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腦預警!這篇文章幫你解決關於兒童創造力疑問


燒腦預警!這篇文章幫你解決關於兒童創造力疑問


導語:

本文來自於三川玲和連曉剛的直播對談。其實在回答這些問題:創造力是如何產生的?如何發現孩子的天賦?孩子的創造力苗頭長得像啥樣?一般用什麼方法去培養?……


問題一:有一個X同學,他的特點是大家都在看的東西會刻意迴避,另一個S同學的特點是,最近什麼熱門都會去看看。從結果上看,大家覺得哪一位同學更有創造力呢?


連曉剛:我先直接給出結論,兩個人都很有創造力,但是他們不一樣,創造力類型不一樣。

X同學會刻意迴避大家都在看的東西。我和很多朋友都認為他未來比較有可能在藝術史上留下一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

S同學能夠很快在一群人中獲得大家的認同,並且不斷地給大家驚喜,大家都很喜歡他的工作。

這兩個人的工作方式有很大的區別,X同學經常可以給我們展現全新的視角。我們經常覺得“哎呀,你這個人的信息來源,為什麼和我們這麼不一樣啊?”。但要知道,他所關注的東西在另一個時空維度裡的,也許是過去,也許是另一個國家。

這其實更像是在宏觀的歷史長河裡的第三視角。用這種視角去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眼前這些熱鬧的東西,在歷史上也就是過眼雲煙。他希望能夠做的事情,是在更高的歷史維度裡面,去探索一些有創造性的事情。

S同學比較關心眼前的人,能很快在一個有限的人群裡獲得大家的信服,而且能夠在我們能想到的方向上做得特別好,比如說,他能做出很厲害的造型或者是創想,更像是第一人稱的視角,更關心眼下當下的狀態。

三川玲:其實我自己親身經歷過這兩種模式。當時做寫作課,我們是想做一個不一樣的東西,而不是我看到已有的東西。也有不少人會提建議說“誰誰誰做得好,我們要參考嗎?”,但我說“我就是一朵茉莉花,我一點都不關心牡丹花是怎麼開的”。

做了兩年之後,我們覺得自己的東西長成了,它不是由歐洲的美國的“什麼花”長成的亞種。這個時候,我們就敢在花園裡面去看其他的花了。

我們在去年辦了首屆“國際寫作教育論壇”。我們就發現,我們能迎接各種各樣的東西,而且這些東西能跟我們已有的系統融合,創造出新的東西。

▍本問題設計目的:告訴你創造力不是單一的,有不同的類型。回答我的娃喜歡隨波逐流,不那麼特立獨行是不是沒有創造力。


燒腦預警!這篇文章幫你解決關於兒童創造力疑問

▲首屆博鰲寫作教育論壇大合影。


問題二:博爾赫斯世界的無限圖書館和圖書館裡的一本名著小說,哪個更具有創造力?


連曉剛:博爾赫斯是阿根廷文學家,他寫了《巴別塔圖書館》,虛構了一個由無數圖書和書架構成的宇宙,裡面的書包含了25個書寫符號的任意排列組合。簡單來說,這個圖書館窮舉了關於書的所有可能,包含了你手上的每一本書,也包含了任何一個孩子寫的每一篇作文。

但意味著這個無限圖書館比其中的某一本書,更有創造力嗎?

我的結論,我認為這個圖書館本身沒什麼創造力,它只是一個抽象概念,關於“書”的抽象概念。

博爾赫斯把它寫出來,寫成了一本書這件事,之前沒人做過,是有創造力的。雖然他寫的這本《巴別塔圖書館》也一定包含在無限圖書館裡的。無限圖書館可以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因為什麼都在裡面了,但是它並沒有真正的創造性。

聊到關於創造力定義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可以從區分“創造力”和“想象力”這兩個詞開始說起。

