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立嗣:皇帝不急大臣急,遲來的決定埋下後世爭端的“引信”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然其所出皇子皆早夭,因此皇太子之位長期空缺,以致朝野對於嗣君懸缺而感到不安。

事實上,對於宋仁宗來說,早期建皇嗣的壓力並不是很大;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逐漸步入中晚年,加上他的身體不是很好,所以朝臣們莫不深感憂心,皆希望仁宗選擇宗室賢優者,立為皇子,以繼宗廟社稷。

正所謂“皇帝不急,大臣急”,立嗣問題起初並沒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視。是因為他心有所屬?還是他無暇顧及?亦或是有人阻撓?

大臣們前後上了近百例諫言,宋仁宗仍不為所動

在宋仁宗四十四歲時,太常博士張述上奏,指出宗廟社稷大業,為天下之大事。

在張述看來,維持祖宗基業,使其傳於千秋,這是孝道的體現。而如今,宋仁宗已逾不惑之年四載,儲君一事,懸而未決,實屬不孝;而大臣們若繼續迴避此問題,亦屬不忠。

所以,張述代表大臣們請宋仁宗多臨幸後宮,期待皇嗣誕生,或是擇宗室有賢才者,委其職務,加以考察。

次年,張述上了第二奏。他認為嗣君之位若不早確立,一旦仁宗有什麼意外,將成禍患。他指出歷代帝王承繼,若是倉促而決,常會危害社稷,此事十分緊急,而朝廷卻認為這不是大事,這是相當危險的。

儘管張述言論激烈,並先後上了七奏,卻並未引起所有人的重視。

宋仁宗立嗣:皇帝不急大臣急,遲來的決定埋下後世爭端的“引信”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嘉祐元年正月初一,宋仁宗在朝慶時突有不適,迄二月二十二日才康復,期間祭天、祀宗廟等大禮,皆由輔臣代行,且輔臣奏事時仁宗多是點頭首肯,而不發一語,因此朝臣們皆憂慮仁宗可能大限將至。

於是,富弼、劉沆等人亦勸宋仁宗早日立嗣。其實,他們也知道仁宗可能已經心有所屬,即景祐二年時被收養在宮中的汝南郡王允讓之子宗實。

仁宗帝、後皆視宗實為親子。即使宗實在寶元二年時返歸郡王府,宋仁宗對宗實的賞賜依然不絕。

本來先前富弼與劉沆等人就有意上奏立宗實為皇子,但在進呈前,宋仁宗身體微恙,此議因此打消。

嘉祐元年,五月三日,知諫院範鎮上疏,指出宗廟社稷大事,非一己之私。宋太祖將大位給予宋太宗,是為了宋室天下能夠長長久久地傳續下去。可見,範鎮與張述先前的上疏,持相同的看法。

是月,範鎮又奏,他認為決斷要果決;就是因為遲遲未決,所以天降大雨,以示警戒。因此他請仁宗速速敲定立嗣一事。

隨後,時任殿中丞、集賢校理、通判幷州的司馬光,也在六月上疏。

宋仁宗立嗣:皇帝不急大臣急,遲來的決定埋下後世爭端的“引信”

《清平樂》司馬光劇照

司馬光指出,民間不斷有一些訛語在流傳,人心不穩,根本在於儲君懸缺;若有皇嗣,則宗廟社稷將後繼有人,此為天下希望所寄。

他舉賈誼在漢文帝時,立景帝為儲君為例,說明——即使當時天下太平,帝王仍居安思危。他又指出以往的治亂事蹟,常源自儲君之事;平民仍要在親屬中選擇可信任者繼承家業,更何況是天下大業!

隨後,朝臣們一改噤聲避談之風,針對此事陸續上書。

如龐籍舉了一個天禧年間的例子。宋真宗身體有恙,雖然天下對龍體感到憂心,但人心不會感到不安,就是因為當時宋仁宗位居東宮。

是年,京師一帶大雨不止,引發嚴重的水患。七月,歐陽修上疏,表示水患是警示;若有儲君在,即可斷絕奸臣想取而代之的野心;又舉漢文帝與後唐明帝的事例,作了一番對比。

漢文帝應大臣所請,立了太子,因而社稷後繼有人,漢代可以享國長久。

而後唐明宗,則正好相反,他對於朝臣議立秦王從榮一事十分憤怒,並且告知秦王:若是立你,我將被逼退回河東養老。如此不信任的言語,終釀出秦王舉兵謀反一事,使得後唐大亂。

宋仁宗立嗣:皇帝不急大臣急,遲來的決定埋下後世爭端的“引信”

《清平樂》歐陽修劇照

在歐陽修看來,宋仁宗並非一定要馬上決定立誰為儲君,可以先考察其人賢能與否,再決定下一步;同時,也可在親生兒子誕生前,安撫一下天下人心;往後,若仁宗親生兒子降世,則可正其為皇太子。這不失為“空窗時期”的兩全之策。

然而,建儲一事,一直沒有獲得宋仁宗積極、正面的回應;大臣們前後上了近百例諫言,仁宗仍不為所動。

嘉祐六年,七月二十三日,董貴人為宋仁宗生下第十三女。仁宗眼見生子無望,態度開始轉變,認真考慮起立皇嗣一事。

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皇嗣之位底定

嘉祐六年,閏八月二十日,韓琦為宰相,隨即奏請立嗣;二十七日,司馬光再次上疏奏請早定皇嗣。

於是,宋仁宗欲將司馬光此議交中書省集議,司馬光回奏指出:皇嗣人選還請仁宗自己決定,確定後告知宰相即可。

早在至道元年,宋太宗選立皇嗣一事時,曾詢問寇準。寇準回應:

