋會首領劉祥興率眾殺死向清廷提供齋會起義情報的英籍教士等11人,事後,英美派軍艦進逼閩江口,清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勢力,逮捕起事者200餘人,劉祥興等26人被處死,66人被判無期徒刑和充軍,史稱“華山教案”。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三月三日,清廷準開三都澳為商埠。次年三月二十九日(5月8日),在三都成立福海關,三都澳正式開放為對外貿易港口,英、美、德、俄、日、荷蘭、瑞典、葡萄牙等國21家公司在三都設有機構。

十一月二十六日,德國旗艦“凱撒號”在三都海面觸礁。翌年,英海軍在觸礁處設錐形浮標。

同年,福州至三都間開始行駛汽船。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十一月,日本大阪商船會社開闢三都至福州航線,每月4次,全年通航。

同年,僑領黃乃裳在古田、屏南招募農工數百人赴南洋(今馬來西亞沙撈越)定居墾荒,為區內最早向海外移民。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冬,福寧府創立寧郡中學堂,次年改稱福寧中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福寧中學校,為閩東近代第一所中學。

同年,進口煤油80萬加侖,區內開始用煤油燈照明。

光緒三十年(1904年)

日本輪船“谷丸”號在三都運茶葉出口,距三都121英里處觸礁沉沒,7名船員失蹤、20名旅客身亡。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

三月二十二日,英國海軍上將阿塞·摩理乘“阿拉克裡提”號艦到三都澳訪問。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多國集資在福鼎縣七星島修航海指示燈塔,1萬支光,每10秒鐘閃亮兩次,抗日戰爭時期奉命搗毀。

同年,古田縣始設“去毒社”,禁止吸、種、運、售鴉片,並幫菸民戒毒,但成效甚微。

宣統三年(1911年)

九月十九日(11月9日),福州光復,福寧知府督格(滿族)聞訊潛逃。

曾經三都港有可能幫助寧德越上一個臺階,可惜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目前無法開發。

希望接下來的幾十年有機會能排除困難大力開發,應該寧德在歷史上的真正地位,不然可惜了這麼好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