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修禪次第—徐恆志

略述修禪次第徐恆志/文

禪也叫禪那,譯為靜慮,心體寂靜,能審慮事物,故叫靜慮。它是修定的一種重要方法,因此也叫禪定、思維修,含有定慧等持的意思。在戒定慧三學中,乃至一切佛法都是以定為依止;百千三昧,神通智慧,皆從定發。瞭解修禪次第,對修學佛法有重要意義。

禪的種類很多,有淺有深,大體上可分為四大類:一、世間禪;二、亦世間亦出世間禪;三、出世間禪;四、非世間非出世間禪。在下手的方法上,可分為觀息(如數息、隨息)、觀色(觀種種形色)、觀心(直觀當下心念或不生滅覺性)。一般說來,修四禪八定,生色界、無色界天的凡夫禪,是從觀息入手;悟我空偏真之理的小乘禪,是從觀色下手;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的大乘禪,是從觀心下手。現把修禪次第簡略敘述如下:

一、世間禪

世間禪是產生一切出世禪法的根本,所以也叫根本味禪;它有四禪定、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三種,因此也叫十二門禪。

1.四禪定

初觀出息入息(梵語叫安那波那),攝心而數,從一至十。漸感覺氣息調和,心不馳散,這叫‘粗住’。逐步增進,心念漸細漸少,這叫‘細住’。此後,心境開始明朗,但仍有身心的感覺,這叫‘欲界定’。逐步做到心境空寂如虛空,乃至不覺有身有物,便證入了‘未到定’。這樣的定能出生初禪,但還沒有到初禪境界,所以叫‘未到定’。此後,覺心身微動,出現動、癢、輕、重、滑、澀、冷、暖等八種感覺,叫做‘動八觸’,這是心理上的變化,引起生理上的反應,正是進入初禪的現象。

初禪叫‘離生喜樂地’,是說已離欲界之苦,心生喜樂,達到了心一境性——心念初步定住在一種境象上,開始進入了‘念住’境界。初禪具有覺(新譯為‘尋’)、觀(新譯為‘伺’)、喜(粗)、樂(細)、一心五種功德,但既然尚有覺、觀二種粗細的尋求分別,影響定力的深入,因此厭離覺、觀,加功進修,不受不著,便得進入二禪。

二禪叫‘定生喜樂地’,由於定力攝持,身心感到無比喜樂,心息相依,呼吸漸漸停止,這時頭腦清明,身體輕靈,進入‘氣住’的境界。二禪具有內淨、喜、樂、一心四種功德。接著厭離二禪的過失,滅去‘喜’心,內心進一步澄靜,便得進入三禪。

三禪叫‘離喜妙樂地’,定力相應,心上沒有喜的感受,達到了妙樂境地,那時心臟、脈搏的跳動,趨向緩慢,進入了‘脈住’的境界。三禪具有舍、念、慧、樂、一心五種功德。最後,厭離三禪的過失,進一步破析,滅除‘樂’想,這時出入息斷,心如明鏡不動,便進入了四禪。

四禪叫‘舍念清淨地’,離去了喜、樂,住於舍受,一味清淨,具有不苦不樂、舍、念、一心四種功德,這才是世間的真實禪定。

2.四無量心

在修四禪的中間,各可修四無量心,修‘慈’是觀想受樂的景象;修‘悲’是觀想受苦的景象;修‘喜’是觀想苦者受樂而生歡喜的景象;修‘舍’是觀想不苦不樂的景象。修時是先從至親的人觀想起,逐步推及其他五道眾生。修四無量心,是以無量眾生為所緣,故能感得大福。

3.四無色定

如果厭離色界,滅去三種色:一、可見有對色(如青黃等等色塵),二、不可見有對色(如聲、香、味、觸四塵),三、不可見無對色(如無表色),一心緣虛空而入定,叫‘空無邊處定’。

