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MH370飛行員執行了大量複雜的變向和調速操作

2014 年 3 月 8 日,馬來西亞航空 MH370 客機在從吉隆坡飛往北京的路途中,帶著 239 人失蹤至今。

近日,由世界領先的 MH370 研究人員之一發表的新報告顯示,這架波音 777 客機的機長,在墜入南印度洋前實施了多次轉彎以躲避偵察。據悉,航空航天工程師 Richard Godfrey 在題為《用於搜索 MH370 客機的全球檢測與追蹤》一文中,介紹了一種被稱作 WSPR 的革命性新技術。

新研究表明MH370飛行員執行了大量複雜的變向和調速操作

資料圖

作為一種數字無線電通信協議,WSPR 是“微弱信號傳播”的簡稱。其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匹林斯頓大學傑出物理學教授 Joe Taylor 開發,並於 2008 年發表。

我們可將 WSPR 視作無線電形式的絆索,類似於保護銀行保鮮庫的不可見激光束。只要任意一點發生中斷,都會觸發系統的警報。

Richard Godfrey 指出,如下圖所示,WSPR 就像一堆絆索或激光束,但其在整個地平線範圍內、也可在面向地球的另一端時發揮作用。

在上月於 Airlineratings.com上發表的第一篇主題論文中,Richard Godfrey 論證了這項新技術可如何結合 MH370 的衛星數據(及其在澳大利亞珀斯以西的位置),通過漂移建模而得出與碎片回收地相一致的結果。

現在,這份新論文更加詳細地研究了 MH370 機長在印度尼西亞的奇怪舉動 —— 轉了個彎,然後才回到南印度洋的航線。

新研究表明MH370飛行員執行了大量複雜的變向和調速操作

飛行員似乎已經熟悉了 Sabang 和 Lhokseumawe 雷達的工作時間,因而選在了國際局勢並不緊張明顯的週末夜間,且雷達系統並未啟動和運行。

此外為了避免被雷達探測到,儘管飛行員頻繁變換了航向,但還是明確地知曉自己要去往哪個方位,參考航跡揭示其不斷變向安達曼群島、南非、爪哇、東 2°S 至 92°E(雅加達 / 科倫坡 / 墨爾本的飛行情報交匯區)、以及科科斯群島等方向。

在超出其它飛行的飛行範圍之後,飛行員又在 UTC 20:30(AWST 凌晨 4:30)改變了航向並朝南飛行。基於此,Richard Godfrey 認為機長精心策劃了這一飛行路線。

Richard Godfrey 表示:“通常情況下,執飛 MH370 的機組是會避免從 UTC 時間 18:00(AWST 時間凌晨 2 點)起使用正式飛行路線,而是採用馬六甲海峽 - 蘇門答臘周邊 - 南印度洋上空的非正式航線。這一航線貼著蘇門答臘海岸,並且靠近班達亞齊機場”。

新研究表明MH370飛行員執行了大量複雜的變向和調速操作

上圖剔除了“絆網”

據悉,世界上有 5000 多個 WSPR 廣播臺。但 MH370 消失那晚,只有 518 條獨特的傳輸路徑橫穿了馬來西亞、馬六甲海峽、以及印度洋周圍的關注區域。

即便如此,Richard Godfrey 認為還是可以藉助兩個獨立的來源(每隔兩分鐘的 WSPR 數據、以及每小時檢查一次的衛星數據),來檢測和追蹤 MH370 客機的動向。

為此,他開發了一套可“隨時隨地進行全球航班追蹤與檢測”的獨特軟件系統(簡稱 GDTAAA)。然後從指定開始日期起,每隔兩分鐘讀取 WSPR 網絡的存檔數據(UTC 時間 2014 年 3 月 7 日 16:40 ~ 3 月 8 日 00:40)。

Richard Godfrey 解釋稱:“參考多條跳線位置指示器和單條跳線進度指示器,便可隨時隨地地對全球任何航空器開展全局檢測和追蹤”。

新研究表明MH370飛行員執行了大量複雜的變向和調速操作

位置指示器基於一個點上的多條絆線交叉,進度指示器則基於假定的 MH370 地速和預測軌跡所處位置的單一絆網。結果他發現,MH370 的飛行路線充滿了複雜的轉彎和速度變化。

“飛行路線似乎經過了精心策劃,在避開商業飛行路線的同時,飛行員似乎並不那麼在意燃料的使用,而更在意留下錯誤的蹤跡”。

假使客機遵循速度計劃,比如遠程巡航(LRC)或最大巡航(MRC)模式,MH370 的速度也超出了預期的變化水平。

但計劃執行的細膩程度,暗示了機長的心態很是堅定,希望將這套複雜的路線安排正確地執行到最後。然後所有針對飛行結束階段的分析,都表明 MH370 是螺旋式潛入海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