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大紅袍傳奇

大紅袍,原是一棵野生茶樹,生長在奇秀甲東南的武夷山天心岩九龍窠頂,據《武夷山志》載,天心岩居武夷山中央,有如天之樞極,故曰天心。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邃的峽谷,乃九條蒼龍結穴之地,相傳,上古時期天上神鳥從蓬萊仙島含來一枝茶苗,並由武夷仙人親手栽種的,能醫治百病。後為武夷山山神所擁有。不知哪一年被山洪衝到半山腰峭壁巖罅上,用石塊壘起小臺將其護著。這裡山高谷深,終年雲遮霧繞,每日有陽光漫射,百種岩溶物質和一線 山泉的滋潤,形成了佳絕人寰的優異名茶,由於它的問世,文學家范仲淹寫詩云:“長安酒價減千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中華道家白玉蟾喝了之後感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由於天賦不凡,改革開放以後,在國家級評定中,連續十年名居第一,被譽為“茶中之王”而名冠天下。八十年代初香港施清波先生以33800元港幣在拍賣會上買下20克大紅袍母樹巖茶,在海內外引起轟動。從此武夷山的山水茶,儒道釋,其中臻山川精英秀氣的大紅袍從而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

大紅袍的發現,在北宋年間的一個暮春,當時天心村有一青年在峽谷中練馬,晨曦中忽見巖頭有一灌木葉子,遠觀似朵朵燃燒的火焰,他知有異,便取箭射葉,適附近的永樂禪寺方丈路過,俯拾一片嚼之,頓感口齒生津神清氣爽,知是人間茶葉極品,遂收歸禪寺所有,並用經過馴化的猴子爬巖採摘,對於這件事,威廉·克斯所著的《茶葉全書》中還附有一張猴子採茶圖。 當年秋闈大比,有一位福州舉子赴京趕考,由於長途跋涉病倒閩贛茶馬古道,出家人認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命寺僧將其抬回寺中,用奇茗沖泡後,即泛出金黃明豔的顏色,昏迷中的年青人被灌入後如啜甘露,由於仙茶正氣壓倒了暑邪,舉子不日病癒,為報答救命之恩,這位青年獻了不少香資,方丈念他有情有義,才學淵博,將來必成大器,在其臨行之際,特派一名武僧陪護進京,並將餘茶悉數帶走。在洛陽,福州舉子鰲頭高中,在京都騎馬巡街三日,飲宴瓊林時見皇帝愁雲滿面,方知最寵愛的娘娘患病多日,弄得太醫個個束手無策,請來各地名醫也均不見效,最後宰相在京城街貼了黃榜,說不論甚樣人等,只要能治好娘娘之病,送金銀封高官。隨行的武僧想用奇茗一試,倘若運氣好在皇家寺院也弄個方丈噹噹,心意一定便掀了佈告,太監即率他入宮,命小太監到嵩山打來泉水,僧人取出奇茗沖泡時,寢宮內頓時茶香四溢,娘娘一杯入喉,就聽得其肚腸發出嘰嘰咕咕聲響,接著放出一連串臭屁來,原來這位娘娘平素喜食香酥油炸之物,病中又服了許多膏丹丸散,臟腑俱焦,大便密結,經仙茶一衝便五內迴轉,拉出好多黑糊糊的東西來,當日傍晚她便嚷著要吃芋子稀飯。第二天就露出少有的笑容來,這一段身體也不適的太后喝茶之後,也感到沉痾頓失。龍顏大悅,問僧人此尤物產於何處,僧人心想:倘若不說,不但黃金不賞,方丈沒得當,還犯欺君大罪,僧人只得講出茶葉的來龍去脈,為答謝茶神,皇上特命新科狀元回閩代駕燒香,狀元公一到天心岩,便脫下朝廷所賜的官服給仙茶披上,這就是大紅袍的來歷。

