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地質“俠客”李忠東.講地球故事

——四川省地礦局“李忠東地質與文旅融合創新工作室”成立記

中國報道訊(黃麗萍 報道 通訊員楊立)今年3月初,一篇文圖俱佳美的推文《“三山夾兩盆”,新疆山水大格局》在朋友圈傳播開來,大家紛紛點贊:“新疆真真是個好地方啊”、“原來可以這麼美”、“疫情過後好想去玩”......這篇文章出自於“俠客地理”。

聽地質“俠客”李忠東.講地球故事

地質"俠客″李忠東

近年來,“俠客地理”這個公眾號在地質科普圈走紅,自2016年推出第一篇文章開始,它差不多保持每月兩更的速度,目前已有133篇原創作品。其中不乏《月球極簡史》《中國地質簡史》等點擊量頗高的經典。貢嘎山、九寨溝成為這裡的常客,丹霞、喀斯特地貌頻頻出鏡。它曾為貴州銅仁新發現的罕見溶洞而奔走疾呼;它曾告訴我們四川盆地的“盆底”在哪裡?它曾講述四川、新疆和祖國各地的山水大格局;它曾介紹馬邊岩石上的恐龍足跡和緬甸琥珀裡面的蛇化石.....

這個公眾號的掌舵人是李忠東,公眾號背後的團隊就是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資源與環境研究所,以及四川省地礦局的地質旅遊和地學科普工作者群體。有人問“俠客地理”中的“俠客”如何解釋,李忠東說:“俠客”之意源自於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之“霞客”,“俠客地理”就是在向這位前輩致敬。地質人翻山越嶺,穿梭於危險與美麗並存的荒郊野外,宛如現代之“俠客”。“俠”是一種精神理念,而“霞客”更是一種人生追求。

地質與旅遊融合的十年探索

2019年11月21日,位於成都市金牛區棗子巷15號的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大樓裡, “李忠東地質與文旅融合創新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據瞭解,這是四川省地礦局勞模(專家)創新工作室首批命名的13個工作室之一。

目前,地勘單位正處於轉型升級的攻堅期,改革和創新是兩大熱詞。這個工作室的工作方向又和傳統地勘領域有所不同,為什麼會冠以“地質和文旅融合”呢?

故事要從十多年前說起。

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始建於1956年,其前身是原地質部第七物探大隊,擁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和良好的社會聲譽,是一支戰功卓著的全國地質勘查功勳單位。2006年新年伊始,一個專業從事旅遊地學研究的部門——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在四川省地礦局物探隊成立。當時,地勘市場正如日中天,地質找礦、工程勘察、地災治理等如火如荼,而新成立的資環所是做什麼的,很多物探隊的職工都不太清楚,可見旅遊地學在當時無疑是一個既生僻又冷門的行業。

而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資環所,創始人正是李忠東。成立之初,他就將主要工作分為三大方向:一是應用地質學來解決旅遊學無法解決的問題,也就是為旅遊提供地質智慧的支撐,在景觀地的尋找、發現、內涵挖掘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二是從地質的角度出發,通過國內外對比,發現、提出、挖掘、包裝出具有吸引力的景觀,也就是將地質元素融入旅遊;三是為旅遊開發提供專業的服務,比如科研科普、景觀規劃等。

十多年之後,有人問他當初怎麼想到要做這個?他說:“旅遊產業的前景大家都能看到,但幾乎所有的旅遊都建立在地質背景基礎之上的,許多自然景觀本身就是地質作用的產物,旅遊其實離不開地質,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把地質和旅遊融合在一起,讓地質和旅遊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在他的帶領下,資環所吸納人才培育團隊,發揮專業優勢拓寬業務領域,漸漸發展成為一個在國內小有名氣的旅遊地學科研團隊。

揭示自然景觀的科學內涵

地球上的每一處奇山異水,都是地球自身發展演化的結果,而能從科學角度去解釋它的前世今生的,非地質工作者莫屬了。十多年來,李忠東團隊的足跡遍佈四川、重慶、新疆、青海、西藏、甘肅、貴州等地,創新性地將地質學與旅遊學結合在一起,先後完成上百個地質公園的創建,用地質視野尋找新景觀,從地質角度解讀自然山水,用地質科普講述地球故事,也用專業知識去進行自然景觀的開發和保護。

在團隊的“作戰”圖上,有兩個地方值得大書特書,一是稻城亞丁,二是宜賓市屏山縣。

聽地質“俠客”李忠東.講地球故事

李忠東和他的團隊

“北有九寨黃龍,南有稻城亞丁”,稻城是四川省著力打造的四川旅遊“兩極”中的“南極”,早在本世紀初,李忠東團隊便參與到稻城的旅遊資源調查與開發,亞丁國家自然保護區、稻城地質公園的申報和創建均由他們完成。