“陛下誠為天下擇君,謀及婦人宦官,不可也;謀及近臣,不可也。”

司馬光承襲了這種精神。在他看來,臣下只能提出立儲的建議,至於由誰繼宗廟,應由皇帝一人獨斷。

十月,宋仁宗的態度逐漸明朗。他在垂拱殿讀過司馬光的奏章後,說自己一直有意立皇子,但是始終找不到適合的人選,乃問韓琦宗室中有誰適合。

宋仁宗立嗣:皇帝不急大臣急,遲來的決定埋下後世爭端的“引信”

《清平樂》韓琦劇照

韓琦的回應,與司馬光奏本的意思相同:皇嗣的人選,不是臣屬所能議論的,應當由皇帝自己決定。

於是,宋仁宗說自己曾收養宗室二人於宮中,年紀較長的可以擔當大任。韓琦回問:他是誰?

此時,宋仁宗終於親口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宗實。

韓琦以茲事體大,請宋仁宗晚上再好好考慮;次日,仁宗依然堅定地說——就是宗實。

然而,韓琦此時回奏,因宗實守父喪,遽然立為皇子,有點失當,應漸進行之。所以,他建議起用宗實為泰州防禦使,並知宗正寺。宋仁宗同意了。

韓琦又覺得此事重大,應當讓皇后知悉。但宋仁宗執意認為此事不能讓內朝干預,只要交付中書省頒行即可。

事實上,當時曹後與其他宮人皆反對立宗實,這也是後來兩宮(宋英宗與曹後)不和的原因之一。

宋仁宗立嗣:皇帝不急大臣急,遲來的決定埋下後世爭端的“引信”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十月二十三日,宋仁宗降詔,命嶽州團練使宗實為泰州防禦使、知宗正寺。宗實數度辭請此任命,宋仁宗都沒有批准。

為何宗實會一再辭讓?

宗實知宗正寺之職,實際上僅為差遣官。他之所以一再辭讓,是因為後宮妃嬪、宦官之中流傳著許多流言蜚語,讓他不敢就職。

巧了,嘉祐七年七月,右正言王陶上疏奏稱,既然宋仁宗有託負天下給宗實之意,應正其名。仁宗作出了正面回應:“當別與一名目。”於是,韓琦等人這才開始有立宗實為皇子的言論。

八月二日,宋仁宗同意宗實辭去知宗正寺等職。

為何宋仁宗又同意了宗實的辭請?實際上,這是仁宗與朝臣們要給宗實正名之舉。

韓琦與歐陽修認為先前既已命宗實為宗正,天下之人皆知其已具皇子之實,不如正其名,將其冊立為皇子,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流言蜚語的問題。

宋仁宗立嗣:皇帝不急大臣急,遲來的決定埋下後世爭端的“引信”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宋仁宗同意在明堂前立宗實為皇子,並決定“快刀斬亂麻”,儘速了當此事。

次日,韓琦便召翰林學士王珪草擬詔令;十日,冊立宗實為皇子;十四日,賜皇子名曙。

然而,此時的皇子趙曙,卻一直稱病不入宮。

凡人對蠅頭小利都會產生爭執,如今皇子卻堅決地拒絕無窮的富貴,從開始算起已達三百多日。在司馬光等人眼中,這是宋仁宗“選對了人”的表現。因此,群臣建議一定要讓皇子入宮。

二十三日,宋仁宗賜皇子衣服、金帶、銀絹各一千,並詔同判大宗正寺趙從古與虢國公趙宗諤敦勸皇子入內;二十五日,同判大宗正寺趙從古回覆——皇子依舊稱疾不入;二十六日,仁宗向天地、宗廟、諸皇陵宣告冊立皇子;二十七日,皇子終於入內;三十日,皇子趙曙見宋仁宗於清居殿。

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皇嗣之位底定。

嘉祐八年,三月三十日,宋仁宗崩;四月一日,趙曙即天子位,是為宋英宗。

宋仁宗立嗣:皇帝不急大臣急,遲來的決定埋下後世爭端的“引信”

《清平樂》宋仁宗劇照

​結語

從宋仁宗立嗣的過程來看,他早已心屬英宗。起初,可能他覺得事情還沒有那麼緊急。

宋仁宗在景祐二年時,就將當時四歲的英宗收養;雖然曾遣其至汝南郡王府邸,但寵愛依舊;同時,仁宗還是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兒子來接班的。

所以,縱使仁宗疼愛英宗,但始終還是想要己出承繼大統。

皇祐五年,宋仁宗在位已三十年。換言之,儲君之位也懸缺了三十年。在此期間,仁宗對儲君一事,從未有過正面回應。

嘉祐元年是此事的轉戾點。宋仁宗當時受了風寒,月餘才痊癒,所以朝臣們開始有了危機意識,自此“皇帝不急,大臣急”。

最終,宋仁宗雖然下了決定,但決定太晚,衍生出了一堆問題。

如嘉祐四年,汝南郡王薨。其實,此之前是立宗實為皇子的最佳時機;此之後仁宗也應當機立斷,不應讓宗實為濮王趙允讓守喪,因為正是這一點,成了濮議爭端的遠因。

由此來看,濮議爭端,實際上在宋仁宗朝時已埋下爆發的“引信”;到追贈濮王的典禮時,終於引發了宗廟禮制上的爭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