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起源上部及啟示:萬物歸一——腦洞讀《自私的基因》

生命的起源上部及啟示:萬物歸一——腦洞讀《自私的基因》

開篇

選擇《自私的基因》作為腦洞讀書的開篇,一是因為此書在由英國皇家學會發起的史上最具影響力科學書籍投票中位列第一;二是因為此書極大地刷新和重構了本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甚至婚姻觀。

《自私的基因》涉及了科學、人文、哲學、倫理還有兩性的知識,尤其是在兩性方面有深刻獨特的見解。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作者本身開了很多腦洞,如果讀者打開腦洞去讀,會產生更多腦洞,循環不息。

這些腦洞大開的問題包括形而上的哲學問題還有具體的日常現象:

哲學問題:

萬物歸一?生命的起源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靈魂存在嗎?靈魂和肉體什麼關係?

為什麼Alphago擊敗人類圍棋世界冠軍是人工智能一個劃時代的偉大時刻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時刻?

外星文明是否存在及我們的態度該如何?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好人會有好報嗎?

現象問題: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為什麼人會有抑鬱症?為什麼減肥那麼難?

為什麼女性要使勁“作”才是合理的,“作”才能創造和諧社會?

為什麼“世上只有媽媽好”,爸爸去哪了?

為什麼女性會絕經而男性不會絕精?

為什麼男性會普遍比女性高大?女性才是社會進步的最基礎動力?

為什麼說“富不過三代”,同時又說“寒門再難出貴子”?

為什麼捨生取義有深刻的生物驅動力而不是單純的高尚的精神動力?為什麼會有老鄉情節和愛國主義?

打開腦洞讀《自私的基因》,再用書來進一步打開自己的腦洞,上面提到的問題都會有自己的解答。

《自私的基因》內容博大精深,所以會分很多篇來講,第一篇就是,生命的起源上部及啟示一:萬物歸一。

一、思考和名詞釋義

在探討生命的起源之前,不知各位讀者有沒有思考過2個問題:

1、生命的定義是什麼?

2、為什麼無論生命的外在形式如何千變萬化,生命的核心都是以基因形式存在的?

“以下是思考的留白”

根據在線新華字典對生命的定義:

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體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生物體所具有的特有現象。與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質形成自己的身體和繁殖後代,按照遺傳的特點生長、發育運動,在環境變化時常表現出適應環境的能力。

定義中最核心的要素有2個:

1、核酸蛋白體。核酸可分為核糖核酸(簡稱RNA)和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

2、繁殖後代。就是可以自我複製。

二、生命的起源上部

《自私的基因》裡講述生命的起源並沒有什麼驚世駭俗的觀點,在很多科普文中都有類似的描述,讓簡單變得不一樣是腦洞了。

在遠古時代,地球像現在一樣有陸地有海洋。由於電閃雷鳴、火山噴發、潮汐、紫外線等等各種能量的交互作用,逐漸產生了大量的簡單有機小分子,就像一鍋有機湯。

在某些地方這些有機物特別富集,也許在岸邊逐漸乾燥的浮垢上,或者在懸浮的微小水珠中。在受到外部能量的進一步影響下,小分子逐漸形成一些大分子。

然後劃重點,引用書中三段話:

“自然選擇的最初形式不過是選擇穩定的模式並拋棄不穩定的模式罷了。”

“到了某一個時刻,一個非凡的分子偶然形成。我們稱之為複製基因(replicator)。它並不見得是那些分子當中最大最複雜的,但它具有一種特殊的性質——能夠複製自己。”

“事實上,一個能複製自己的分子並不像我們原來想象的那樣難得,這種情況只要發生一次就夠了。”

產生這樣一個非凡分子(注意是一個)的概率是非常低,但是在地球以億年計算的漫長歲月裡,這個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是一定的,只是恰好以基因的形式而不是以其他的形式出現而已。

三、第一層腦洞:“一”、複製和進化

僅從以上簡短的信息,我們就可以開第一層腦洞:

1、原始地球上有物質有能量,物質在能量的作用下不斷髮生著變化,這個過程從未停息;

2、最初的物質組合是趨向於形成一種穩定的化學結構(不穩定的結構隨時解體,沒有留存,沒有意義)。在漫長的歲月裡,肯定產生過無數種結構,有些不穩定,隨時會分解,有些穩定但不會自我複製。

3、終於在漫長的歲月裡,在某一非凡的時刻,產生了一個(注意是一個)穩定的又可以自我複製的分子:複製基因。

注:複製是對穩定的強化和延續,不能複製的穩定是沒有意義的。因為1中提到的物質和能量的交互作用是永不停息的,穩定是相對的,變化才是永恆的。尤其是有機大分子的穩定更是相對和短暫的,能量能促使這樣的結構產生,也預示著能進一步影響這種結構。當影響積累到一定程度,結構就必然發生變化,穩定就不復存在了。