創造力和想象力不一樣,要不然為什麼要兩個詞呢?用一個詞就好了。創造力更多是結果性評估,想象力是過程性評估。創造力是與環境相對的,想象力是與概念相對的。

創造力就是要看結果的。完美的流程加上蒼白的結果,在教育上或許是有意義的,但就創造性本身的評估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想象力相比之下更為個人化,重點在於個人把一個概念變得更加豐富、具體的能力,與創造是有區別的。

想象的東西趨向於烏托邦的,不要求實現,也可能實現不了。創造則是真實的,此時此地的。這一點可以作為各位家長判斷自己孩子創造力的初步標準。

三川玲:這個問題,引起了我心中很大的波瀾,因為我們經常會覺得一個孩子,比如說他說出了某種自己的想象,我們可能會覺得他有創造力,但這其實是創造力的萌芽。它要真正長成參天大樹,那才叫創造力。

但是它會不會夭折?最後能不能變成參天大樹?後面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創造力其實跟完成度和實現度,有巨大的關係。

連曉剛:對,就好像我們語文學習裡,比如說“美好”這個詞,其實只是一個抽象概念。雖然這個詞試圖去把一次次美好的創造涵蓋進去,本身沒法概括每一次“美好”的創造,每一次“美好”的創造都是獨特的。

如果說我們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只是接觸這些抽象概念,那麼他可能會離真實的創造越來越遠。

▍本問題設計目的:告訴你創造力不同於想象力,創造力需要實現。解決一個普遍的疑惑,為什麼創造力還需要有意志力參與,還需要實現過程,可不是腦門一拍就行的。


問題三:小朋友的塗鴉跟某幅世界名畫長得差不多,小朋友和畫家,在他們畫之前自己都沒有見過類似的畫法,誰更具有創造力?


連曉剛:這個其實是我經常在網上看到的一個疑問,可能也包括很多教美術的,也都會有這樣的案例的說法。我的比較明確的結論是肯定畫家更有創造力,孩子的行為其實更多是無意識的行為。

所有的創造行為,它都是有意識的。創造者能意識到自己正在做創造這個事情,以及自己的創造是在什麼樣環境背景,或是座標系裡在做這個事情的。

無意識的塗鴉跟模仿,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有效創造。比如說,某某某無意中創造了什麼?其實這並不是一種創造的行為,而是這個行為後果之所以出乎意料,是這個行為被其他人在某個環境裡面做了解讀和再解讀。

舉一個繪畫的例子。1913年,馬列維奇馬列維奇在一張白紙上用直尺畫上一個正方形,再用鉛筆將之均勻塗黑,畫出了著名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塊》。這一極其簡約的幾何抽象畫,於1915年在彼得格勒的《0、10畫展》展出,引起極大轟動。


燒腦預警!這篇文章幫你解決關於兒童創造力疑問

▲馬列維奇的《白底上的黑色方塊》。

小朋友在白紙上畫一個黑色方塊,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嗎?

不過在馬列維奇看來,畫中所呈現的並非是一個空洞的方形。它的空無一物恰恰是它的充實之處;它孕育著豐富的意義。

馬列維奇的作品所在的藝術史階段作為背景,賦予了它作品意義。

這是至上主義的第一件作品,標誌著至上主義的誕生。

我們現在學很多知識,常常只講知識本身,而沒有能把知識所處的環境和座標呈現出來。

如果孩子做出了一個比較特別的東西,無論是畫,還是他的行為,或是他做的某個事情,家長如果覺得跟哪個藝術家或哪個創造行為有點像,有這個影子,家長需要做的不是一味誇讚,而是可以引導孩子看到,他所做的事情在當下是怎麼回事,放到歷史的座標系裡面,又代表什麼意義。這個環境跟歷史座標才是賦予這個作品創造性、真實的所在。

三川玲:我去年在西班牙參觀畢加索的美術館,印象特別深。我就發現他的策展人非常的用心。我們平時看畢加索後期畫的簡單線條的鴿子,或者從好幾個角度拼接起來的臉。

我們都覺得這個不是很容易嗎?我只要知道這一招也算藝術的話,我是不是很容易就當上藝術家了嗎?