其次厭離‘空無邊處定’,一心緣心識而入定,叫‘識無邊處定’。

緣空叫外定,緣識叫內定,依內依外,都非寂靜,便依不用一切心識的方法,繫心無所有處而入定,叫‘無所有處定’。

觀‘識’是有想,觀‘無所有’是無想,如果雙遣此二相,不見有無,一心緣中,念念不捨,便得‘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定在三界中最為微妙,凡夫證入此定,往往誤認為涅槃,實際上此定雖能伏住第七末那識,故說‘非想’,但第八阿賴耶識仍似盡未盡,故說‘非非想’,也就是說入此定中,雖已沒有粗煩惱,但還有十種細煩惱——觸、作意、受、想、思、欲、勝解、念、定、慧(五種遍行心所和五種別境心所)仍是虛誑不實,不能出離三界。

二、亦世間亦出世間禪

這類禪有三種,就是六妙門、十六特勝和通明。慧多的人可修六妙門,定多的人可修十六特勝,定慧均等的人可修通明。這些禪雖不離世間禪定,發有漏智,但也有出世的功能,能發無漏智,與世間禪純屬有漏的不同,所以也叫根本淨禪。

1.六妙門

六妙門就是數(息)、隨(息)、止、觀、還、淨等六種微妙法門。分別來說,前三者屬於定,後三者屬於慧。修時或次第進修,或隨宜對治。如果在定中生起執著,便成有漏;若能用慧觀策進,就能得三乘的無漏道而出世。

2.十六特勝

十六特勝就是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長短、知息遍身,除諸身行、受喜、受樂、受諸心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觀無常、觀出散、觀離欲、觀滅、觀棄捨。依此而修,能髮根本禪定,與三界諸禪相同,所以是有漏的;但在修持中,能處處破析不著,就能悟入三乘涅槃,這樣也就是無漏,因此叫做特勝。

3.通明

修時是身、息、心同時並觀。例如觀自心時,同時通觀身、息;觀身時,同時通觀息、心等。觀時明淨,而且能觀一通三,故叫通明。修時用上述三法,對於四禪八定所得的各種功德,知其虛妄不實,層層破析,不受不著,就得斷除見思煩惱,獲得阿羅漢果。前面所說十六特勝是總觀,觀境較粗,這裡所說的通明是別觀,觀境較細。

三、出世間禪

出世間禪有觀、煉、薰、修的四種:

1.觀禪

觀即依解起行。觀有深淺,行有前後,先修五停心觀:1.多貪眾生不淨觀。2.多嗔眾生慈悲觀。3.愚痴眾生因緣觀。4.多散眾生數息觀。5.多障眾生唸佛觀。修不淨觀時,先用方便修九想觀,對治對他身的貪著。將所愛的人,作死屍想,然後次第做膨脹、青瘀、壞、血塗、膿爛、蟲啖、散、白骨、燒九種觀想,能破除貪慾,同時,嗔、痴等惑也可隨著漸薄。但修九想易生恐怖心,因此可修八念(唸佛、法、僧、戒、舍、天、入出息、死。)來調伏,修時或次第或不次第,都入無漏,成就出世功德。修八念後恐怖心既除,可進修十想——無常、苦、無我、食不淨、世間不可樂、死、不淨、斷、離、盡。這樣可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得有餘、無餘二種涅槃。上述九想和十想同而不同,九想如縛賊,十想如殺賊。

為了對治對自身、他身的貪愛和背舍對世間四禪八定的貪著,就修八背舍——內有色相觀外色,內無色相觀外色、淨背捨身作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修此八種背舍,發無漏智,斷盡三界見思惑而成阿羅漢時,便轉成八種解脫,這是‘初行’。修背舍雖能對治各種貪著,因是初步觀行,未能隨心自在,次修八勝處,即發殊勝知見,以舍離貪愛的八種觀法,通過觀內外色相的多少和青、黃、赤、白諸色,隨意能破自他貪慾,於禪觀中能得自在,故叫勝處,這是‘中行’。次修十‘一切處’,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十法,觀時一心作一一色等各照十方想,使定中色心周遍於一切處,這是‘後行’。

