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到冬天,一個永恆的話題就是:南方什麼時候才有集中供暖?如果身處寒冷的北方,沒有暖氣的日子你們都是怎麼活下去?
再把歷史往前面推算一些,在沒有暖氣空調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渡過那個寒冷的冬天?他們拿什麼在寒冷的冬天續命?
古代沒有空調,可是古人同樣發揮他們的智慧,發明了一個又一個的取暖“神器”,雖不及空調這麼給力,但至少他們的發明使冬天過得不那麼冷。
一、房子是最大的取暖神器
中國一直比較重視房子,在古代居住一個地方更是一輩子的事情。
古人取暖肯定首先會想到充分利用好房子。
你是為中央空調是現代人的專利?
NO,其實古人早就發明了這玩意,古代開發商修房子的時候就把牆壁拿一面搞成空心的牆拿來當火牆,當然那一面牆不是承重牆壁,這樣既節約材料,又可以多功能使用,何樂而不為?
那面火牆裡面燒火,然後這些熱量傳遞出來,人站在旁邊就暖和起來了。
當然,這僅僅針對極為高端的頂級豪宅才配擁有的待遇,秦代咸陽宮遺址的火牆,那裡面住的是什麼樣的人?那麼你便可以猜出來古代哪些人才配擁有火牆的待遇。
到了後來,皇帝越來越重視這個事情,據說明代還專門設置了一個機構叫“惜薪司”,相當於今天的供暖辦,他們的職責就是把宮殿裡的火牆燒得暖暖和和的。
除了火牆,古人發明了熱坑頭的做法!
相傳,在春秋時期,最早的火炕原型就出現,宋國要巴結國君,便在君王要坐的位置上面預先用炭火將席位烤暖,國君要來的時候,再馬上把炭火拿開,這樣國君一坐下便感覺暖洋洋的。
國君能夠享受到的待遇,群眾也想享受一下啊。明清時期不知誰發現了可以地下生火來取暖的創舉!
通俗點說就是地面下挖個坑,留下火道,將引燃的木炭倒入地炕口,這些熱氣便順著那個坑流動,將地面烤熱乎,從而使室溫升高。
這是不是很熟悉?難道不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地暖麼?
驚喜不驚喜?意外不意外?你以為古人的智慧就這麼點?
古人對利用房子來取暖除了內部結構有火牆、地龍之外,外部結構更是注重藉助大自然了。
只是放古代,那玩意叫看風水!
古代要修房子,風水是極為講究的事情,看風水很多人認為是觀察地形,其實為了防寒也是一個方面。比如房子大多是坐北朝南,這既方便曬太陽,也儘可能避免寒氣入侵。
我們就拿最氣派的皇室來看他們如何考慮取暖的,皇宮修得大氣,不只是考慮天子威嚴,也有可能是想多修點門,把冷風攔截在外面,讓寒氣別老是往裡面跑。
我們看到故宮有70多個宮殿、9000多房屋,每個院落都有圍牆,既然都在宮裡面了,幹嘛還要修圍牆啊?
這可能既是注重隱私,也是考慮用圍牆來擋一下寒氣。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住皇宮的,普通群眾怎麼辦?
普通群眾的房子也是學宮殿一樣的坐北朝南,這樣修的好處就是依靠大自然的日照多曬一會來取暖,同時把牆壁打厚實點,這也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
二、盆子和爐子
房子是大件,古人取暖還有些小玩意,比如火爐子、火盆這些。
我們經常會聽到圍爐而坐這個詞,精緻點的火盆,沒條件的用泥盆,反正就要拿個盆子或者是爐子,把火點起,最終目的就是取暖,只不過外表就是“精緻版”和“乞丐版”的差別而已。
皇室比較講究,他們用的就是銅質暖爐,做工自然精緻大方,可是普通群眾不能跟他們比,他們就用點陶土或鐵質的爐子,能用就行!大家看
《琅琊榜》裡面可能印象比較深的就是江左梅長蘇要火盆旁烤火取暖。三、古人的暖寶寶
你以為暖寶寶是現在才有的?那又錯了!
今天我們有暖寶寶,古人就有手爐,手爐跟前面說的大爐子和大盆子不同,這個是可以拿起走的。
手爐一般是分為內膽和外殼,內膽自然就是拿來放生火用的木炭或者灰,這個燒暖和了,就放在衣袖裡面,手爐又有“袖爐”“捧爐”的稱呼。
具體手爐長什麼樣子,大家可以參考《琅琊榜》的那個江左才子,對,又是梅長蘇,他拍戲的時候手上拿的玩意就是手爐!
另外看看一些清宮劇裡面的娘娘,她們手中拿的也是這玩意,這傢伙別看樣子不怎麼滴,在古代可以算是名牌包包的存在!如果愛打扮,在小手爐外面還加個布裝扮一下,那檔次又提升不少!
至於手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沒有人去考察了,唐代時期就有人們開始用銅製成手爐。
手爐的形狀一般是橢圓形,在爐子裡面生火或者放一些還沒燒完的灰,要出門時或者家裡面待客時,就拿出來,保證暖和!
