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周末,不少人会带上几本书,备好耳机,独自一人,坐在咖啡馆的一角,点上一杯拿铁,在午后,放飞思绪,徜徉在自己构建的小世界中。


体会着小舒适;品味着小优雅;怀揣着小清高,暂时远离喧嚣,放下世故。让苦涩刺激味蕾,任余香美化心情。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当图书馆、各大书城都配套开设了咖啡馆,人们看书之余,会点上一杯咖啡时;当鼓浪屿、凤凰古城等旅游景点布满了咖啡厅,人们休息的时候,愿意在咖啡厅里打卡,发出明信片的时候;


当在办公室里,“帮我带杯咖啡”的声音不绝于耳的时候;当瑞幸咖啡用了不到2年,4000多家门店就遍布全国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原来美国的咖啡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茶叶的发源地开枝散叶。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中国的年轻一代正逐渐接受咖啡的苦涩,细品背后的自由。至于咖啡本身,在清新舒适的咖啡馆里,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有那么一个国家,让美式咖啡文化的代表,遍布全球的星巴克,遭受到了少有的“滑铁卢”。


01澳洲的咖啡文化


中学时代,我们在教科书里得知,澳大利亚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大学时期,我们从同学那了解到,澳大利亚是多元化的移民国家,是教育产业输出大国;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从朋友处得知,澳大利亚是泡在奶罐里的国家,是保健品的天堂;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澳大利亚还是一个被浸泡在咖啡杯里的国家?诗人彼得曾经说过:“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前往咖啡馆的路上”。这恰恰是澳洲人的真实写照。


在英国殖民者发现澳大利亚大陆以前,历史文献上并没有澳洲原住民饮用咖啡的记录。而在1788年,英国将首批囚犯运往澳洲时,船上载着的也不是咖啡,而是茶叶。


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都还没有成形的咖啡文化,咖啡的品种和选择也极为有限,咖啡尴尬的处境一直持续到希腊和意大利移民的到来。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高品质的意式浓缩咖啡被引进澳洲,高品质的咖啡豆搭配着澳洲天然高品质的牛奶在大小咖啡店中被广为使用。法国、土耳其等国家的移民,也在意式咖啡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国的特点,澳大利亚开始出现了其独树一帜的咖啡文化。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今天,咖啡已经深植于澳洲人的日常生活中,据统计,澳洲是世界上咖啡需求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每个澳洲成年人平均每周要消耗掉八杯咖啡。澳大利亚成为了咖啡文化最为浓厚的国家之一,墨尔本更是被称为“咖啡文化之都”和“咖啡复兴之都”,澳洲的咖啡师们常年登顶世界咖啡大赛。澳式咖啡遍地开花,世界各地处处可见充满澳大利亚情调的咖啡馆,广受欢迎。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02星巴克的滑铁卢


星巴克在1999年进入中国大陆,经过了20年的经营,硬是在中国这个茶叶诞生、流行、传播和发展的国度顽强的生根发芽,门店遍布全国,培养了大批的忠实粉丝与咖啡爱好者。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星巴克于2000年进入澳洲,特意研制了一款综合咖啡取悦澳洲人挑剔的咖啡味蕾。2002年,当星巴克在澳洲急速扩张的时候,澳洲本土的咖啡经营者在接受采访时抱着不以为意的态度。


到了2008年,星巴克不得不关闭其在澳洲70%的门店。今天,全澳仅剩下39家门店,它们大部分开在观光区,服务着到澳洲旅游的游客们。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星巴克在澳洲遭遇了“滑铁卢”后,澳洲的报纸甚至优越地发文嘲讽:《星巴克备忘录:下次试试向爱斯基摩人卖冰》和《美国咖啡文化被烤了》。


那么为何星巴克能在咖啡空白的市场茁壮成长,却“倒”在了最喜欢咖啡的国家呢?其实恰恰是澳洲成熟的咖啡文化压制并且打败了星巴克。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中国人对于咖啡的认知,大部分是由雀巢的速浓咖啡而来的。而饮用速浓咖啡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提神,至于味道和品质并没有人在意。笔者在今天仍然记得高中晚自习时,因为困意而一杯接一杯地灌下的“黑色苦药”。


当星巴克这种兼顾环境和咖啡品质,并且贴合国人“小资”心理的咖啡品牌到来后,迅速俘虏了一大批受众。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在澳大利亚人眼中,咖啡不是一种快餐饮料,每个人有自己偏爱的咖啡师和一套喝咖啡的方法。比如,澳洲人点一杯拿铁时会这么点:


“A latte with skim milk, double shot, extra hot, less foam"

(拿铁,脱脂牛奶,双份浓缩咖啡,加热,少奶泡)


咖啡师和顾客之间会慢慢产生联系,进而大多数咖啡店的员工能熟练地叫出熟客的名字。因此顾客去咖啡店除了喝咖啡外,更像是去聊天,看望朋友。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澳大利亚人对于咖啡的热爱,源于骨子里,只要咖啡的品质好,其他外在因素都不那么重要。澳洲的咖啡店,甚至不需要摆放桌椅,不需要就餐环境,大街小巷里经常可以看见人们在咖啡餐车前排队购买。


因此,星巴克在中国的优势,反而在澳洲无用武之地,最后被澳洲自有并引以为傲的咖啡文化打败。


六年关闭2/3门店?在这里,星巴克遭遇了滑铁卢。

虽然在澳洲遭遇了“滑铁卢”,但是星巴克汲取了澳式咖啡的特点,于2015年推出拳头产品“馥芮白”。这个略带诗意,有点小众又富有文艺风格的产品即是澳式咖啡中的“Flat Whit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