2017年開始,中國地調局啟動縣域地質遺蹟詳細調查,“稻城縣地質遺蹟詳細調查示範項目”是首批縣域地質遺蹟示範項目。團隊接到任務後,經過兩年詳細調查,共完成縣域7323平方公里範圍的地質遺蹟普查、22處重要地質遺蹟集中區的詳細調查。並對海子山古冰帽遺蹟、貢嘎日松貢佈雪山(亞丁雪山)、亞丁第四紀冰川遺蹟、稻城溫泉等核心地質景觀進行了深入解剖和形成機制研究。在調查過程中,團隊新發現10處重要地質遺蹟資源,其中在距縣城僅數公里的黑海古冰川遺蹟和龍古花崗岩地貌極具價值。有力地促進了稻城縣全域旅遊及旅遊扶貧工作。不僅如此,項目的綜合研究成果更是取得五項重大突破,項目成果在評審中獲得創紀錄95分的最高分。

聽地質“俠客”李忠東.講地球故事


“記得有一次,在稻城縣考察黑海古冰川遺蹟。那裡人煙稀少,空氣稀薄,海拔4500米以上。為採集影像資料,我把無人機升了起來,以獲取冰川地貌特徵。高原氣候多變,晴空萬里的天突然烏雲密佈,噼裡啪啦下起了冰雹,冰雹之後暴雨如注。大家慌慌張張四處逃竄,尋找可以躲雹躲雨的地方。但此處幾乎全是苔原,沒有樹叢之類的可以遮蔽。為了安全,大家像鴕鳥一樣,將腦袋鑽進兩塊石頭間的縫裡,任雹雨打在身上,顧頭不顧尾,等風雨過去。”李忠東團隊成員胡建如是說。談及此事,他至今還印象深刻。

聽地質“俠客”李忠東.講地球故事


前不久,國家林草局公佈了2019年度第二批國家級自然公園評審結果,共有7家地質公園通過評審被授予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其中就包括李忠東團隊發現並申報的四川屏山環崖丹霞。全面實施精準扶貧以來,如何積極轉變扶貧方式,找準脫貧路子,做好特色文章,為扶貧開發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始終是扶貧攻堅需要思考的問題。2016年李忠東團隊與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在烏蒙山區開展支撐服務精準脫貧攻堅地質調查工作時,在樂山市馬邊縣與宜賓市屏山縣交界處發現大片環崖丹霞景觀。2017年5月,《中國國家地理》以《環崖丹霞——中國丹霞的另類》進行了報道,併入選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四川省旅遊發展委員會、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等相關部門共同主辦的“再發現四川-100個最美觀景拍攝點”。

2019年5月由中央電視臺“地理·中國”欄目組拍攝製作的《巨崖謎團》播出後,更是引起了公眾對這種獨特的丹霞景觀的濃厚興趣和關注。之後,課題組為當地政府提供訂單式服務,積極協助地方政府申報國家地質公園,創新了地質遺蹟調查支撐服務脫貧攻堅和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

地質科普與文旅融合之路

近年來,李忠東團隊湧現出一批地學科普工作者,他們將地學、旅遊、科普緊密結合,通過書籍、報紙、科普雜誌、分享會、公益講座、學校課堂、電視節目、新媒體等不同形式向公眾普及地學知識。

聽地質“俠客”李忠東.講地球故事

不僅如此,團隊成員先後在《中國國家地理》《西部旅遊》《地球》《大自然探索》《人與生物圈》《資源與人居環境》《中國》《中國自然資源報》《四川畫報》等報刊上發表科普文章超過150篇,總計超過約100萬字。公開出版地質科普書籍8本,其中《香巴拉之魂——秘境稻城》獲四川省2011-2013優秀旅遊出版物個人獎、《四川地質公園科普讀物——世界地質公園卷(上、下)》獲全國國土資源優秀科普圖書獎。團隊成員還獲得“地質公園科普工作先進個人獎”、“優秀旅遊地學著作獎”等。

在2018年10月13日,成都博物館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李忠東在大型公益性人文講壇——金沙講壇開講,為廣大市民作了題為《地質旅遊—發現旅途中的美》的講座。他結合團隊的研究成果,為觀眾講述了什麼是地質旅遊?引申出極高山、丹霞地貌、桌狀山等地質地理知識。將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轉化為一句句活潑有趣的語言,再結合一張張角度獨到的照片,引起現場觀眾的陣陣驚歎。

2019年1月,文化和旅遊部將四川省確定為全國旅遊資源普查試點省,要求四川“創新工作方法,建立長效機制,在紮實做好旅遊資源普查的同時加大對文化資源的普查力度,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為全國文化和旅遊資源普查工作探索積累經驗,貢獻力量”。

聽地質“俠客”李忠東.講地球故事

由此可見,李忠東地質與文旅融合創新工作室的成立,是一次全新而大膽的探索。創新工作室將弘揚工匠精神和科學精神,進一步調動團隊的創新能力和創造熱情,在創新實踐中“傳幫帶”,發揮示範引領和骨幹帶頭作用,將團隊打造得更加完美,以此推動地質科普的創新發展和地質文旅的深度融合,為社會創造更大價值。

聽地質“俠客”李忠東.講地球故事

關於創新工作室的未來發展,首先就是繼續推進“地質+文旅”發展,站穩地質旅遊腳跟,拓展地質服務領域,做好地質科普,講好地球故事。通過創新工作室這扇窗口,展示團隊取得的研究成果,促進公眾對地球科學的瞭解和認識,進而展示美麗中國、美麗四川中的地質元素、地質故事。

外景攝影:李忠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