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新生代导演中,韦斯·安德森可以说是极其富有激情、创造力和个人特色的独立电影人。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一夜爆火之后,更多人开始关注他的电影,从而总结出了关于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三要素,即“强迫癌”般的中轴对称构图,鲜艳饱满的暖色调,大量固定机位。
而《天才一族》可以说是韦斯·安德森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
电影给我一种类似于“百年孤独”的感觉,家庭里的每个人都拥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孤独:
家庭中缺位的父亲,多年后希望得到家人的谅解;被偏爱的小儿子里奇,背负着伦理的压力暗恋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姐;一直以“养女”身份存在的女儿玛格,在成长过程中染上烟瘾,以恋爱的方式弥补缺失的父爱;被父亲视为“赚钱工具”的金融天才查斯,怀着恨意将父亲告上法庭。
安德森用饱和度极高的暖色调,拍出了专属于童话世界的电影画面;但又在其中夹杂进了属于各人的冷峻的痛苦,使得观众中的成年人更能感到共鸣,这就是专属于安德森的“成人童话”风格。
而关于包裹在喜剧内部的痛苦之刺如何拔除的问题,安德森也用电影做了说明:只有将自我打碎、再重构,才算是破茧成蝶。
叙事语言:“章节式”叙事,将主角们的苦难依次撕开,展现在观众面前
安德森将整个故事划成九份,八个章节一个尾声,以天才儿女为楔子,以父亲罗伊身亡为尾声,讲述了一个家庭的“和解”历史。
每当章节名出现的时候,旁白紧接着出现,这种“剧透式”的叙事方式一定程度上置观众于全知视角上。导演的用意在于:让观众提前预知一部分主角的经历,从而在观影过程中,得以进一步思考——主角是怎么走到那一步的?他后来怎么样了?
故事的开始,罗伊拥有三个天才儿女:大儿子查斯12岁经商,初中就购置不动产;女儿玛格是天才的剧作家,14岁时就荣登金牌编剧行列;小儿子里奇从三年级起就是冠军网球选手,17岁转做职业选手,连续三年获得美国公开赛冠军。
但他们成人后,却各有各的不幸:
查斯的妻子死于空难,他时刻精神紧绷,频繁要求孩子参与“消防演习“,害怕孩子也如妻子一般逝去;他不接受幼时偏心严重的父亲,长大后“打官司”收回了父亲的财产——这更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的体现。
玛格一生“寻爱”,用烟来抚慰自己,与异性滥交、嫁给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值得注意的是,丈夫虽然年长,但却很爱她——
这更像是交易,女儿用婚姻来换一个童年缺失了的“父亲”。里奇沦落成“庸才”,在父亲的深爱和对玛格的爱慕之间苦苦挣扎,最终受不了煎熬而选择自杀。他无人诉苦,又心怀愧疚——这更像是一个孤独又偏执的灵魂在徘徊。
用“章节式”叙事将主角的生活如拼图般一点点拼起来的时候,我们也看见了这个家庭的全貌:一家子都是怪异的成年人,明明孤独脆弱却偏偏拥有着不甘示弱的偏执。他们固执地、重复地生活在自己内心的一个角落里。
而“章节式”叙事也有明显的弊端:故事一样的叙事方式,让人物的苦难显得有些“漂浮”——观众与他们之间隔着一定的距离,只觉得这是个不够波澜起伏的家庭故事,而很难达到“共情”。这也许就是很多人评价“矫情”的原因之一。
镜头语言:用饱满的色调、天真幼稚的行为构建带有讽刺意味的童话世界
在《天才一族》中,安德森的“童话感”最明显地体现在,整体色调是暖的,人物行为是带有幼稚感的,结局是圆满的。
(1)暖色调的“黑色童话”
色彩的冷暖是色彩之于人的心理感受。红、橙、黄色常使人联想起旭日和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称为“暖色”;蓝色常使人联想起高空的蓝天、阴影处的冰雪,因此有寒冷的感觉,所以称为“冷色”。
而在《天才一族》这部家庭片中,大段大段的色调为浓墨重彩的暖色调,少数部分运用了冷色调。
暖色调多用于怀旧、回忆之时,因此,当父亲回忆与儿女们的那次聚会之时,影片整体上呈现出红、橙等暖色调。
但,暖色调讲述的却是女儿玛格的伤痛回忆。在那次聚会上,父亲在面对自己的天才剧作家女儿精心设计的舞台剧时,说出的却是讽刺的言语:“我觉得很无聊,不过就是一群小孩子穿着动物衣服胡闹罢了。”
在此,暖色调在此承担的不仅仅是烘托氛围的作用,更多的,承担着反衬作用,反衬出家庭中不当的沟通方式给亲子关系带来的伤害。
冷色调在影片中唯一一次出现,是在小儿子里奇迷失的时候:他刮掉代表“假面”的胡子和鬓发,解开手上的束缚,决定用割腕的方式赴死。这个时候,灯光是偏冷的蓝光,照的他眼神麻木而绝望。
导演不再将主角身上的伤害藏着掖着,而是选择用决绝的方式呈现:观众能看到的是,惨淡的冷色调中,里奇手腕上的血都呈现出一种暗色,整个浴室显得清冷而肃杀。
暂时褪去暖色调喜剧的外壳,安德森隐隐约约向观众展现了电影的黑色童话内核:这是一个关于家庭中的个体如何摆脱束缚,找到自我定位的沉重话题。