其他四種停心觀,據理可知。心調停後,再深修‘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以對治眾生依於五蘊身心所起之四種顛倒,但‘四念處’僅觀苦諦,故尚須進觀集諦、滅諦、道諦,加修四正勤等一切道品,以伏斷煩惱,了分段生死。以上都是觀禪。

2.煉禪

即九次第定。從離欲離惡、有覺有觀入初禪開始,次第入二、三、四禪、四無色定,乃至滅盡定。修以上諸禪,觀行未熟,入禪時雜著異念,尚有間隔。修此禪時,修煉既熟,能一禪一禪次第而入,心心無間,譬如鍊金,能淨除滓穢,故叫煉禪,也叫無間三昧。

3.薰禪

即獅子奮迅三昧。從初禪一一次第入定後,再從最後滅盡定起,次第回入四空、四禪、乃至初禪,猶如獅子不但能奮迅而去,也能後退奮迅而歸,進退自在。住這三昧中,能薰所有觀定,都使通利,正像牛皮薰熟,便可任意操作,所以叫薰禪。

4.修禪

即超越三昧。從初禪至滅盡定,從滅盡定還入初禪,再入滅盡定,再還入二禪、三禪等等。入這一三昧,定力、觀力更為明利,能隨意超越遠近,出入自在。修到這一地步,具足功德,便是大力阿羅漢了。

四、非世間非出世間禪

這是不共於凡夫、外道、二乘的大菩薩所修的禪定。如明悟諸法實相、圓融三諦一時現前的法華三昧;通達一真法界無盡緣起,廣修萬行,莊嚴佛果的華嚴三昧;七日或九十日,三業無間,繫念阿彌陀佛,感諸佛現前的般舟三昧;一切事畢竟堅固,諸魔不能破壞,以萬行莊嚴佛性的首楞嚴三昧等。以及菩薩修六度萬行所生出的九種大禪。如止觀雙修,定慧均等的自性禪;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的一切禪;大乘一切行法、一切善法、種種神通變化無不含攝的一切行禪;能除眾生苦患疾病的除煩惱禪等。總之,通過無量法門,勤修大乘禪定,自能漸得百千三昧。不落有漏、無漏的二邊,所以叫‘非世間非出世間禪’。

以上略述修禪次第,使得一較有系統的概念,讀者欲知詳細,可研習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十卷,及其他有關典籍。在修持中,也可根據各人所宜,對治而修,不必如上述的一一次第。

五、教外別傳——最上乘禪

上面所介紹的修禪次第,一般是指靜慮、思維、定慧雙修的禪那之禪。此外,尚有以‘涅槃妙心’為核心,以不著言語,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見性成佛,即心即佛,一切現成為宗旨的禪宗之禪。它與色界之禪,自是不同。圭峰宗密禪師在禪源諸詮集都序上,稱之為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並說達摩門下輾轉相傳者,即是此禪。自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大家都默然不識,只有大弟子摩訶迦葉破顏微笑,默契於心。當時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從此以心傳心的教外別傳法門,大放異彩。約公元五世紀達摩大師東來,成為中國禪師的初祖。此外由達摩而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以至惠能次第傳承六代。在五祖弘忍門下,弟子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惠能和神秀,分別開創了‘南頓’、‘北漸’二派,傳播範圍很廣。

惠能大師的禪法,以直指、直示為特點,把見性、悟性作為禪的生命,強調‘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若識自心,一悟即至佛地。’主張即心即佛,直下承當。他還開示學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塵勞煩惱。’‘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並說:‘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可見惠能大師的禪法,始終即體即用地把見性功夫與般若妙行融貫在一起。

後來六祖門下的五大宗匠——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荷澤神會、永嘉玄覺、南陽慧忠中,以行思——希遷、懷讓——道一兩係為最盛。幾傳之後就派生為雲門、法眼、曹洞、溈仰、臨濟五宗。總之,到惠能大師止,一花五葉,心心相應,影響所及,使禪宗在中國廣大地區,呈現了嶄新的面貌;到宋明時期,禪宗更是風行天下,它使人們從現實生活中,直接體諒自心的現量境界和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獲得解脫的喜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