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因進化角度分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從基因進化角度分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前言:

今天突然想更新了,沒有理由,只是突然想了。一直有很多感想,筆記裡一直碼了很多字,沒有發表過,漸漸成了白“碼”王子。就從最簡單通俗的先有雞和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開始吧。

正文:

科學日新月異,人類社會依然有很多未解之謎,其中“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其中最著名,最蛋疼的之一。“沒有雞,哪來的蛋?”“沒有蛋,哪來的雞”

此謎題,自帶邏輯陷阱和封閉死循環,又暗含抬槓和嘲諷,可以是街頭巷尾的閒言碎語,也可以是殿堂級的哲學問題。

我不敢說找到答案,只是說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切入,用基因突變和進化論來分析,我想做一個分析和探討。

前提假設:

這裡的蛋特指雞蛋。所以問題就變成了:

“先有雞還是先有雞蛋?”

蘊含的關鍵信息:雞和蛋,是同一個物種,只是不同形態而已。再延展下,問題就變成:

“雞”這種物種,最早是以“雞”形態出現,還是以“雞蛋”的形態出現?

切入問題的理論基礎是:基因突變/進化論。即:物種是通過基因突變不斷變異和累積而不斷進化和產生新的物種。

基因突變的“突”字看似很激烈,其實是緩慢、無序,也是循序漸進的。其中循序漸進很重要,這是基礎。比如人類是由古猿人進化而來,鳥是從恐龍進化而來。

地球歷史上,至少經歷了4次大的生物滅絕,但是每次物種滅絕後又會迎來物種大爆發,僅存的物種通過變異進化,重新造就了多彩多姿的世界。

基礎理論就:新物種是通過基因突變進化而來的。

時間節點

分析問題的關鍵點就是:誕生“雞”這個新物種的基因突變。

我們引入第二個前提假設:在誕生“雞”這個新物種前,已經有一個物種跟“雞”無限接近,我們姑且可以叫做“假雞”吧,與真“雞”近似度為99% (數字無意義,僅參考),“假雞”只差走完1%的最後一步,就可以誕生新的物種:真“雞”了。

“假雞”和雞有以下的異同:

1. “假雞”和“雞”高度類似似,包括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類雞”也是通過下蛋的方式繁殖下一代;

2.“假雞”和“雞”是不同的物種,它們由於某一特定的關鍵不同而被區分為不同的物種。

於是問題就進一步延展成::

在“假雞”進化成“雞”的關鍵過程,是發生在“雞”的形態還是發生在“蛋”的形態?

如果你理解以上的分析過程,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以下我的假想答案就已經不重要了。

數據分析:

1、時間

雞蛋孵化成雞的蛋形態存在時間是20多天,而雞在野外的壽命可以到7-10年。

2、能量

蛋在生下來的時候,能量總量已經固定,無法從外部攝入能量(母雞孵蛋的熱量不算), 它只能用現有的能量破殼而出。

“假雞”在它的雞生中,總是不斷要攝入外界能量(各種食物),也受著各種能量場的影響(風雨雷電、磁場、紫外等)。

3、生存環境

蛋總是處在相對比較穩定和安全的窩裡,而“假雞”作為父母,為了給蛋一個溫暖的窩,到處奔波、風餐露宿、九死一生。

4、基因變化情況

蛋孵化成雞的過程中,基因是數量和種類是不變的。孵化是簡單的細胞分裂過程,是從1到2再到4到過程;

下蛋的過程:首先是有公和母的交配才能生下有生命力的“蛋”。蛋一半的基因組來自母系,一半來自父系。所以蛋的基因是兩個生命體的基因混合組合, 是1到0.5再0.5+0.5的過程。精子和卵子細胞的生成,都是減數分裂,而生殖細胞都是敏感和脆弱的。

綜上所述:從概率上來說,基因突變發生在“假雞”形態的可能性遠遠大於發生在“蛋”形態。

所以,答案是:先有雞,再有蛋?其實剛好相反,是先有蛋,再有雞!

這麼說吧,一隻“假雞”由於各種因緣巧合,走完“假雞”到“雞”的最後一步。但它的前半生是“假雞”,後半生才是“雞”,所以這樣的雞生是不完整的,所以它還還不能被稱為真正的“雞”!但是它下的蛋,都繼承了完整的全部雞的基因,這樣的才算是真正的雞。就像曹操,一生眾橫捭闔,早已走完“人臣”到“天子”所有道路,也是事實上的皇帝,但是一直以丞相自居。

所以我的答案是:先有蛋。

而我的問題是,先有公的?還是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