大德年間,元主也聽到大紅袍在九龍窠受日月之精華,收天地之正氣,神奇無比,為霸佔這叢仙茶,讓自己和王妃天天喝上大紅袍,特在九曲溪之四曲設了一座御茶園,每歲驚蟄,縣官都要帶著牲醴,到茶園祭祀茶神,當念罷祭文,隸卒就鳴金擊鼓,同聲喊道:“仙茶發芽!仙茶發芽!”採茶時由縣令親臨監製。明代,大紅袍成了朱元璋父子的皇家貢品。嚐盡天下之名茶的康熙、乾隆、光緒諸帝都喝得叫好連天,稱它乃天下第一。五口通商之後,崇安教堂一位傳教士還弄了一包大紅袍送給伊麗莎白,女皇還用它加了牛奶和白糖,喝完大紅袍以後,連喊三個“OK"。大詩人拜倫喝了之後,更是詩興大發,還寫了不少喝茶的英文白話詩來。民國期間,中央實業部茶葉處長兼復旦大學茶葉系教授吳覺農帶一批茶人來到碧水丹山,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多學科的茶研基地進行大紅袍選育良種工作,因為當時沒有發展的科學氣候,故也無法結出科學之果。抗戰期間,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住在天遊峰別墅,也隔三差五地到天心寺與長老下棋品茶,為了拍老蔣馬屁,在校長生日前用“老刀牌”煙盒裝了三四兩送到南京,宋美齡不知就裡,收到時還怪顧將軍小氣包包,只送這麼一丁點,不夠校長喝幾天。過不久,在壽辰宴會上,宋夫人談起這件事,福建省主席陳儀也繪聲繪色地講了不少有關大紅袍的故事,翌年夏天,為了一睹大紅袍神采風姿,夫人風風火火地來到武夷山,為了讓第一夫人避暑過得爽心愜意,顧將軍特地在天遊觀邊砌了一個露天浴池,讓她沐浴後品嚐大紅袍。後來蔣經國也從贛州跑來,來時有點早,還幫助方丈上山點(法)水,1965年法師對閩江航運公司吳樹培總經理說,巖壁“大紅袍”三字乃太子當年所題。1941年延安黨校開課,福建省委決定派張鼎承委員去學習,臨行之前還帶一小袋大紅袍準備送給毛主席,由於在路上走了一個月,到了陝北,主席他打開一看,茶葉已發黴了,上課時,主席還對福建省委領導跨千山越萬水送茶之情表示謝意。建國初期,地方上常常向北京送一些土特產,請中央領導同志品嚐,以表達心中的敬意。省委葉飛書記還特地交待崇安縣委為他補辦送茶一件事,清明時崇安縣委立即派一個武裝班進山看護,從採摘焙制,直至裝入盒子上了火漆以後,武裝班才撤回。適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葉飛帶了一小袋大紅袍作為禮品送到中南海,因為數量不多,幾乎不受禮的主席也就收下了,他扶著一把陶壺,時不時呷上一口,笑吟吟的談起當年張委員去延安送茶事情,當得知武夷山大紅袍年產量只有八九兩(當時為十六兩制),最好的年景也不出一斤,價格要800多元(當時雞蛋一元可買20粒)時,主席說太奢侈了,下不為例,禮品交待警衛局局長,說這是福建送來的貢品哩,分一下,讓董老、朱德、少奇、恩來他們都品一品,福建有福,這叫有福大家享嘛!走前主席還交待大紅袍要大發展,不能只依恃自然的一點天惠而自命不凡,要熱愛祖國的茶文化,爭取全國人民都能喝上大紅袍才有意義。葉飛開會回來即找福建農業大學校長,傳達了毛主席的指示,省茶科所從此展開了蓬蓬勃勃的科學試驗。1966 年莫名其妙地暴發了文化大革命,三年後又搞什麼清隊運動,有一造反派揭發永樂寺老和尚是國民黨少校軍官,“革命群眾”對這個潛伏的歷史反革命分子掛上牌子、戴高帽遊街,連批帶鬥好幾次,弄的他“一佛出世,二佛昇天”,最後不知流落到何處。十年動亂,張天福、姚月明等高級農藝師都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關進了“牛欄”出不來,好端端的茶科所被搞得稀哩嘩啦。

武夷山有句老話:“ 沒喝大紅袍,武夷你白跑。”1972年夏天,我到星村公社搞搶收搶種,重遊了天心寺,裡面只住一個農民,談天時他端出大茶壺,讓我自己大碗地喝,他說這是用大紅袍的粗葉子泡的,我一喝就是三大碗,味道真實好極了。後來我病了,縣委書記劉毅叫人將我送進武夷山部隊療養院治療,有一日跟護士上山採藥,在天遊峰茶科站休息,毛會義副司令把大家捎來的點心一股腦兒地都送給小孩吃;站長見狀立即抓一把茶葉招待我們,他說這一把按市價要幾十元呢,陳政委他們沖泡三次,我們喝了個壺底朝天才歡天喜地地找護士去採藥了。支農結束,星村公社黨委書記袁浩震前來送行,送我一盒(僅火柴盒那麼大)並用玻璃紙包的茶葉,他說這是茶科所送給他這個“土地公”的,現借花獻佛,對朋友而言算是夠意思了。後來老袁升為縣委二把手,我問他大紅袍喝過沒有?這位“縣太爺”說,僅喝上一兩口而已,可見當時要喝上大紅袍是多麼的不容易。無怪乎,日本女作家佳能典黛自從喝上大紅袍之後,到處宣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1980年秋天國門剛啟,有人神秘地竄到九龍窠,老頭稱什麼郎,(東京某一大學茶葉教授)和一個年青的女子,二人翹著屁股在坎上取走了泥巴。回國時在義序機場,一個愣頭愣腦的小夥子跑了過去,將其裝土的鋁桶踢翻了,老頭立即用鞋底踩泥巴。登機前,有關人員帶來幾雙皮鞋,又是賠禮又是道歉,說為了防疫,硬叫他對號把鞋子給換了,在當時, 名叢的泥巴也是受保護的科技情報,老頭跺腳深嘆“竹籃打水一場空”。1982 年建陽一中學生到風景區秋遊,地區林業局趙玉鳳的小弟趙晉斌見坎臺離地才七八米,叫同學疊羅漢以手代腳爬了,上去,大紅袍的葉子剛摘兩片,看樹的民兵大喝一聲跑了過來,小趙急忙插進隊伍中,這個五大三粗的漢子找不到人,氣咻咻地說:“這個兔崽子,膽敢偷竊這棵神樹,非得腹痛不可……。”.事後小趙對我說:“王叔叔,我用葉片劃油花,都不見油化開。”我講那是傳說,見不得真的。

