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解剖學家”王清任的堅守與豁達


觀死屍、看剮刑,看似冷心冷血的人,卻有著一顆為醫學奉獻的熱忱之心。

——我眼中的王清任


《醫林改錯》|中國古代“解剖學家”王清任的堅守與豁達

王清任畫像

王清任, 字勳臣, 直隸省 (今河北省)玉田縣鴉鴻橋河東村人。生於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 年), 卒於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享年 64歲。

他曾經是個武秀才,做過小官,但是他的性格耿直磊落,不願違背自我內心,所以得罪了自己的頂頭上司玉田縣令而仕途不順。

范仲淹曾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醫林改錯》|中國古代“解剖學家”王清任的堅守與豁達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在仕途中不順的王清任有著一樣的信念,他帶著自己的堅守和豁達,把一生奉獻給了醫學的創新和發展事業。

《醫林改錯》是王清任存世的唯一一部著作,凝集著王清任行醫路上的心血,從《醫林改錯》中細品,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解剖學家王清任的堅守與豁達。


解剖學家與《醫林改錯》

中國古代解剖學家,王清任擔得起這個名號嗎?

讀一下《醫林改錯》和王清任的人生履歷你就會發現,他擔得起!

身在人人求神問道、怕鬼避妖的封建社會,30歲的王清任為求真相,不避汙穢,親自前往“義冢”,觀察因為傳染病而去世的兒童的屍體。

這樣觀察了 10 天, 看到完整的臟腑不下30餘具。通過這次觀察實踐,他發現了古書臟腑理論的錯誤在何處。

《醫林改錯》|中國古代“解剖學家”王清任的堅守與豁達

探索追尋

但這次觀察屍體事件也有遺憾——王清任沒有看清“隔膜”這個結構。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王清任苦苦探尋了30餘年。

嘉慶四年 (公元 1799年),王清任在奉天府 (今瀋陽)時 , 得知有一婦女因瘋疾打死其夫與翁 ,被處以剮刑。他帶著求知的信念來到現場,又細看了心肝肺等內臟,但又沒有看到膈膜。

嘉慶庚辰 (公元 1820年)有個打死母親的剮犯, 王清任前往觀察,可惜 “雖見臟腑 , 膈膜已破”;

道光 8 年 (公元 1828年),剮張格爾, 可這次又 “不能近前”;

道光 9 年 (公元 1829 年)王清任遇到了他求知路上的貴人——曾鎮守哈密、領兵於喀什葛爾的江寧布政司恆敬。因為恆敬見到被戳 “逆屍” 最多, 對膈膜瞭解很詳細。於是王清任“拜叩而問之”,終於弄清了膈膜的形態。

那時,他已經62歲。

在王清任63歲那年,他終於完成了《醫林改錯》。

書中詳細地記載了王清任30餘年對人體結構的觀察研究成果,糾正了前人關於臟腑記載的一些錯誤。同時王清任對於血瘀證、半身不遂等病證的治療有獨到之處,所載活血化瘀等方劑至今仍有很高的使用價值。

說王清任是中國古代的解剖學家,您還會反對嗎?

《醫林改錯》|中國古代“解剖學家”王清任的堅守與豁達

醫林改錯

堅守初心,不慕虛名

32年的探索,32年的堅守,32年終於求得真相。

《醫林改錯》|中國古代“解剖學家”王清任的堅守與豁達

堅守初心,以夢為馬,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王清任說:如果醫生不明白解剖和臟腑的真相就去給人治病,那和瞎子有何區別呢?所以我寫《醫林改錯》,並不是為了求名,只是想為後來人提供一個參考。

《醫林改錯》|中國古代“解剖學家”王清任的堅守與豁達

王清任對“咎”的追求

是啊,如果要求名,王清任大可不必如此。

在京師里名聲大噪的“知一堂”,是王清任成立的,每天來求醫問藥不知凡幾。如果為了名,王清任自然可以以知一堂為契機大肆宣揚自己,何必拖著年邁的身體一趟趟地去觀看血腥的剮刑?

看小兒屍體,看犯人被剮,看似冷心冷血的王清任,其實堅守著一顆求真的心,他撥開眼前的層層荊棘,尋求醫學解剖的真相。

王清任明明不是英雄,卻用自己的堅守,為更多的人帶來幸福和安康。

看淡對錯,豁達謙遜

《醫林改錯》一書,從成書到現在,各家對它的褒貶並不統一。

梁啟超在其《中國三百年學術史》中,對清代醫學僅用“不具舉”三個宇一筆帶過,卻唯獨強調說:“唯有一人不可不特筆重記者,曰王清任,所著書曰《醫林改錯》”,“誠中國醫界極大膽之革命”者。


《醫林改錯》|中國古代“解剖學家”王清任的堅守與豁達

梁啟超

但是,由於王清任觀察到的結構都來自於死屍,再加上一些時代和認識上的侷限性,《醫林改錯》一書確實存在著一些錯誤。

因為這些錯誤,很多人嘲笑王清任“越改越錯”,說《醫林改錯》毫無價值。

對這些言論的對錯,我們暫且不表。

只是王清任好似已經看到了自己會被抨擊的一幕——

今餘刻此圖,並非獨出己見,評論古人之短長。非欲後人知我,亦不避後人罪我。惟願醫林中人,一見此圖,胸中雪亮,眼底光明。臨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轅北轍,出言含混。病或少失,是吾之厚望…《醫林改錯》一書,非治病全書,乃記臟腑之書也。其尚有不實不盡之處,後人倘遇機會,親見臟腑,精察增補。

他的意思是,我寫這本書並不是想要顯現我自己有多獨特,也不是要去評論古人的是非對錯,更不是為了讓後人知道我的名號,我更加不避諱後人因為我寫的這本書而怪罪我

我只是想,今後的從醫者能夠一看到我的書和圖,就能心中明白,在治病是有所依據,不至於說不清楚,治不明白。

如果後世,有人能夠更加清楚地看到臟腑的形態,可以對我那些寫得不對、不詳細的批評改正

他的謙遜與豁達,我們可從中窺探一二。

《醫林改錯》|中國古代“解剖學家”王清任的堅守與豁達

豁達

是非對錯轉頭空,一切盡付笑談中。

不被虛名所累,不怕後世言論,一切的出發點,就是能讓醫學發展,能讓病人獲益。

王清任明明是個醫學大家,但是用自己的謙遜和豁達,為醫者帶來心靈上的引導。

結語:

《醫林改錯》作為一部中醫學著作,其有效的方藥和治病思路被很多中醫學者推崇,但也因為一些錯誤被很多人詬病。這些對錯我們暫且不一一評說,但是王清任個人的人格魅力——求真、堅守、創新、謙遜、豁達,卻永遠不會出錯,一直會是指引後來人前行的動力和明燈。


《醫林改錯》|中國古代“解剖學家”王清任的堅守與豁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