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命由心造,福自我召【禪宗智慧】

#我要上頭條#

#正能量##禪宗智慧#

每個人的命運,始終處於變化之中,而所謂的命好或是命差,不過是源於自身的造化。


一個女人,相貌能擁有這幾種特徵,必定命好福氣深,有一個也值得慶幸。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命由心造,福自我召【禪宗智慧】


1、相由心生,美貌也是一種福報


佛家偈語云:有心無相,相由心生;有相無心,相由心滅。


所謂的美貌其實都源於內心,心善則貌善,心美則貌美。


上世紀80年代,有一種流行叫去錄像廳看瓊瑤的電影,而大部分影片的主演就是她。再到後來,很多人都認識了東方不敗。


她美得不可方物,有著“臺灣美人”之稱,後來更被譽為“東南亞第一美女”。


她縱橫電影界20餘年,出演了上百部電影,是影壇頗負盛名的女星,她,就是林青霞。


作家白先勇曾說:“林青霞有一股謫仙的靈氣。”


而林青霞的美不單單是外貌的美,是自內而外的美。


她淡看名利,選擇在人生事業巔峰時息影,之後的她除了陪伴家人,便開始學畫畫、練書法、還給多個專欄供稿、出書,還學英文翻譯,學習佛法、坐禪......生活著實豐富。


她低調行善,十年間已向大陸地區捐款達二十個億,還在各省捐建學校201間,而她卻從未向外界張揚過她做的這些。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命由心造,福自我召【禪宗智慧】

新年之際的漢服


歲月無情,美人依舊。如今年過花甲的她依然端莊優雅,氣質不凡。


面對曾經那些美貌的頭銜,她這樣理解容貌:“一個人40歲以後的容貌,要自己負責。所謂相由心生,你只要心存善良,不貪不痴,就永遠不會老去。”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有容乃大。”


面貌是一個人內心的映射。你的容貌,就是你心地的樣子。


有愛心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


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動人;內心柔和的人,必定福澤深厚。


2、與人為善,慈悲也是一種福相


《法句經》有云:“仁無亂志,慈最可行。愍傷眾生,此福無量。”


慈悲善良的人,福報最是深重。


曾和朋友閒聊時,聽到她講起一個遠方親戚。


她說這個遠方親戚不僅長的端莊秀麗,而且性格非常溫柔,待人十分和氣,無論誰提到她沒有不稱讚的。


她對待公婆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從不計較錢財,反而特別捨得花錢。因為公婆身體不太好,找的保姆也總是伺候的不好,所以乾脆她自己來照顧。


她為人處世從來都是順其自然,從不爭搶,寧願自己多吃虧,說話也都是和顏悅色,沒見過她和誰紅過臉。


後來從未炒過股的她,去年突然炒股,不到兩個月就賺了50萬,直到她丈夫說別太貪心,她就賣了股,結果剛賣完,第二天股就暴跌了。她陰差陽錯買在了最低點,賣在了最高點,從此收手,不再炒了。


她丈夫的條件其實一般,但婚後兩人日子過得順順利利,她丈夫的事業也越做越好,不僅受到領導重用,還升職加薪,而且兒子也長得相貌端莊,氣宇不凡,很有出息。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命由心造,福自我召【禪宗智慧】


相由心生,貌由心轉。世間變化萬千,皆因內心意念而起,你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有什麼樣的面相。


內心充滿歡喜的人,才能把歡喜傳給別人;內心蘊藏無限慈悲的人,才能把慈悲傳遞出去,越是慈悲的人,越是有福氣。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慈悲相的女人,必定是幸福的,


因為慈悲就是她做人最好的資本。


3、美貌的最高境界,是修成菩薩相


聽過這樣一句話:


相貌是一個人心靈的寫照,臉龐是一個人情感的凝固。


很多人以為形容女性就是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傾國傾城......


其實,女人美貌的最高境界,是修成菩薩相。


人的長相在三十歲前是父母給的,三十歲後的長相是自己修的,改變內在,才能改變面容。


那如何修成菩薩相呢?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命由心造,福自我召【禪宗智慧】

香雪公園,穿漢服的小姐姐是不是好美!


  • 懷善念,行善舉。


一念之慈,萬物皆善;一心之慈,萬物皆慶。


多做善事,才能積善成德;多動善念,才能正念成事。


善良慈悲的女人,容貌會越來越美麗。


  • 和顏悅色,笑臉迎人。


胡適先生曾說:“世間最可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


一張生氣的臉,往往拒人之千里之外;一張和顏悅色的臉,永遠向別人傳遞著幸福快樂。


要知道,愛笑的女人,運氣不會差。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命由心造,福自我召【禪宗智慧】


  • 口吐善言,福氣自來。


常言道:福從口入,禍從口出。


要想修成菩薩相,要先管住自己的嘴。


聰明的女人,從不口無遮攔讓人難堪,而是親切待人,令人如沐春風。這樣的女人,福氣貴氣自然來。



《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若想修的一副好容顏,必先從內心修起。相由心生,心地善良才是美貌最高的境界,才是一個女人真正的菩薩相。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