(2)崇尚童真,将幼稚行为浪漫化
说来奇怪,“童真”这种看起来属于孩子的东西,却在年老的父亲罗伊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他在孩子们幼时,倒是个讨人厌的老头儿:一碗水端不平,只偏爱小儿子,打击小女儿、忽视大儿子。面对妻子也不忠,出轨过后,还嘻嘻哈哈地面对着孩子们的诘问。最终妻子和他离婚,只身一人带大了三个天才儿童。
蓦然回首,罗伊发现:单身多年的妻子爱瑟莲接受了会计的求婚,他一下就慌了:他害怕曾经拥有的一切化为泡沫,他热切渴望重归家庭怀抱享受天伦之乐。
于是他谎称自己患了胃癌,只有六周的生命。
乍看一下,这个选择很“荒谬”,让人哭笑不得。罗伊就像是小时候渴望得到父母关爱的小孩子,假以“生病”来换得陪伴。
这个一生都没能做一个好父亲的老人,渐渐地在装病的期间感受到了孩子们内心竖起的城墙。
他不忍见到查斯的孩子一直被严厉管教,便带他们出门恶作剧、搞怪、发泄自我,仅仅用了一天就让孙子喜欢上了和爷爷相处。
明明是幼稚的行径,爷孙三人的笑容却灿烂而具有感染力:这大概就是安德森浪漫而童真的内心体现:他希望,抛却世俗的干扰,每个人都能像孩子一样纯粹地生活。
(3)不圆满的现实,圆满的结局
导演安德森营造的圆满结局,其实是为了弥补现实中的遗憾。
影片中的罗伊在与儿子查斯法庭对峙之后,被没收了所有家产,最终孤苦伶仃地在街上游荡——他生于1932年,卒于2001年,现实之中,这个时期的美国,恰巧面临着极其长的一个“经济大萧条”的危机。
占据着美国80%以上的都是中产阶级,他们和罗伊一家一样,都遭遇着经济危机。
罗伊在和妻子分居之后,并没有签“离婚协议书”,是因为他始终觉得,妻子一辈子都只能属于自己。而在影片的最后,他体面地签署了离婚协议书,还妻子以自由——
美国第三次女权运动恰巧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妇女的权益逐渐得到保障。
导演安德森的家庭本身就存在不幸,幼时目睹父母离异的他,将自己的难过映射到了《天才一族》中的三个孩子身上。
而在现实之中,他看到那么多中产阶级家庭,在遭遇经济危机、女性运动后变得风雨飘摇,他便更想以赤子之心,创造出一部童话般美好的电影,给每个人慰藉。
现实意义:怎样重构亲子关系
任何一段关系在打碎后,都不是能被轻易修复的。罗伊在幡然醒悟之后,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对孩子们好、对妻子好的最佳方式。
(1)推己及人,拒绝自以为是的付出
世人常常吝于推己及人,却更善于以己度人。
罗伊在真心悔过的过程中,看到了查斯隐隐约约有着步自己后尘的意思:他过度沉湎于妻子逝去的事实,不顾孩子们的意愿,强行让他们精神紧绷到“草木皆兵”的地步。
他带孙子们去兜风、去放松,去享受属于孩童的应有的天真与快乐。孙子真心笑开的时候,他才真正确定,这件事自己做对了。
以及度人,是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而推己及人,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两者的差异,在于一个“推想”,在于一个“将心比心”。
(2)尽管仍然不理解,但已经学着去尊重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纪伯伦
罗伊当然无法理解,自己的天才女儿,原来是个“老烟枪”,是个花丛老手,还根本不爱她的现任丈夫;他也难以接受,自己的妻子,最终成了别人的妻子。
但当慢慢在相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她们的不快乐:他试着暂时放下那个“无法理解”的念头,以另一种方式对待她们,渐渐地,几人才达成了和解。
原来,女儿需要的只是真心实意的关心,妻子需要的,只是无牵无挂的恋爱自由。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自然也不会有思维、想法完全一致的人。父母对孩子有着“掌控欲”,是因为他们害怕孩子受伤;但过多的掌控欲,本身就是那把直往孩子身体里捅的刀。
结语:
不得不承认,偏童话式的电影让人物形象显得有些单薄,许多人的侧重点都在于:明明是天才,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弱?
父亲罗伊年老仍然流落街头的场景,让不少人唏嘘不止。
导演安德森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孩子的恨直接而浓烈,这就是《天才一族》的孩子们为什么固执而不选择谅解的原因;
他也是简单纯粹的孩子,孩子的爱温暖而单纯,在选择谅解之后,会付出最大的善意。
故事的结尾,一家人围着病死的罗伊的墓,缅怀着这个逝去的灵魂。墓志铭上写着:为拯救家人而英雄牺牲。
家人们用最后的温柔和善良,圆了这个小老头幼稚的心愿。
感谢阅读,我是#安城叨书影#,愿以真诚、悲悯的文字,予你以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