策展人把畢加索曾經的畫跟看上去很容易做到的畫放到了一起。你就會看到,畢加索當然有技法高超的畫,無論從技法,還是對古典作品的吸收,都呈現了他很高超的技藝、理解和實現的能力。

但當他已經練成“武林高手”的時候,比如說他已經有把“倚天劍”時,他卻選擇使用木劍,意味著什麼?肯定包含了更多的藝術的信息。這就是它的意義。

如果孩子隨便畫出了像畢加索的東西,還是無意識的,就不是在藝術史上的具有轉折點的作品。

這個也讓我想起我們一次寫作課。有一次,我讓我的那些孩子們去東直門觀察,發現十件事實或觀點,回來後把這些事實和觀點寫成一首詩。

第一節課他們去了,第二節課我去給他們的這首詩做反饋,這首詩都是他們在街上看見的東西,比如說,他們寫“一個人在梯子上那個頭已經不見了,原來他是伸到天花板裡面去修空調,或者麥當勞的一對夫妻在那裡互扇耳光……”他們把它寫成了一首《東直門交響曲》。

我把他們寫出來的這首詩,跟另外一部作品放在一起對照,我說你們看一下,兩者之間有什麼感覺?他們說“我覺得這個作品跟我們寫得很像,簡直是像我們寫的一樣,只不過他們寫的是美國。”

我告訴他們這是寫美國曆史最重要的一本書之一——《光榮與夢想》,我說你們看,這本書的這個部分,跟你們的寫法一模一樣。

這批小孩下課就問我“在哪裡可以去借《光榮與夢想》?”——他們五年級要去看《光榮與夢想》了,也就是說他發現自己在座標系裡面能找到他的位置,知道我這樣寫,其實意味著什麼?他以後在寫作的時候,也會更有意識地去寫作。

說到這裡,其實對教育者的考驗是非常大的,就是教育者你教孩子這樣的東西,還得讓孩子知道這個東西意味著什麼,有什麼意義,座標系在哪裡……

在整個文學史上,座標系的位置在哪裡,應該找得到一個有很具體的地方,這個點是有很精確位置的。

▍本問題設計目的:告訴你評價創造力需要各種維度的座標,回答我的娃究竟有沒有創造力,我是不是一不小心扼殺孩子創造力了。


問題四:邏輯思維強的孩子更可能有創造力,還是沒有邏輯思維的孩子更有創造力?


連曉剛: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要有價值,要必須要符合人跟社會、人跟環境的基本邏輯。

孩子逐漸長大,當他對於身邊的環境,其實就包括抽象的人跟人的關係,以及物質環境,它是整個包圍他的環境,如果孩子能夠理解這些環境背後的邏輯,同時在符合這些邏輯的水平的基礎上,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創造出來的時候,我們才能評判創造的價值。

三川玲:我經常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舉的一個例子——怎麼看喜羊羊灰太狼的想象力和《三體》的想象力?《三體》的想象力就很讓人震撼;“喜羊羊”我們就會覺得沒什麼藝術價值,也不特別有想象力。

《喜羊羊灰太狼》的想象大膽到了隨便亂想的地步,它的問題就出在了隨便亂想。而劉慈欣的《三體》就符合我們在寫作課上經常做的一件事情叫“思想實驗”,《三體》其實是在劉慈欣大腦裡的思想實驗,如果那個東西能夠實現的話,基本是會按照那種邏輯去發生的。

我散步時,跟我老公和女兒講,我老公就說,我們寫小說,如果寫唐朝的人穿越到現在來,這個是有想象力的、也挺好玩的。

但是愛因斯坦為什麼更有想象力?愛因斯坦能證明穿越是可以實現的,只要速度和時間之間發生了關係之後,真的是可以穿越的。而且他能用公式告訴你如何穿越。當他的想象力,充滿強大的邏輯性之後,你立刻覺得這種想象力完全是不同等級的。

