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亞軍風波”是一次試錯,對運動員和裁判都是警鐘

“冠亞軍風波”是一次試錯,對運動員和裁判都是警鐘

日前落幕的青島馬拉松賽出現“冠亞冠風波”。圖/社交媒體

組委會發布公告澄清和改判,主裁判也發文致歉,青島馬拉松“冠亞軍風波”總算告一段落。

或許還有人對競賽規則的適用感到疑惑,也有人對趙長虹成績被取消感到遺憾,但組委會的最新公告清晰明瞭,之前的爭議聲可以停停了。

首先,青島馬拉松組委會提到了世界田聯的一條競賽規則,“判定運動員的終點名次,應以其軀幹(不包括頭、頸和四肢)任何部位抵達終點後沿垂直面的順序為準。”趙長虹率先撞線,正常情況下理應是冠軍,組委會承認了這一點,這也符合普通人的慣有認知。

為何最終取消了趙長虹的冠軍成績和名次?最關鍵的原因是號碼布的佩戴錯誤。

2021年青島馬拉松的競賽規程明確規定,參賽者的大號碼布必須佩戴在胸前,而趙長虹的計時號碼布佩戴在了身後。主裁判的致歉聲明也特別提到,在檢錄過程中,裁判員對精英領跑員的檢查不夠細緻,天氣原因也導致了雨衣等的遮擋情況,沒有及時發現號碼布佩戴上的問題,加上對領跑員的認知不夠準確,沒有及時制止號碼布的錯誤佩戴行為。

或許有人認為,趙長虹的號碼布之所以佩戴不規範,和賽事合作方的要求、精英領跑員的身份有關,既是無奈之舉也是無心之失。不過規則就是規則,既然號碼布佩戴錯誤,取消成績也算是有理有據。至於裁判員的疏忽等責任,則是另一碼事,可由組委會作出處罰,與對運動員的判罰並不衝突。

簡而言之,今年的青島馬拉松之所以出現“冠亞軍風波”,既要歸因於當值裁判員的疏忽,沒有及時發現錯誤佩戴號碼布的行為,運動員本身也缺乏對規範佩戴號碼布的重視。等到事情發生後,裁判員和組委會的處理又過於倉促和草率,這才導致了爭議不斷。

今年4月11日舉行的徐州馬拉松暨奧運會馬拉松選拔賽,記者曾現場目睹過國內最高水平馬拉松賽事的執裁水平。

來自各支省隊的100多名國內馬拉松高手參與角逐,現場的檢錄工作嚴格而又有序,裁判員會仔細檢查每一名運動員的號碼布。當時,某支省隊的隊服印字超過規範長度,裁判員和領隊及時溝通,通過貼膠帶等方式進行了遮擋。按照選拔賽的規定,運動員需要前後各佩戴一個號碼布,其中一名運動員只佩戴了一個,另一個忘在酒店,裁判員也及時指出問題,並在賽前完美協調解決。

如果國內的馬拉松賽事都能在執裁水平上,向奧運會馬拉松選拔賽看齊,號碼布佩戴不規範的行為在檢錄時就會被發現,趙長虹因此丟冠的事情、由此引起的冠亞軍風波也斷然不會發生。

從這個角度講,青島馬拉松的“冠亞軍風波”以及由此帶來的規則討論,其實並非壞事。

有了因錯誤佩戴號碼布導致丟冠的前車之鑑,今後運動員們無論參加何種規格的賽事,定能更加註意此類細節,避免不必要的違規行為。而對廣大裁判員來說,執裁時需要重視哪些不規範行為,爭議發生後又該如何及時通過競賽規則、規程給出有理有據的判罰,一定能從此事吸取經驗教訓。

長遠來看,“冠亞軍風波”的案例是一次偶然的試錯,讓馬拉松賽事的各方參與者發現了長久存在卻被忽視的問題和規則漏洞,為運動員、裁判員、賽事組織者等敲響了警鐘。有了這次試錯的寶貴經驗,中國馬拉松運動的發展定會愈發有序和規範。

新京報體育評論員 徐邦印

編輯 韓雙明 校對 趙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