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行”——橫渡苦海、解脫自主之鑰

“信、願、行”——橫渡苦海、解脫自主之鑰

文/見皜法師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佛法更直接了當指出人生是“苦海無邊”,三界火宅內,人生的苦如同大海般廣無邊際,是以〈達磨二入四行觀〉雲:“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因此,如何脫離苦海,獲得安樂,是許多人一致追求嚮往的生命目標。

回頭是岸 正見導航

古德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想要脫離苦海必須先清楚瞭解何謂“苦”?苦從何而來?當我們遭遇不如己意的違逆境界時,身心產生逼迫、焦慮等感受,即是苦。此時若是心生憤怒、排斥及埋怨等惡念,併發之於身口,反更種下未來受苦之因,在起惑、造業、受苦的循環中,載浮載沉,不得出離。

佛法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頭,指念頭。念頭即是渡苦海登彼岸的關鍵。心存善念、正面思惟之人與心懷惡念、知見偏邪者,雖然遭逢相同境界,由於起心動念不同,果報則千差萬別。昔日孔子周遊列國,曾困厄於陳、蔡之間,師生一行絕糧七日,弟子心生憂惱,老師惕勵學生:“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憤勵志之始於是乎在?”賢者視危難為奮發之契機、磨鏈意志之關口;現代人面臨生命困境,往往意志消沉,或自暴自棄走上絕路,抑或心懷報復、手段激烈,以致玉石俱焚、兩敗俱傷。

對於修行學佛的行者而言,逆境是覺察惡念、啟動善念,斷惡修善,轉化因緣,出生死海的一大助緣。《六祖壇經》雲:“常念修行,是願力法。”若能於危厄之中,發大誓願,則無業不轉,無願不成,不僅成就自己的志業與道業,亦能護念、救拔有緣眾生。昔日譯經大師鳩摩羅什,曾為後涼呂光父子拘禁涼州十七年,受盡百般凌辱,但是鳩摩羅什大師悲願深切,忍辱負重,不以為苦,隨緣接引眾生,並循循善誘、應機教化呂光父子,更勤學漢語,為日後譯經事業奠定紮實基礎,因此當鳩摩羅什大師重獲自由,於長安逍遙園得以如願翻譯佛經,所譯經典文字典麗、不悖原文,影響後世至為深遠。

逢苦不憂 是厄非厄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曾有一世為忍辱仙人,為當時的國王歌利王誤解,揮刀割截仙人手足,忍辱仙人非但不因痛楚起瞋恨心,更發願未來成道後,首先度化歌利王,在廣大的慈心悲願中,忍辱仙人成就佛道為釋迦牟尼佛,而第一位聆聽佛陀說法成道證果的弟子──憍陳如尊者,即是當年的歌利王。忍辱仙人與鳩摩羅什大師,由於具足正見、心懷正念,視眾生如一子的大慈愍心,即使在屈辱困厄中,也能站穩腳跟、堅定志向、逢苦不憂,進而利樂有情,於利他中完成自利。

正知見因信而生。由於深信因緣果報之理,了知逆境並非無中生有,而是己身不清淨三業所感。荀子云:“榮辱之來,必象其德。”禍福自招,怨不得人,所以甘心甘受,都無冤訴;唯有守口、攝意、身莫犯,方能不造新殃。有了信心助發大願,以信持願,無有疲厭廣行菩薩道;進而以願導行,恆思利他,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信願行是橫渡苦海的解脫之鑰。具足正“信”,宛若衛星導航,確定脫離苦海、登涅盤岸之方向;誓“願”弘深,猶如穩健駕駛運載眾生的法船,未達彼岸絕不放棄;“行”無行行,精進不退,最終必能帶領有情眾生與自己,出離三界無邊苦海,航向解脫自在之涅盤彼岸。

佛陀甚深微妙教法,敬請關注公眾號“ 佛陀佛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