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生活的信仰 | 讀蔣勳先生《生活十講》

一直都很喜歡蔣勳先生的文字,很入心,也很解壓,特別適合心情煩躁或者壓力山大的時候閱讀。

找回生活的信仰 | 讀蔣勳先生《生活十講》

這本書,取材於蔣勳先生 90 年代在臺灣主持的 “文化廣場” 的廣播節目內容,分為新價值、新官學、新倫理、新信仰、談物化、創造力、文學力、愛與情、情與欲、新食代十個部分,結合當時的一些社會事件,娓娓道來生活的初心與本意。

因其涉及面之廣,不同的人讀來自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之於我,當下最受用的莫過於《新價值》篇中的 “圓滿自足”,《新倫理》篇中的 “因果論”,《文學力》篇中的 “文學書寫式的寬容”,以及《新食代》篇中的“快樂飲食” 觀。

找回生活的信仰 | 讀蔣勳先生《生活十講》

圓滿自足,不自我物化

蔣勳先生在第一講《新價值》中有一段文字:

有自信的人,對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是一種充滿而富足的感覺,他可能看到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會覺得羨慕、敬佩,進而歡喜讚歎,但他回過頭來還是很安分地做自己


就像宗教或哲學裡所謂的 “圓滿自足”,無慾無貪,充分地活在快樂的滿足中。

這段話提示我們要 “知足常樂”。

想來這四個字於你於我也都不陌生,甚至也可以說是都快聽濫了吧?動輒就有身邊的朋友或口說或筆寫,而我們也常不自覺間以此來告慰自己或勸慰他人。

只是倘若我們進一步深思,當我們提及 “知足常樂” 時,我們是真正發自內心的知足而樂了嗎?還是究其根本,比不過,所以退而求 “阿 Q 精神式的自我安慰” 呢?

蔣勳先生說,有比較之心就是缺乏信心,而有時候人也很奇怪,非得倚靠一些外在的東西,來讓自己有信心。

想起前幾年在紐約求學時,有朋友的媽媽曾說過這樣一番言語:

我認為在家裡吃的用的不好沒有關係,因為別人看不到,但是出門在外,必須得有一套好行頭 ,否則別人看到你穿的寒磣,會因此而看不起你。

至今每每想起這幾句話,還是忍不住唏噓。我能理解她的這番言語是出於她這幾年的生活變故而來,只是難免心生憐憫。

一個人活到需要藉助外在的物化來提升自信的狀態,何其可悲?而這種情況在我們現今社會也是見多不怪了,否則怎麼解釋那些瘋狂追逐名牌包包衣服的現象呢?

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與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

找回生活的信仰 | 讀蔣勳先生《生活十講》

找回生活的信仰 | 讀蔣勳先生《生活十講》

果必有因

我們無時不刻都身處在大小事件之中,或身邊人的生活細事,或社會熱點事件,我們會很習慣性的同情弱者(受害者),而譴責施害者。

這個作法看起來很正確沒啥毛病,但蔣勳先生以為,這不過是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待而已。

我們的社會是個非常複雜的整體,對於一個事情的瞭解,除了法律角度,還有道德、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觀點,而任何一種觀點的偏頗,都是不對的。

如果我們用 “因果” 的概念來看這些問題,要改變 “果” 就要改變 “因”,如果我們對於 “因” 無能為力,這個 “果” 也是理所當然。

這是蔣勳先生在第四講《新倫理》篇裡提及的 “因果論”。我們對於 “因” 的覺悟,便是我們的內省能力,而這種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藉助後天教育來習得

書裡舉了個殺人兇手的例子,兇手殺人後看著對方死掉,嘴角還會露出微笑,讓人不寒而慄。可是究其原因,在他玩電動遊戲時,殺掉大 boss 可以獲得足夠多的獎勵,可不就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嗎?

