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閒眠百病消,改善睡眠的方法有哪些?

一覺閒眠百病消,改善睡眠的方法有哪些?

睡眠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保護大腦、恢復精力,增強免疫力、康復機體,具有促進生長髮育、延緩衰老、促進長壽等作用。

正如白居易的《閒眠》一詩中所說:“暖床斜臥日曛腰,一覺閒眠百病銷。”但是,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加劇,工作和學習壓力增大,再加上家庭不穩定等諸多因素的困擾,愜意的睡眠逐漸遠離,想睡卻睡不著,想睡卻沒時間睡……失眠來襲,成為了常見的臨床病症。

失眠有很多種表現。

首先睡眠時間肯定是不足的,一般少於6小時, 醒後無睡眠後的恢復感。

其次是會有入睡困難、睡眠中途易醒、早醒、睡眠質量差等表現。

再有就是白天會出現諸如疲勞或全身不適;注意力、注意維持能力或記力減退;學習、工作或社交能力下降;情緒波動或易激惹;日間思睡;興趣、精力減退;工作或駕駛過程中錯誤傾向增加;緊張、頭痛、頭暈或與睡眠缺失有關的其他軀體症狀。

雖然有許多失眠患者會去醫院開安眠藥物,但在開藥的同時問得最多的是——治療失眠可不可以不吃藥?

其實, 我國自古對睡眠就很有講究,有陸游詩為證:“若愛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華山處士如容見, 不覓仙方覓睡方。”可見睡眠養生古來有之。還有許多流傳下來的“睡眠法則‘’,比如“睡不厭蹴,覺不厭舒”,比如“夜臥常習閉口”,比如“ 先睡心, 後睡身‘’等等。

雖然由於現代生活狀態與古時的差距, 許多法則都不再好用了, 但仍有一些方法是可以在家裡使用的,以逐步調整身心狀態, 假以時曰,幫助失眠者改善失眠的症狀,擺脫安眠藥物。

一覺閒眠百病消,改善睡眠的方法有哪些?

1.放鬆

中醫講究"天人合一”,睡眠也要達到“順時而眠”。

這裡的順時而眠不僅僅是說隨季節、晝夜的轉換而調整睡眠時間,而是說在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的情況下,要主動地調整身心狀態, 營造合適的環境,以配合晝夜的轉換,達到靜心狀態, 先睡心而後睡身。

1.逐步鬆弛法

躺到床上,不要強迫自己入睡,而是找到一個舒適的姿勢, 想象身體從一端到另一端慢慢放鬆, 從頭到雙腳或從雙腳到頭都可以。

同時將注意力放在感的感受上,感覺鬆弛的狀態怎樣從一個部位流向另一個部位,將自己帶入深層次催眠狀態。

2.想象法

以最舒適的姿勢臥於床上,閉上眼睛,在深呼吸3~5 次的同時,腦子開始根據個人的不同喜好想象自己最喜歡的場景。

所選的景象要安靜、祥和,如金色的沙灘、平靜的海面、靜謐的月夜、遼闊的草原、遠處的白帆等。

同時,可以配合小音量舒緩的音樂,也可以在網絡上找一些催眠入睡的引導語,幫助想象。總之,儘量尋找並體驗安寧、舒適、放鬆的感覺。

3.呼吸調整法

同樣臥於床上,準備最舒適的姿勢,調整呼吸,深深地吸氣,吸到腹部,再慢慢地呼出。

每一次呼吸時,慢慢地把空氣吸進來,讓空氣進入肺,當肺部充滿空氣時,稍停頓下, 然後吐氣,感受吐出的氣經過胸腔, 伸展全身肌肉並放鬆。

放鬆療法古有記載,明末清初曹庭棟總結為“操、縱”二法。

“操”類似於呼吸配合逐步松她法,先用意念領先引導, 而後“默數鼻息”,再“返觀丹田”,最後達到“心有著落,得不分馳”的靜心狀態。

“縱”類似於想象法,“任其心,遊思於杳渺,無朕之區”。

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要做到“先睡心”。

2.穴位指壓

針灸是中醫獨特的治療手段, 通過針刺或艾灸腧穴, 達到疏通氣血、調節臟腑陰陽, 最終治療疾病的目的。

在家裡,可以通過指壓相關穴位達到疏通氣血、改善睡眠的目的。

一覺閒眠百病消,改善睡眠的方法有哪些?

1.安眠穴

安眠穴在後頸部,風池穴與翳風穴連線的中點。風池穴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大拇指、中指自然地放到枕骨兩邊,輕輕地滑動到後枕部有明顯的兩個凹陷處即為風池穴。翳風穴在耳垂後, 當乳突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耳垂微向內折, 乳突前方凹陷即為翳風穴。

方法:用同側食指按揉同側安眠穴,由輕到重,至指壓處產生痠麻重脹感為佳。左右交換,每天睡前1次。

一覺閒眠百病消,改善睡眠的方法有哪些?

2.神庭穴

神庭穴在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50次。每天睡前按揉數次。

一覺閒眠百病消,改善睡眠的方法有哪些?

3.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兩耳尖連線中點。

方法:用食指、中指指腹按揉百會穴50次。

一覺閒眠百病消,改善睡眠的方法有哪些?

4.內關穴與神門穴

內關穴在腕橫紋上2寸,前臂尺橈骨之間。神門穴位於腕部,腕橫紋小指側掌後銳骨凹陷處。

方法:左右手交替用大拇指點按內關穴與神門穴各30次,以按揉時不感到痠痛為佳。每天睡前按1次神門穴。

一覺閒眠百病消,改善睡眠的方法有哪些?


5.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側,外膝眼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方法:用食指、中指指腹交替按揉雙側足三里穴50次。

穴位指壓可以每日如做眼保健操一樣在睡前進行,配合泡腳,多可安眠無憂,正如詩中所說,“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

每天臨睡前用溫水泡腳15~30分鐘,也可加些粗鹽,水要沒過腳踝,最好達小腿位置。燙腳時隨加熱水,先溫後熱,使足部燙得發紅。

然後靜坐在床上,揉搓腳心, 以搓熱為度。再進行穴位按壓,假以時日,可以悠然入睡。

3.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雲“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以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孫思邈也說“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而在失眠中也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 可見飲食有節在失眠的治療中有很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