有一天省城來了一名導遊,他信口開河地說大紅袍年產量只有七八兩,過了不久,東京的一家報紙,刊載了一截新聞,標題是:“我們上了武夷山人的當!”說每年進口的大紅袍都是假的。崇安縣地名辦劉主任對我說,由於這位導遊捅了簍子,當年大紅袍出口數量,好象是“溫度計丟進了冰水裡——直線下降”。最後我們費了好大勁拼命宣傳,多次邀請日本各地茶商前來考察,並前往東瀛宣傳武夷茶藝,才扭轉了逆勢。當時告訴他們,九龍窠大紅袍的母體共一叢三株,靠近巖壁的為正種,與之相鄰的為副本。經科技人員精心培育,用剪枝插條等無性繁殖方法,在武夷山景區已成功地發展百頃千叢。1994 年省科委組織專家鑑定認為:保持了母樹的優良特徵和高貴品質,現在市面上供應的乃是它的第二代,三十多年來一直行銷東南亞、港澳臺,歐洲、美國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武夷山山美、水美、人更美,那一年開柴頭會,省市電視臺都來人了,原商貿系統的老領導長湯金生對我說,為了外貿宣傳的需要,領導叫我把文工團,越劇團的女演員和年青貌美的茶姑全部上山,一律戴斗笠,背茶簍,採茶女著裝,一時悅耳的茶歌滿山飛,很多省城來的年青人都看傻了,在來客眼裡所有的採茶女(象縣文工團林友荷,縣文化局葉向一等)一個個都貌若天仙,以至菲律賓有一老茶商王某某說真想挑一個回去給大兒子當老闆娘。

自古名山出名茶,如今的武夷山,不論是崖上,巖下、谷底、路旁,到處是翠綠的茶叢,科技人員利用這個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先後培育出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白牡丹等十幾個品質超凡的奇種。自從1990年舉辦首屆武夷山岩茶節以後,楊尚昆、江澤民、趙紫陽、朱鎔基、王兆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來了,好多海內外遊客更是衝著大紅袍來的,1996年為滿足中外遊客的需求,武夷山市旅遊局開闢了大紅袍文化旅遊線,福州廈門開通了武夷快旅遊專列。為了讓遊客能帶回正宗的大紅袍與親朋好友品茗,風景區還建了武夷山岩茶一條街讓你選購。 大紅袍一-人間綠色的使者,你是這樣的美麗和神奇,這樣的讓人懷念和品味。

2010年夏天,為打造《印象大紅袍》,武夷山管委會請來了大名鼎鼎的張藝謀當藝術總顧問,他到來之後即組織人馬深入挖掘武夷山所有旅遊資源的蘊含,以名茶作為發展旅遊文化的點睛之筆。不久,武夷山印象大紅袍有限公司與武夷山職業中學進行校企合作,建立了中華武夷茶博園(也稱數字茶博館)。《印象大紅袍》將早已消失多年的民俗(民歌民樂)文化與聲、光、電融合一起,變成了現代音樂歌舞,從而穿越了美妙的時空。《印象大紅袍》成了武夷山經濟大發展的文化產業。當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藝術團由吳美求先生當團長,演員最初都是來自草根,後來才轉為專業。十九大以後,黨中央國務院又將文化和旅遊粘合成為文旅部(局),當年11月1日,我國自行強制的神舟八號成功發射時,大紅袍種子搭上了“神八”一起遨遊了太空,航天育種基地(在仙茗巖茶廠內),並由福建省神舟的航天育種科技有限公司和華僑大學茶科所的生物專家團隊進行跟蹤研究,十年前世博會在上海召開,產自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的大紅袍和格調高雅的茶藝表演成了人們和平、信任和友誼的文化,面向大眾群體的大紅袍750(中端產品)從2013年起就引爆了全國消費熱潮。從此武夷山茶葉更綠了,大紅袍也更紅了。

本文作者:王祖麟原在建陽地區工作,後調省計委,退休在福州市文旅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