所以,能在穩定期內快速複製自身的結構,或者說複製速率大於消亡速率的穩定結構才能傳播開來。這跟很多動物由於繁殖率太低而瀕臨滅絕的道理是一樣的。

4、這一個分子通過不斷的自我複製,在原始地球的“有機湯”環境中迅速蔓延。

5、複製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複製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穩定可靠的,複製產生的是跟上一代一模一樣的個體;第二層含義是:複製在個別極端情況下是會出錯的,比如受外界能量(比如電閃雷鳴、火山噴發、潮汐、紫外線等)的影響,分子在複製的過程中會產生差錯。

注:這個分子的本身是受外界能量的影響而形成的,所以它複製的過程中進一步受同樣的外界能量影響而發生複製差錯這個是很好理解的,在以億年計算歲月裡是必然發生的。

書中默認說差錯誤是可以積累的,從而舉了一個例子:

在印刷書產生之前,書籍都是通過手抄的方式傳播的。如原著通過抄寫後形成手抄本1代,而手抄本1代大多數跟原著是一樣的,但也可能有部分差錯。如果書籍的再傳播是以手抄本1代為藍本,1代的差錯就會在2代中積累。而2代的手抄本又可能產生新的差錯,越往後的3代、4代及以後,各代中的差錯就會越積越多。

關於差錯可以複製和積累這個命題,腦洞君覺得還是應該拓展下,才能使得整個過程更加嚴謹。

1、生命複製過程中的差錯本身天然可分成兩類:1)不可複製和積累;2)可複製和積累。不復制和積累的差錯僅存於一代甚至是一個獨立個體,很快就消亡了。而只有可複製和積累的差錯才會不斷擴散,才有討論的意義。

2、某些差錯使得個體可以更好地適應環境,有些錯誤會使得個體不能適應環境。由於生存的壓力,只有使得個體可以更好地適應環境的差錯才能留存並擴展開來。

所以嚴格來講,書中說的“差錯”指的是:可以複製和積累的有益的差錯。

有了以上的兩個條件:

“差錯最終使進化成為可能。”在現代,差錯也是不少科技進步的原動力。

四、第二層腦洞:萬物歸一

接著第一層腦洞,我們可以繼續開第二層腦洞,繼續再推演。

回到開頭提到的第2個問題:為什麼無論生命的外在形式如何千變萬化,生命的核心都是以基因形式存在的?無論天上的地上的水裡的,會動的不會動的,大的小的,統統都是以基因的形式存在?

這是一個困擾已久的問題,直到用《自私的基因》開了兩層腦洞。

至此,腦洞君有一個大膽的想法:萬物歸一!

萬物歸一有兩重意思:

1、就是說目前地球上的萬物,無論外在怎麼千差萬別,統統都是由遠古時代的那一個非凡的分子—複製基因(注意,是一個)進化而來的。萬物都是同源同宗的,只是在漫長的歲月中,由於複製的差錯導致了進化,進化又進一步造就了這個精彩紛呈的大千世界。

追根溯源,萬物都是從同一個分子進化而來的,萬物歸於這一個非凡的複製基因。

2、萬物的生命形式從根本上來說都是一種形式,即基因。

穩定又可以自我複製的分子的產生本身是一個極低概率的事件。而當第一個複製基因出現後,它迅速在地球的原始湯裡擴散,把原始的有機小分子構件利用殆盡。這就幾乎從根本上杜絕了其他生命形式出現的可能。

說幾乎,是因為近代的科學研究發現,有極個別的原始生命形態是不含核糖核酸,如脘病毒。這恰好說明了,在漫長的歲月裡,基因這種生命方式的出現只是一種偶然,就算沒有基因這種生命形式,地球的原始湯裡面是很可能產生其他形式的穩定的可以複製的分子的。只是基因這種形式恰好出現的更是時候。

如果諸位讀者嚴摳新華字典對生命的解釋,那些極個別不含核糖核酸的生命形態是否屬於嚴格意義上的“生命”,這本身也是一個問題。

五、第三層腦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如果讀書僅僅是知道了一些信息而不能結合之前所學或日常問題得出一些新的啟示,書並沒有讀好,所以腦洞不能停。

說到萬物歸“一”,腦洞君不禁想起了老子那句經典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這高度簡練的世界觀,之前是不得其解,後來開到第三層腦洞,開始有了自己的解讀,限於篇幅,只能放到下一篇。

總結:

作為開篇,說一個題外話,就是:說這些有什麼用?這些虛無縹緲的三觀有什麼用?

腦洞君的初步解讀是,三觀決定行為,有什麼樣的三觀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如果你接受了萬物歸一的理念,那麼這個世界的萬物,跟人類都是同宗同源的,只是由於進化的偶然因素,人類恰好處於更高級的階段。在生命的本質上,萬物都是由遠古的同一個分子進化而來的,都是以同一種方式存在。從生命的本質上來講,萬物都是是平等的。

如果接受這一點,環保是不是更好理解,是不是更應該執行?我們是不是應該對世界的所有生命多一點善意?

版權聲明:

文章由腦洞讀書原創,作者學祝,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