再比如以前的一些舊聞,有殺人兇手在被判死刑時對他母親說的那些話:我恨你,因為你,從來沒有告訴過我殺人會有這樣的結果……

這些,都是因為教育不當這個因,而導致的果。當下的社會,有關暴力與色情的各種圖片資料與新聞報道層出不窮,我們不可能完全抑制,但我們可以適當引導,自覺內省。

真正好的、有文化的規範,是內省的,不是向外指責。當人們沒有內省能力,忙著指責別人時,他遲早會用不同的方式殺人,甚至法律也是在殺人。

找回生活的信仰 | 讀蔣勳先生《生活十講》

找回生活的信仰 | 讀蔣勳先生《生活十講》

文學書寫式的寬容

蔣勳先生在第七講《文學力》篇中,提到一個概念:

如果沒有文學,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喜歡或不喜歡去判斷一個人,有了文學之後,我們會化身了,會從別人的角度去重新思量。這便是 “文學書寫式的寬容”。

先生在書裡舉例,倘若我們住的公寓裡也有個小氣的老頭,會讓人覺得很討厭。但是在看過《高老頭》這本小說後,我們可能就會改變態度,不會只是單純的恨他,我們會想要觀察他,瞭解他的背景與成長經歷,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他這樣的性格與態度,這時候的我們便開始有了 “文學書寫式的寬容”。

這裡雖然強調的是 “文學書寫式的寬容”,可我想先生真正想表達的是,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持有這樣的一份寬容之心吧。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相當 “有共情” 的人了,但這次去紐約後,見到一些人一些事,還是讓我很受不了。

直到剛才重新品讀先生的這句話才讓我恍然,原來自己一直都在有意無意間將寬容等同於接納/認可對方,所以我會耿耿於懷對方的一些行為,讓自己不能釋然。

先生在這一段裡已經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寬容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接納這個人或肯定這個事情,不過是讓我們多個角度去重新思量一些事

正如那句老話,“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我們的寬容,並不是給對方的認可,而是對自己的善意。

我們只要仔細看每一部文學作品,裡面都會有一個不被瞭解的人,需要社會的寬容。

找回生活的信仰 | 讀蔣勳先生《生活十講》


找回生活的信仰 | 讀蔣勳先生《生活十講》

飲食當快樂且講究

蔣勳先生的最後一講《新食代》篇裡,談到飲食,當是一個好快樂的過程。

在新食代,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緩下自己的腳步,少吃一點,吃好一點,並且學會等待,等待花開,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節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繁複的手工步驟細心料理

這裡的 “少吃一點”,說的是不要過於物化飲食,比如自助餐,如果我們是抱著 “多吃一點才划算” 的心態,就是物化了。

划得來嗎?實際上賠得更多,賠掉孩子的道德,賠掉孩子的味覺,賠掉孩子身體的美

而 “吃好一點”,則是要新鮮好食材。老一輩人捨不得 “隔夜飯菜” ,吃不完的快過期的甚至已經過期的食物都不捨得扔掉,哪怕冒著萬一吃壞肚子還要花更多錢讓自己更受罪的風險,也絕不浪費,這種做法明顯已經趕不上健康的新標準了。

只是我們這一代人,多是活在焦慮急躁中,凡事追求速成,看看滿大街的 “快餐文化”,再到現在的 “外賣文化”,我們已經越來越無暇,或者該說是無心認真準備一頓餐食了。

回想起早前在美國的幾趟旅遊,讓我和王先生著實感慨美式餐食的乏善可陳,除了漢堡薯條,怎麼做都翻不出牛肉雞肉土豆的配搭,當真沒趣。

我們吃東西,不只是求飽,也在消化一份情感,土地的情感、物的情感、人的情感。

只有讓等待變成一種態度,一種心態,它才會成為生活中的信仰,成為我們作為人的新價值。

一如今年初的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不得不困守家中的我們,都學會了等待。等疫情結束,等春來夏至,等企業復工......在等待的過程裡我們還學會了耐心陪伴,陪家人共渡難關,陪家人一日三餐,陪家人閱讀思考......

如此這般,亦不失為新時代的生活信仰。

找回生活的信仰 | 讀蔣勳先生《生活十講》

找回生活的信仰 | 讀蔣勳先生《生活十講》

我是楚汐,喜歡用文字來記錄生活。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楚汐思讀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