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卿的1931—1936,是背负屈辱的"不抵抗将军"还是民族英雄?

张汉卿的1931—1936,是背负屈辱的“不抵抗将军”还是民族英雄?

近几年来,以张学良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较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少帅》2015年底上映,电视剧收视率较高,对编剧也是褒贬不一。褒,自然不用多说了,重点说说贬!

张汉卿的1931—1936,是背负屈辱的


1928年6月4日皇姑事件后,北洋政府最后一任国家元首没落,7月4日张学良接任其父成为东三省军政最高领导,同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信奉三民主义,接受国民政府领导。在当时来说不过就是五色旗换成青天白日旗,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归属。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间进入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蒋冯阎李各方集结兵力合计约140万,正值双方僵持不下,同年9月18日,张学良发表通电:“吁请各方即日罢兵以纾民困”。随即派遣麾下大将于学忠、王树常率领东北边防军第1、2军入关调停,战争到最后,往往一颗稻草都能压死骆驼,何况还是装备精良的10万东北军。张学良也因此达到人生权利的至高点——“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控制了晋、冀、察、绥和平津地区,东北、华北尽收囊中!仅陆军就有40余万,名副其实的国民政府二号人物,自此奉张第二次入驻北平。

张汉卿的1931—1936,是背负屈辱的


与奉系第一次入驻北平一样,好景不长。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进攻北大营,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命令“避免和日军发生冲突,不予抵抗!”次日,关东军占领沈阳,至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不抵抗将军也因此而来。

随着华北的相继沦陷,此时国内抗战呼声愈演愈烈,而蒋介石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5年9月20日在西安设立“剿共”司令部,调东北军入陕甘,拟定张学良出任前敌司令,发起第六次围剿红军计划。此举遭到张学良反对,期间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剿共”,要求国共一致抗日,屡次遭蒋拒绝。至1936年12月11日蒋介石宣布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前敌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等换将的任命,中央军接替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剿共”任务。此举让张学良对抗日希望彻底破灭,集国仇家恨于一身,还随时有可能被中央军剿灭的危险,终于,在周密的计划下,联合西北军发动了当时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最终在多方斡旋和干涉下,及张学良以牺牲个人为代价换取和平解决,有功与国家。但是,在东北沦陷上不抵抗的罪名是不可否认的,作为东三省最高行政长官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至于坊间传闻说是遵照了蒋介石“电令”,其实不然,自东北易帜到调停中原大战,张学良只是名义上归属国民政府和蒋介石领导,地区控制实权的依然是张学良,这点毋容置疑,何况张氏父子经营东北长达15年之久。

张汉卿的1931—1936,是背负屈辱的


有人说张学良不过是个花花公子、瘾君子。“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马君武是我国近代历史文坛上有着较大声誉,这首诗当时主要讽刺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对于东三省的沦陷和日本帝国主义任意胡为无动于衷,同时又讥讽张学良与赵一荻、朱湄筠、胡蝶等人的暧昧关系。但这首诗写得未免有失公允,对张学良的评价是不客观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对于张学良的评价自始至终都是褒贬不一,俗话说盖棺定论,其一生功过参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