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隨心轉,法界圓明

境隨心轉,法界圓明

文/傳琇

初初學佛時,師父常提到止觀法門的應用,遇到境界時,第一步要“止”,靜下心來,保持如如不動,接著,要“觀”,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來自哪裡?心被什麼牽絆住?

知見立 光明現

當時聽到“境界”二字,覺得是指遇到令人煩惱的事,後來才瞭解,不論好壞的情境統稱為境界,而面對的境界是好?是壞?跟個人心境有絕大的關係。凡夫的妄想執著可以把好事想成壞事,壞事想成好事,這是因為“心隨境轉”,念頭被眼前境界所綁住了。然而修習止觀法門,讓心安定下來,透過覺察、覺照,淨化心念,心就不容易被妄想執著絆住,於是“境隨心轉”,心地風景也隨之大放光明。

未學佛之前,認為人生本來就是充滿酸甜苦辣、順逆境界,並將逆境歸因於運氣不好。學佛之後,認識了這念心,瞭解“心隨境轉”及“境隨心轉”的道理,對境界有了不同的理解,加上佛法的薰脩──知見確立、禪修靜坐及出坡作務等,除了自利利他、增長福慧外,也體悟到人生境界可因學佛而改變。換言之,透過生活中落實佛法,可以讓自己面對境界保持平常心。

首先,要學會“心不隨境轉”,可藉由打坐、誦經、持咒來增長定力,找回安定的心,遇到逆境時,就不容易起瞋心、頻頻抱怨,但一定要持之以恆。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以“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的詩句,暗喻自己修行功夫了得,不料卻被佛印禪師一個“屁”字,氣得馬上渡江理論,我們也可以透過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風境界,來檢視自己是否因境界風一吹,心情就大受影響?如果定力夠,心就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擾,然而如如不動的心是長時間培養而成的,因此,只要鍥而不捨地練習,日久功深,必定有所成就。

當面關 直下擔

其次,要學會“不逃境安心”,勇於面對境界,直下承擔。過去自己遇到逆境,壓力過大時,總想逃離現場,但心中煩惱仍牽絆許久;直到在禪修班瞭解因緣果報的道理,並聽聞師父開示〈達磨二入四行觀〉之後,有了全新的啟發。當自己遇到逆境,感受到逼迫苦時,會先誦唸“報冤行”,轉換心境,讓自己停止抱怨、造口業,接著告訴自己“甘心甘受,都無冤訴”,隨後提起正念、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若遇善緣,得以順利圓滿解決棘手之事,除了告訴自己要知恩、感恩、報恩外,也更深信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有生就有滅,因此,“緣盡還無,何喜之有?”

最後,要學會“境隨心轉”,改變境界,常保“法界圓明”。透過佛法的薰脩,瞭解“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之後,可以幫助我們做好面對世事無常的準備;同時,藉由平時廣結善緣、清淨法緣、親近善知識、多修福報,廣積福慧資糧,如同銀行裡的個人儲蓄,若有急用,可以立即運用,因此,即便無常逆境到來,仰仗平常積蓄的福德、智慧,讓心很快地安定下來,冷靜面對困難,運籌帷幄,度過難關。

此外,若能瞭解“緣起性空”的道理,掌握萬事萬物皆是緣生緣滅的關鍵,並且運用於己有利的條件,進一步把握當前因緣,創造全新的善因緣,翻轉不利條件,為自己開創逆轉勝的人生。

面對境界,好壞與否,端看自己的起心動念,順逆皆是方便,都是豐富人生、增益修行的助緣,掌握這念心,就能掌握自己的生命,所處法界自然圓滿光明。

佛陀甚深微妙教法,敬請關注公眾號“ 佛陀佛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