就包括我女兒也是說“我之所以那麼愛看福爾摩斯偵探小說,愛看大偵探波洛,是因為那裡面的想象力是充滿邏輯性的,充滿了推理和懸疑的。”

我現在津津有味看我女兒打的某些遊戲,我就發現那種邏輯強大的遊戲,充滿思想魅力的遊戲,孩子也會更喜歡,玩得更細緻專注。

▍本問題設計目的:告訴你邏輯能力越強,創造的級別越高。打破一個誤會:“天馬行空”“亂想”的創造力,價值其實不高。


問題五:上面的四個燒腦問題,其本來面目是讀者問的如何保護孩子創造力、如何發現孩子創造力、我孩子這樣算有創造力嗎……這樣的問題,我很想知道為什麼在你大腦裡面變成了這樣四個問題?在你的大腦裡面發生了什麼?請講講你大腦運作的規律。


連曉剛:我的工作方式,通常是先把一些信息或者說這個事情先擺到桌面上來。這個桌面是一個虛擬的桌面,我一般不會真的把它擺到我的桌子上,或者是電腦桌面,它是大腦中的一個桌面。

讀者的問題就會擺到我的桌面,還有幾個我來做直播的目的也擺到大腦的桌面。

童書媽媽是一個教寫作的為主的教育,我們肯定要多講講跟文學有關的,這是一個目的。 大家可能對我們清華的這些人感興趣,我也講一些我同學的例子,這是一個目的;要回應這樣的問題,但也不能講得太深,不能太理論化,這是一個目的;要有懸念,要有吸引力,這是一個目的……大概有10來個目的,和讀者關心的問題——這些東西會在我腦中盤旋。

這時候,這些信息實際上是一個隱約的狀態,慢慢地會延伸出一個難以名狀的形象,就好像在那裡,我進了一個房間,這也要來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客人,都是新的,我們沒見過,大家都在自說自話,都在喃喃自語,我大概能聽見,也聽不太清,我不能靠近任何一個人太久。

我只能聽見一個聲音了嗎?我需要聽到整個所有的聲音,然後,慢慢地,我能在這個空間裡面,我去呈現出一個有效的方案,能夠去回應這些人給到我的期待,這些形象給到我的期待。

那麼,這個過程其實跟我們所說的,通過搭建空間去做這樣創造的訓練,還是很像的。我們比如在課堂裡,孩子可能他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光有想法不行,這個想法要跟一定的知識跟邏輯同時浮現在腦中,光有邏輯也不行。他就全在學知識,那不就做題嗎?跟傳統教育有什麼區別?

其實,這些東西必須他是同時浮現在腦中的,給孩子建立一個桌面,可以玩耍的說方面,開始可能是一個實體方面,當孩子大了之後,就是他腦中有一個虛擬的桌面,可以不斷的去反覆的把新的知識、新的意圖、對他人的理解,融入到一個有效的指導方案,下一步我要怎麼樣去過我的人生,怎麼樣去做事情的指導方案。

其實,當時童書媽媽老師們把這個問題發給我之後,問題發完之後就印在腦子裡面了,然後我就去做自己的事就行了。

這些東西在我腦子裡轉,漂浮狀、懸浮狀,最後過了一段時間,我就再回復他,把這個方案給倒出來、做出來。

最終的結果,我認為大部分目的我都觸及到了,但我也不是完全為某一個目的去服務的。因為某個目的真的只是一個抽象概念,它不是創造本身,我需要做一個有效的事情,能夠把這些目的都觸及到,並不是在某一個目的的框架下,大概就是這麼一個過程。

三川:謝謝曉剛老師,其實你就展示了你的創造力,展示了做一件事情的一個全過程。

▍本問題設計目的:看看創造力是如何發生的,而且總是這樣發生的一種形式。


燒腦預警!這篇文章幫你解決關於兒童創造力疑問

▲百造的室外實體建築空間:《未來遊戲場》。


END

整理:圈圈

編輯:圈圈、舒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