有手爐,那當然也有腳爐,腳爐的容量比手爐要大一些,是可以放在腳下來暖足的工具。上方開口有個蓋子,要用的時候就從口部灌進熱水,睡覺著放在被子裡使用。
還有一些地方據說還發現了暖足瓶,俗稱湯婆子,裡邊灌上熱水,晚上放在被窩裡。這個玩意是蘇東坡先生推廣的!
蘇東坡先生曾給不知名的老人家買了一隻暖腳的銅缶,並教她要用熱湯把那個銅缶注滿,然後蓋好,再用布把它包好。
蘇東坡這個暖腳的銅缶就跟我們的熱水袋差不多了,都是先裝入熱水,然後擰緊蓋子,晚上就悄悄放進被窩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來暖腳。因此,又有人形象地稱它是
“腳婆”“湯婆子”。這玩意用起著實爽啊,連宋代另外一個大名人黃庭堅還寫過他試用腳爐之後的幸福生活。“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
看看,古人在條件艱苦的時候依然可以過得很滋潤!
四、暖椅
古人重讀書,如果要讀書的話,天氣冷了怎麼辦?
沒關係,充分發揮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暖椅出世了!
暖椅,外觀即是椅子也是辦公桌也是轎子,“一物而充數物之用”。
這不得不說清代的一個技術宅男——李漁!
李漁在他的《閒情偶寄》著作裡,專門講訴了自己設計暖椅的經歷。
將椅座進行密封,形狀有點像轎廂,通過他的改裝之後,在這個椅子的前後都準備1扇門,再搞一個木質底座和活動的抽屜,最下面放幾塊薄磚,周圍用銅包裝起來。抽屜拿來裝木炭生火,人往上面一坐,等下面的火燒起來了,那感覺,不擺了!
你以這就完事了?不,你把古人想得太簡單了!
李漁這傢伙更會享受,他還要在上面燻點香,這樣,底座抽屜裡的火溫從柵條中冒出來時就帶著香氣,取暖還帶有香氣,不得不說,這椅子真香!
五、花椒
你以為花椒只能用來做菜?太簡單了!古人比你有創意!花椒不但可以吃,還可以用來取暖!
不知哪個天才想出一個辦法,他把花椒搗碎了和泥塗在牆壁上,因椒泥的保溫性能很好,更精緻一點的“溫室殿”還可以種點花,這樣牆壁就很暖和了。
西漢時間,未央宮裡面有個“溫室殿”,那兒就是“以椒塗壁”搞起來的。
李善引在其著作《三輔黃圖》中寫道,“椒房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塗,取其溫而芬芳也。”
花椒房子可不是一般人住的,那是皇帝和朝臣要搞大事情呆的地方!因此,要建這種花椒房,在古代那可是非富即貴的人才行,
西晉時首富石崇也學了一招,他用“椒為泥塗室”,原來首富家的房子長這個樣子,一股濃厚的花椒味。
六、穿厚點
說一千道一萬,冬天取暖最關鍵還是應該穿厚點!今天你如果冷,請趕緊穿上你的羽絨服!但是在沒有羽絨服的古代,人們穿什麼啊?
這人類從動物進化來的時候說起,原始人就靠動物的皮來保暖,這個傳統一直沒丟掉的。
古代的有錢人家或者權貴人家便穿上狐狸皮、貂皮等的裘。普通群眾那就只有選擇粗糙、價格低廉的羊皮、狗皮,這些東西了。
好在科技改變生活,在唐宋時期,用來取暖的紙衣、紙被就開始出現了,果然高手還是在民間!
那時的紙一般都是和樹皮為原料的皮紙,只要把厚度和打漿度掌握好,就種穿上來還是比較暖和。
紙衣出世,這個自然把各類皮衣的市場搶佔了下來,並且這些衣服制作有一整工序,幾乎可以批量生產了,不怕不夠穿了。
宋代文人士大夫穿上紙衣和用蓋紙被成為新的時尚風向標,好像在宋代就有官府專門給流落街市的人散發紙衣當成一種救濟制度了。
紙衣流行過一段時間之後,有人看到這裡面的巨大市場,結果宋朝時,棉花開始廣泛種植了,一些紡織品開始用棉花來了,棉花當然比紙衣保暖得多。有了棉花做的衣服,那麼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們冷了。
七、多喝點酒
除了穿厚點之外,古還有一個妙招來禦寒,那就:喝酒!
喝酒禦寒既有情趣也有樂趣,雖不一定科學,但飲酒可使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用來取暖還是可行的!
白居易有首詩很出名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老先生用火爐來暖酒,酒來暖身子,拿著小手爐,喝著小酒兒,這日子過得舒服啊!
總結
古人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條件與嚴寒鬥智鬥勇,用無窮的智慧創造出瞭如此豐富和“貼心”的取暖保暖器具,雖然這些取暖神器也把貴族與百姓分成了三六九等,但是你有火牆,我有火爐,大家都是在寒冷天氣中去儘可能尋找一絲舒適與便利。
參考文獻:
《三輔黃圖》
《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