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何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與高力士楊貴妃無關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悽悽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雲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長安,是李白最為魂牽夢繞的地方,是他濟世安邦理想的所在。

青年時期的李白,適逢開元盛世,政治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讓他豪情萬丈。李白相信自己,在這盛世之下,一定大有所為,於是在二十五歲時,他離開蜀地,書劍走天涯。

李白為何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與高力士楊貴妃無關

不久,機緣巧合下,李白與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了婚,定居於安陸,過了幾年閒適的生活。可是李白不甘心這種平平淡淡的生活。他想要去北方,親眼看看那煙柳繁華的長安城,見見當今聖明的皇上。

於是,三十歲的李白,離開安陸,開始了自己的長安之旅。可是十年輾轉蹉跎,李白終究未能在長安扎下根來。這些年來,他謁見無數王公大臣,結識了衛尉張卿、玉真公主、賀知章等,希望謀得一官半職,可是終因時運不濟,毫無結果。心灰意冷的李白,一度隱居起來。

到了天寶元年,事情終於有了轉機。這一年,皇上下詔,有才之人可以來長安自薦。李白看到了希望,他準備好自己的詩文策論,再次踏上去往長安的征途。這一次,他終於成功見到了唐玄宗。

玄宗在金鑾殿上,見到了這位詩名遠播的才子。遠遠望去,李白頗有幾分仙風道骨,玄宗欣喜不已,親自上前迎接這位大才子。李白議論當今時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玄宗十分讚賞,“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之後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

李白為何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與高力士楊貴妃無關

相傳天寶二年的暮春時節,興慶池的牡丹花開了。這批牡丹十分名貴,有紅、紫、淺紅、純白四色。花月正好,玄宗就邀來楊貴妃一同對月賞花,並讓梨園弟子奏樂助興。李龜年手捧檀板,讓皇上挑選歌曲。玄宗說:“賞名花,對妃子,怎麼能用舊歌呢?”於是李龜年趕緊去酒肆找到喝醉酒的李白。李白得知李龜年的來意,乘著酒興,揮手寫下《清平調》詞三章: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詞傳到玄宗手上,玄宗讚不絕口,立即“調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他學士”,楊貴妃也高興地“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蒲萄酒,笑領意甚厚”。這一天的新詩、美酒、名花、朗月、佳人,就這樣定格在盛世長安燈火輝煌的夜色裡,在歷史的深處熠熠生輝。故事如果只進行到這裡,該是多麼風流蘊藉。

可是故事還沒有結束。原來,高力士不高興了。

李白為何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與高力士楊貴妃無關

李白曾在酒醉時讓高力士脫靴,引得高力士懷恨在心,這一次,高力士終於逮到機會借題發揮。他私下對貴妃說,李白詩句中“可憐飛燕倚新妝”以飛燕來比貴妃,有嘲諷羞辱之意。貴妃這才恍然大悟,後來玄宗想要給李白官職,被貴妃阻止了。李白等了很久,依舊等不到玄宗的任職詔令。他不甘心只是做一個文學弄臣,苦悶不已,到了天寶三載,就提出辭職,玄宗只得“賜金放還”。

“力士脫靴”、貴妃進讒言的故事流傳甚廣。在很多人的心中,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都是因為高力士這個陰險小人從中作梗,聯合貴妃向玄宗進讒言,可是實際上這個故事是經不起推敲的。

最早記載這個故事的,是中唐時期李肇822年左右所撰的《唐國史補》,有這樣的記載:“李白在翰林,多沈飲。玄宗令撰樂辭,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動,索筆一揮十數章,文不加點。後對御,引足令高力士脫靴,上命小閹排出之。”

李白為何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與高力士楊貴妃無關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李白讓高力士脫靴,玄宗是“命小閹排出之”,可見在玄宗的反對下,高力士沒有給李白脫靴。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範成式的《酉陽雜俎》也記載了相似的事件:

李白名播海內,玄宗於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亡萬乘之尊,因命納屨,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

在這裡,高力士迫於壓力,給李白脫了靴子,可是玄宗前後態度的轉變有點奇怪,表現得不像一個帝王。

877年左右,李浚在《松窗雜錄》中,描述得更為詳細生動:

會高力士終以脫烏皮六縫為深恥,異日太真妃重吟前詞,力士戲曰:“始謂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拳拳如是?”太真妃因驚曰:“何翰林學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是賤之甚矣。”太真頗深然之。上嘗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

其實,在唐朝前期,趙飛燕只是美女的代名詞,況且趙飛燕身居皇后之位,而天寶二年的楊貴妃還只是太真妃,沒有被封為貴妃,更不用說皇后之位了。用趙飛燕比她,只是讚美,沒有嘲諷之意。

以上三種著作,都是一些軼事遺聞,杜撰的成分多於史實,可以稱之為稗官野史,不足為信,可惜後來的《舊唐書》《新唐書》也都採納“力士脫靴”的記載,內容也大同小異,導致誤解不斷。

李白為何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與高力士楊貴妃無關

幸好還有很多與李白同時代的相關記載,讓我們得以分辨歷史的真偽。

首先是李陽冰的《草堂詩序》。李陽冰是李白的叔父,他曾將李白的詩稿編輯成冊,並作了《草堂詩序》,在序言中我們有幸看到了李白真實的生平事蹟。其中有記載:

天寶中,皇祖下詔,徵就金馬,降輦步迎如見綺、皓。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謂曰:卿是布衣,名為朕知,非素蓄道義何以及此?置於金鑾殿,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誥,人無知者。醜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

在這裡並未提到“力士脫靴”之事。而是說李白受到同事的毀謗,被玄宗疏遠。

後來,李白的崇拜者魏顥整理了李白生前託付的詩文,編定《李翰林集》,也作了篇序,序言中提到“(皇上)許中書舍人,以張垍讒逐”,意思是說皇帝許諾讓李白擔任中書舍人一職,卻因為張垍(開元前期宰相張說的兒子)的讒言而未能如願,並非是因為高力士。

李白為何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與高力士楊貴妃無關

再後來,與李白有通家之好的範傳正為李白墓寫了篇碑文,其中提到了高力士:

他日,(皇上)泛白蓮池,公不在宴。皇歡既洽,召公作序。時公已被酒於翰苑中,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優寵如是。布衣之遇,前所未聞。

在這裡,高力士親自扶著醉酒的李白登舟,這一舉動不正是朋友間的互相攙扶嗎。

由此可見,“力士脫靴”實在是無稽之談,不過是文人杜撰出來,譏諷權貴,彰顯文士傲岸品格的爽文。

實際上在玄宗朝,高力士為人正直,處事公正,對玄宗更是忠心耿耿,朝野上下,名聲很好。高力士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這樣一位大將軍級別的官員,是不可能給一介布衣的李白脫靴子的。另外,李白性格雖然傲岸,可是他並不糊塗,沒有理由去羞辱人人稱讚的高力士。

既然如此,那李白為什麼會被“賜金放還”呢?

李白為何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與高力士楊貴妃無關

因為李白才華橫溢,很受玄宗寵愛,難免會引起一些臣子的嫉恨,他們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向皇上進了讒言。不過這些人裡沒有高力士。

此外,範傳正的碑文裡提到了最為關鍵的一點,“元宗甚愛其才,或慮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恐掇後患,惜而遂之”,意思是說李白酷愛喝酒,可是人大多會酒後失言,在朝中做官,話是不能亂說的,玄宗擔心李白會不小心洩露了朝中機密之事,所以才不敢給他重要的官職。就這樣,李白再次離開了長安,自己的政治理想再次破滅了。

離開長安以後,李白開始寄情山水,訪遍名山大川。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南下避難,後來投奔永王,因為參與永王東巡,被流放至夜郎。762年,生活窘迫的李白投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病逝,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李白,終其一生,都未能在自己日思夜想的長安生根發芽,空留下無盡喟嘆。

李白為何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與高力士楊貴妃無關

值得一提的是,762年三月,玄宗也去世了。高力士聞訊悲痛欲絕,也吐血而亡。千古帝王、曠世才子、一代宦官都在同一年去世,斯人已逝,盛世長安卻永遠留在歷史的長河中,讓人不勝感嘆。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